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且涟猗 || 谁来演主席 ——浅议影视特型演员形象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窗 外
谁来演主席
——浅议影视特型演员形象
一部电视连续剧《井冈山》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后,好评如潮,但也随着时间流逝渐渐地平息下去了。而我淤积内心的很多话,却还没有说出来。在断断续续的观看中,我沉浸在血与火的画面里,心灵不停地受到一个接一个的撞击,引发着一个接一个的震撼。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于荧屏之上,让我渐渐走出二十多年前学习中学课文《井冈翠竹》所营造的想象氛围,以及后来读史获得的历史苍白。我还第一次知道了毛泽东在井冈山两次被贬(还有一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是在第四次反围剿之前,可惜该剧没有这一节内容)和一次失意的详情;第一次知道了为中国革命的前途,毛泽东与朱德之间曾有那么激烈的争吵;第一次知道了毛泽东与贺子珍的结合是在杨开慧牺牲之后。而我思考更多的,是对领袖人物的形象塑造问题。
伟人难画的是精神。曾有人说过,古月适合演老年毛泽东,王仁适合演中年毛泽东,王霙适合演青年毛泽东。古月已去,其饰演的毛泽东形象可以盖棺定论了。我认为,古月的表演占尽了外形优势,又兼使用湖南方言,一举手一投足,愈演愈像主席。尽管看得多了,难免发现他的表演确有“演”的成分,连相貌、发型甚至也有了差距,但就饰演老年毛泽东来说,仍是前无古人,目前环顾左右,还是无人能与之比肩。王仁的表演也很到位,但没有走出古月的阴影,特别是他和古月一样,在走穴串场作“伟人秀”时,更让人看不到主席的影子在哪里。王霙在《井冈山》中饰演的青壮年时期的毛泽东,应该说是很有神韵的。但他的个头矮了些,影响了伟人的“高大”形象,说话鼻音也重些,底气显得不足。然而,即使如此,与最近播出的另一部电视剧《草原春来早》中的主席形象相比,王霙的表演仍是可以认可的。尽管他们一个演青年,一个演老年。演员靠演技,不靠年龄。当然,老年人演小孩,也有“装嫩”之嫌。
寻找好演员,就想起唐国强来。在《长征》、《延安颂》、《开国领袖毛泽东》等剧中,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以其“神似”克服了外形上的不足,以其自信演出了主席性格的豪迈,用普通话照样表达出了领袖的语言特质。可见,并不是有了一副高大的身架、一个宽阔的臂膀,留上长发背头,说着湖南方言,下巴再安上个痦子,就能演好主席。演好一个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书法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得下真功夫,得有真功夫,得见得着真功夫。我还看好今年热播的《恰同学少年》一剧中,毛泽东的扮演者谷智鑫。毛主席年轻时是不是那个模样,我不知道,但谷智鑫那双明亮的眼睛,从容镇定的神态,收放自如的表演,将少年毛泽东谦虚好学的精神,昂扬向上的朝气,桀骜不羁的个性,探求真理的执著,临危不惧的胆识,一一刻画得淋漓尽致。在昨晚播出的电视剧“飞天奖”颁奖晚会上,谷智鑫没有拿到优秀男演员奖,我为他叫屈。潘雨辰在《井冈山》中的表演,也令人耳目一新,直接把《延安颂》中那位整天哭丧着脸、长相又一般、表演也平平的“贺子珍”比了下去。
还有一个人我很认同,他就是朱德的扮演者王伍福。尽管他的相貌与朱德相比或许也有差距,在《井冈山》中,他的年龄也显得大了些,但因他宽厚的性格、淳朴的气质与娴熟而自然的演技,将他定格为演朱德的第一人,恐无异议。卢琦扮演的邓小平,也可谓形神兼备。这两个角色,现在很少由别人出演。而在多部电视剧中饰演周恩来的刘劲,那严谨的仪表,庄重的神情,举轻若重的处世态度,也非常符合我心目中的周总理标准。
演得没有个性的是黄鹏,他在《井冈山》中演的陈毅成了一个毫无主见的“墙头草”,老在朱毛之间“和稀泥”,当“和事佬”。这个责任在编剧、导演还是演员,已经不重要。即使历史有这样的“真实”,我也不认可这样的艺术形象。
难以忍受的是去年以来接连播出的一系列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浓墨重彩塑造的彭德怀和左权这两个重量级角色。在《八路军》、《左权》、《太行山上》等剧中,这两个角色由不同的人扮演,这几部影视剧又几乎同时在不同频道播出。这就引起了视觉混乱。这两个英雄距离我们还不太远,他们的事迹许多人耳熟能详,见过其“真面目”的也大有人在。到底谁是彭德怀,哪个是左权?其中有个演左权的人还演了一回周恩来,也是个“四”与“十”分辨不清的人。不知道生活中的周恩来到底说哪方话!客观地说,他们的演技不能说差,但打开电视,《八路军》中是这个形象,《左权》中是那个面孔,我们相信哪一个?还有演蒋介石的演员,导演可着自己的心意选,胖的、瘦的,目露凶光的、面容和善的,行动轻浮的、举止稳重的,对比明显,差距太大。在电视剧《新四军》中演过叶挺的那位,在另一部电视剧中导演居然让他演蒋介石。演得传神倒也罢了,一正一邪,两个极端,不好把握。何况那演员骨子里是个正面形象。
当然,演员是一种职业,一生只演一个角色的毕竟很少,而一人演多人、多人演一人的现象也属正常。但对于特型演员来说,如果不能兼顾,那么一生能够演好一个角色也就足矣。艺术在精而不在多。对人们比较熟悉的同一个特定角色,不管谁来演,长相总得八九不离十才行。至于下去多少年,只凭文字想象面容时,就无所谓黑白丑俊高矮胖瘦了,只要演得好。
2007年9月2日于“一鹤轩”
作者简介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1967年4月生于泰山西南、汶水之阳东军寨村。1988年7月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并参加工作,1995年7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由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转任乡(镇)党委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党政办公室主任,后调市优化办(纠风办),再调市政协。曾任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泰安市重点社科课题负责人,肥城地方志特约研究员。个人业绩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肥城年鉴(2018)》《边院文化》和新编《边院镇志》以及肥城市情网等,在新浪网建有个人博客(风流的博客)。斋名泰山西麓一鹤轩。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泰安日报》《泰山学院报》等,入多部文选。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2017年1月,《甲午书简》荣获泰安市人民政府最高文艺奖“第三届泰安市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副主编)、参编和策划文学、历史、文化、教育、党建、史志等各类图书20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作品推荐:
清且涟猗:
清且涟猗 || 最后一叶的绿色 ——读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
清且涟猗 || 一只不同寻常的茶缸 ——万全的散文《搪瓷茶缸》读后
清且涟猗 || 诗情画意说雁荡 ——周瘦鹃的散文《听雨听风入雁山》读后
清且涟猗 || 震撼人心的一朵奇葩 ——张琦的散文《心中有了您》读后
清且涟猗 || 心灵的回乡之旅 ——读汪汶洋的散文《我磕头的经历》
清且涟猗 || 生命的延续 ——梁圣军散文《父亲是天》的文化视角
清且涟猗 || 领袖泪,凡人情 ——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中的毛泽东
甲午书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