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丁香伴我走天涯(7)
2021年2月,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策划编撰优秀校友作品集,向建党百年献礼,并随即发出征稿邀请函,向包括原泰安师专中文系在内的历届校友征集优秀散文作品。
(本文长达2万多字,分9次发出)
我的大学║丁香伴我走天涯(7)
作者:风流
王开军、刘文荣、曲淑敏、鹿焕兰、武化雯、李丰贞、汪洋等同学,都是我的肥城老乡,故而交流较多。何作庆虽是平阴人,但他从肥城师范毕业后考入师专,所以他自认为也是肥城老乡,我们也都爽快地接纳了他。他们对我多有帮助,后来开军还帮我卖书,文荣也曾借钱与我,曲淑敏更是多方面帮助过我,此皆不赘述。开军、文荣、作庆都还是学生干部,积极为大家用心费力跑腿服务,同学们有目共睹。近年,曲淑敏又热情地创建了86级同学群,散落各地的“游子”从此又有了一个温暖的“小家”。肥城老乡同学还有姜士文、李文海、钱玉法、孙功胜、时传河、刘西安、梁子明、马立强等,交往多少不一,毕业后更是如此,有的甚至再也没有见面。
王秀芹同学是我们86级现在母校任教的唯一同学。她美丽大方又热情,目前,是我们最应该感谢的一位同学。她把这次征文启事发到我们群里,并且随时关注动态,催促大家共襄此事。她还单独微信与我,劝我一定参与。2008年,拙文《泰山脚下的记忆》在院报发表以后,她曾鼓励我说:“我在课堂上认真读给学生听了。”她是母校牵引86级中文学子风筝的一根丝线,远放近收,辛苦不厌,辛苦不言。本文初稿草就,我即联系她,怕我这2万余言之长的“裹脚布”玷污了母校杏坛之上的“丁香”。但她在听我简单陈述了文稿主题、结构和大体内容之后,连夜主动请示有关领导,并作大力推荐。得知我有顽固性头疼病,她还热情而关切地鼓励我:慢慢修改,注意休息,别太熬夜,期待佳作。
崔秀仲同学,在另一所高校任教,与秀芹同学堪称象牙塔内的一对“姊妹花”。她在我们同学中年龄较小,但却是最具学者气质的人,也是带着母校的“丁香”走得最远的人,她远赴蒙古、波黑,将“丁香”的芬芳传递到天涯。高华同学,我们的“舞蹈皇后”,性格开朗,热情似火,激情汹涌,爱说爱笑,爱唱爱跳,是同学聚会时不可或缺的“活宝”,永远将欢乐留给大家。高华伴舞、孙卫东演唱的歌伴舞《血染的风采》,成为历次文艺演出的保留节目,定格在同学们的记忆里。孙卫东同学,我们1班的班长,高大帅气,今天依然帅气,不过岁月不饶人,已渐渐成为一枚“老帅锅”。毕业前,他给我的留言是:“我总想弄清楚你那纤弱的肌体里为什么会蕴含着那么多的能量!”有人“挠痒痒”,搁谁都舒服。如今,卫东同学是一家驻泰国企的领导,与同学们的联系又多了起来。朱衍梅同学,高大而朴实,女生多叫她“大个儿”,她是我心目中的“老大姐”。她家在新汶,我们在协庄矿中实习时,曾到她家里吃过饭。后来,我的一个亲戚在新泰读书,她也没少帮忙。王燕晖同学,贤淑端庄,稳重大方,男生们公认的淑女,最终被汪洋同学“抱得美人归”,暗恋者只好“望而却步”。吴红同学,美丽大方,活泼开朗,目前虽然远在潍坊,但是也常回泰安看看。我还陪她和她的同事一起爬过肥城第一名胜牛山。前段时间我们还联系,准备联袂主办一回同学聚会的盛宴。李天河同学,也是新泰人,瘦高挑,毕业后渐渐胖些了。我们在协庄矿中实习时,晚上骑车走一二十里路,去他家里吃过饭。毕业后,来往过数次,性情不变。10多年前,他曾来肥城看我看桃花。近日,他又在同学群里拍我喊我:“桃花又开了吧!”我正忙着织“裹脚布”,于是,便装聋作哑,不搭理他。李天河在新泰市纪委工作,何作庆在平阴县纪委工作,我曾在肥城市纪委工作。赵玉阁同学也是个热心人,毕业后泰城同学聚会,总少不了他忙这忙那,其他活动他也总是很积极。莱芜的刘磊同学,在校时与我谈心也较多,陪我去莱芜中文委培班看过同学,还领我去家里吃饭。但是,毕业后杳无音信了。在宁阳职业中专任教的张文国同学,曾与我同桌。他的方言很重,例如,把“锁”说成“xue”。阎波同学也在他那学校,前些年来肥城参加高考监场间隙,来找过我。边立平同学在校时就是诗人,毕业后他考取了曲师大本科,分配到泰安市广播电视台工作。我在乡镇工作时与他来往较多,他对我帮助也很大。任祖程同学,先当法官,后干律师,文章书法都很了得,近来创建了奉高书院,荟萃各路文豪,弘扬泰山文化。
从政的同学大多都很低调,除了前面提到的李天河、何作庆,其他如吴涛、张业民、王立勇、刘文荣、姜士文、刘永祥、刘志东、王永前等等,不管他们身居科级、处级还是更高的职务,都很低调。同学中,坚守教育阵地的居多,大多都是单位的骨干,如李林、王怀勇等同学,都是名师;有的在教研室,如张登顶同学;有的则是市乡各级教育方面的领导,如新泰的李刚、东平的吕衍海等同学;再有的就是在高校、技校或职业中专工作或任教。其他的以就职国企为多,政法系统也有,其他行业也有。挂一漏万,其他提不到名字的同学也不必计较,这里不是颁发奖金或者提拔干部的名单。
总之,毕业以后,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均消散于东西南北,或躬耕于象牙塔内,或弄潮于商海激流,或游走于故土之外,或冲浪于清浊之间,或深陷繁华的都市闹区,或安居偏僻的山村校园……多为一方挑梁中坚,都无愧于郭沫若题写的那块门牌——泰安师范专科学校。”(拙文《泰山脚下的记忆》)令人惋惜的是,除了张绪海同学,宋强、李丰珍两位同学也先后因病而逝,令昔日同学徒增悲痛与感伤。(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冯伟,笔名风流,1967年4月生于山东肥城。文史学者、业余作家。泰安师专中文系86级1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