汉字探微(153):夹辅之勋——释“夹”(夾)

朱英贵

“夹辅之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辅佐帝皇治理国家的功勋,其中的“夹辅”二字同义并列连用,也就是说,“夹”也就是“辅”的意思。那么,“夹”为什么会是“辅”的意思呢?这需要从它的构字理据去寻找它的造字本义。本文就来谈谈这个“夹”字。

一、“夹”(夾)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夹”(夾)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夹”字是个简化字,它的正体字本作“夾”,其古文字字形,甲骨文、金文、小篆,均从“大”,左右有两个相对的侧面人形“人”分别位于两腋之下,象人相夹持之形,从两腋将其架起。个别甲骨文字形也有只在一侧有侧面人形的,例如上图第二个甲骨文字形(出自刘鹗《铁云藏龟》71.3),其构字理据与表意取向应无大异。据通常解读,“夾”(夹)字的造字本义当为协助与扶持,应为“挟”字的初文。

至于究竟是一“大”人协助与扶持两小“人”,还是两小“人”协助与扶持一“大”人,后人在理解上似有分歧。

《说文解字》卷十大部:“夾,持也。从大俠二人。”

许慎所解释的意思大致为:“夾”,就是扶持的意思,用正面人形“大”来表意,表示这个“大”人在扶持左右两个“人”。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对“持也”的补充解释为:“持者,握也;握者,搤也;搤者,捉也。捉物必以兩手,故凡持曰㚒。”可见其意谓“大”人在扶持左右两个“人”。然而,段氏又补充说“左传曰:夾辅成王。古多叚俠为夾。公羊注曰:滕薛俠毂。”其意似乎又认为“夾”又常被借用为“俠”的意思,《左传》的“夾辅成王”也就是“俠辅成王”的意思,这样看来,“夾”(夹)字的造字本义似又应为小“人”协助与扶持“大”人之意。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对《说文》“从大夾二人”的补充解释为:“㚒各本作侠。侠者、俜也。非其义。今正㚒者、盗窃褱物也。从亦、有所持。㚒褱物。故从二入。夹持人、故从二人。大者,人也。一人而二人居其亦。犹一人二亦闲褱物也。故曰从大夾二人。”

段注中这段话的意思大致为:“夾”,各本写作“侠”,今天所说的“㚒”(侠),其实是偷东西并且两腋挟持窃物的人,“故从二入”,而“一人而二人居其亦(腋下)”的“夾”则是“从大夾二人”。也就是说段氏认为有“夾”(挟)与“㚒”(侠)两个不同的字形,其构字理据是一样的,前者(从大从人)是协助与扶持人(相当于“挟”),而后者(从大从入)是盗窃与夹怀物(相当于“侠”)。但其构字理据相同,都是“大”居主动,两小“人”或两个“入”为受动。

然而,又有清代王筠《说文句读》云:“大,受持者也。二人,持之者也。左僖二十六年传,夾辅成王。”(见《说文句读》卷十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总第1412页)王筠的解说明确了一“大”人与二小“人”谁是主动谁是受动的关系,并同样也引《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之“夾辅成王”为例,认为应该是二小“人”夾辅一“大”人,“大”人受二小“人”的协助与扶持之意。

笔者拙文认同王筠《说文句读》之说,拟取两小“人”协助与扶持一“大”人为其造字本义。当然,也还另有异见。有人认为,石经古文上这个“夾”不是“大”字两侧有两个“人”,而是“矢”字两侧有两个相抱的侧面手形符号,如下图所示:

“夾”字的传抄古文字

那么,若据传抄古文字形解义,则“夾”字似乎应为双手搭弓射箭之意。然这种解释不为古今学人所取,似乎跟“夾”字的诸多引申义也没什么联系,故拙文仅此存说,亦不以为据也。

   二、“夹”(夾)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夾”(夹)字的造字本义当为协助与扶持,亦即辅佐。例如:“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怀为夹。”(《书·梓材》)再如:“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僖公四年》)又如:“使吾二婢子夹我。”(《礼记·檀弓》)

由此造字本义可朝着如下三个方向产生引申义:

其一,表示从左右相持或相对的意思。例如:“主人要节而踊。荐马,缨三就,入门北面交辔,圉人夹牵之。”(《仪礼·既夕礼》)再如:“守大门者二人,夹门而立,令行者趣其外。各四戟,夹门立,而其人坐其下。”(《墨子》71章·杂守)又如:“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一些引申义:

