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奉公是谓杰——《素书》悟读之【17】
克己奉公,不忘初心。
《正道章第二》悟读【6】
【原典】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译文】
恪尽职守而不废弛;恪守道义而不改初衷;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悟读】
汝若全德必忠必直,
汝若全行必方必正。
欲求道德之完美无缺,须忠厚正直;欲求品行之完美无缺,须刚直方正。
自古以来,就有“大小智慧”之分。大智慧往往善于大处着眼,目光远大,胸怀坦荡;小智慧则往往看重眼前之小恩小惠,重视一时之小名小利,小鸡肚肠。
世间真正的大智,可谓凤毛麟角,故古人特别强调修身。良知,永远是一个人的基本底色。
按照《素书》之划分,“人之俊”是远超一般人,“人之豪”是高于一般人,“人之杰”则是突出于一般人。有德有信有义有才有明之人,称作俊;有行有智有信有廉的人,谓之豪;守职处义克己奉公,谓作杰。
如果说,佛家讲求的是“人己”关系,道家探讨的是“人天”关系,儒家重视的则是“人人”关系。“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恪守本职工作不轻易放弃,受到嫌疑能居义而不反顾,突出的就是一种克己功夫,这正是儒家对处世为人之基本原则,也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语自唐·道世《诸经要集·择交部·惩过》。其中,“守口如瓶”是强调君子信守承诺之美德;而“防意如城“”则是强调遏制自己的私欲,如同防守城池一样坚定。“意”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个人的欲望;其二,特指不正当的欲望。
《淮南子》有曰:“公道不立,私欲得容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即言私欲只有建立在公道的基础上方能长存,与“克己奉公”有异曲同工之妙。
“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情便不同”。一般而言,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由于一个人的克己功夫尚未能至炉火纯青之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