一是表示掺杂,连带。例如:“墙下当官道,依前夹竹篱。”(唐·姚合《原上新居》)再如:“适得旨,欲变钱法,烦公依旧夹锡样一缗,将以进入,尽废见镪不用。”(宋·岳珂《桯史·机心不自觉》)又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二是表示夹室。例如:“西夹南向。”(《书·顾命》)孔传:“西厢夹室之前,此亲属私宴之坐。”再如:“西夹六豆,设于西墉下。”(《礼仪·聘礼》)又如:“观华严小殿,其东西夹皆道子所画,东为维摩、文殊,西为佛成道,比岐下所见,笔迹尤放。”(宋·苏辙《汝州龙兴寺修吴画殿记》)

三是表示港汊。例如:“朝浮杜若洲,暮宿芦花夹。”(宋·陆游《长歌行》)

其二,表示从两个相对的方向施加作用的意思。例如:“林楚御桓子,虞人以铍、盾夹之。”(《左传·定公八年》)再如:“摇唇一发,径中心原,胶加钳夹,誓死无迁。”(唐·柳宗元《乞巧文》)又如:“我这里吆喝了两声,他才夹着尾巴跑了。”(《儿女英雄传》第六回)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一些引申义:

一是表示处在两旁。例如:“引申为凡物在左右之称。”(《说文》徐锴注)再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又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明史·海瑞传》)又如:夹道子(狭窄的巷道、胡同)、夹拥(左右围抱)、夹岸(水流的两岸;堤岸的两边)、夹攻、夹击(从两面攻击)等

二是表示钳夹用具。例如:“射则取矢,矢在侯高,则以并夹取之。”(《周礼·射鸟氏》)再如:“见叶梵书一夹。”(《宋史·外国传·天笠》)又如:书夹、讲义夹、画夹、发夹、衣夹、塑料夹、夹子……

三是读作xié,后来写作“挟”,表示从两旁架住迫使服从的意思。例如:“忽有四人持镖负弩,悬剑櫜矢,自后奔突而至。”(忽有四人持镖负弩,悬剑櫜矢,自后奔突而至。)

其三,读作jiá,表示双层的意思。例如:“仁宗四时衣夹,冬不御炉,夏不御扇。”(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三)再如:“每人都是一顶狐皮卧兔,天蓝布夹坐马,油绿布夹挂肩。”(《醒世姻缘传》第一回)又如:夹衣(双层的衣服,指有里、有面的衣服)、夹衫(双层的衣服)、夹袄(双层的衣服)等。

由此又可申为夹衣的意思。例如:“晨起已霁,而寒跷颇甚。先是重夹犹寒,余以为阴风所致。”(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再如:“有一年也是清明边就得穿夹……”(茅盾《春蚕》一)

根据上面对“夹”(夾)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夹”(夾)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夹”(夾)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夹”字的成语很少,大约也就是下面罗列的几个,其中“夹”字的含义可参考后面括号内的说明。

夹辅之勋——辅:辅佐;勋:功勋。辅佐帝皇治理国家的功绩。多用于表示人的治国功劳。《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故叔旦有夹辅之勋,太公有鹰扬之功,并启土宇,并受备物,所以表章元功,殊异贤哲也。”宋·沈初《周以宗强赋》:“盖亲亲而得以任光宗子协,图夹辅之勋。”(协助、扶持)

夹袋人物——旧指当权者的亲信或存记备用的人。源自《宋史·施师点传》:“师点惓惓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鲁迅《伪自由书·后记》:“因周所编的刊物,总是几个夹袋里的人物,私心自用,以致内容糟不可言。”(协助、扶持)

缠夹不清——缠夹:纠缠夹杂。杂七杂八搅在一起,弄不清楚。语见鲁迅《孔乙己》:“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掺杂、连带)

夹七夹八——指说话东拉西扯,混杂不清。语见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门摸不着。”(掺杂、连带)

夹枪带棒——指言语中暗藏讽刺。语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姑娘倒寻上我的晦气。又不像是恼我,又不像是恼二爷,夹枪带棒,终久是个什么主意?我就不多说,让你说去。”(掺杂、连带)

内外夹攻——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语见《新五代史·吴越世家》:“乃取其军号,内外夹攻,号令相应,淮人以为神,遂人败之。”(从两面施加作用)

拿粗夹细——比喻惹事生非。语见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一折:“若有那拿粗夹细踏尾的但风闻,这东西一半儿停将一半儿分。”(钳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