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生来就坏吗?从其成长与变化,看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红楼梦》林林总总的人物中,贾雨村是个线索性的人物,同时又是个叫人厌恶的人物,他科举高中进士,靠的是甄士隐的慷慨相助,到得有能力回报时,却在英莲(香菱)被拐兼人命案上来个“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他被革起复靠的是贾政、王子腾,官做得顺风顺水,却在贾府败落时划清界限、隔岸观火。

对了,他倒在一些徇私枉法的事上帮过贾家、薛家,不过,这岂不是更令人厌恶?

这个形象是定型的;而其实,每个人都有其成长、变化的过程,都会遭遇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并在这碰撞中做出自己的选择,而这选择就造就了“所成为的人”。

现在我们就回顾一下贾雨村的成长和变化吧。

我们常说,事业与爱情双丰收是一个男人成功的标志。当时还寄居在甄士隐家隔壁葫芦庙里的贾雨村应该也是这样想的。

书中给他的身份定位是“穷儒”,但身世并非寻常草根:

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

原来贾雨村原本也是世家子弟,只不过如今败落,只剩下他孤身一人了,真可谓孤苦伶仃。而这样的人,往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执着和敏感。

执着,是因为失落。祖上的光荣还看得到影子,尽管抓不到尾巴,却难免让人恋恋不舍,想要恢复旧观,为此而积极作为,改变命运,像贾雨村就想着“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只是身上无银,半路上“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但照常读书不辍,以待有朝一日一飞冲天。

敏感,是因为自卑。空有凌云志,却寄居在葫芦庙里,连上京赶考的盘费都没有,再怎么高才,那也只是“穷儒”而已。别人会怎么看?这难免让他特别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当然,他是幸运的,他住到当地望族甄家的隔壁:甄士隐在物质上襄助了他,甄家的丫鬟在感情上激励了他。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接受甄士隐(包括后来林如海、贾政)帮助的时候,都不十分表现得感恩戴德,因为那样会失去“平等感”。

这两个特点,就寄寓在贾雨村的理想之中。

他的理想是什么呢?所谓“诗言志”“诗缘情”,我们就以贾雨村的诗句(对联)为例吧。

(一)玉在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二)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意思都非常明显。上面一副联句,分明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意思,要报效朝廷;下面一首七绝,是应中秋时节而作,而末句“人间万姓仰头看”一句,分明就是要做“人上人”的意思,居高凌下气势很强啊!难怪甄士隐听后,会觉得贾雨村“抱负不浅”,乃至“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

毫无疑问,贾雨村的理想,就是当官,当大官。但若你问他,他当官的“初心”是什么?恐怕难以满意;在他而言,无非就是“重振基业,光宗耀祖”而已,“一枝一叶总关情”恐怕是他无暇虑及的。当然,也不必因此指责他,毕竟他还没说“做官只为稻粱谋”。

他的理想,在自己执着追求的基础上,得到了甄士隐的有力支持,使他有机会参加科考;而另一方面,他所获得的第一份支持其实也很重要,那就是甄家的丫鬟娇杏(侥幸)的“一看两回头”。

也许每个男子都会渴望有一个“红颜知己”,特别是像贾雨村这样的书生,长夜孤灯,读书求进,除了自己执着追求理想,最好还要软玉温香、红袖添香,因为那是对自己最温暖的鼓励和肯定。我想,《聊斋志异》里的那些书生与狐仙的故事正是在这一层面上获得了现实感。

贾雨村偶然在甄士隐的书房里,获得了娇杏偶然的“一看两回头”,就此“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尽,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他获得了极大的动力。看他事后对娇杏的想念,倒真有相思之味: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也许他在得到甄士隐的资助后马不停蹄进京赶考,除了事业的使命感,还有至少一小半是缘于感情的激励呢。

尽管实际上娇杏于他其实只是好奇加好感,而他于娇杏其实只是感激加自励。

贾雨村终究是有本事的人,他的理想初步实现了:考中了进士,放了知府,恰好是甄士隐岳父家所在地面,又恰好遇到了因甄家遭火随主人(甄士隐已隐世)寄住于此的娇杏,于是连未达时的“爱情”也一并收获了。

到这时,贾雨村算是“事业爱情双丰收”了。

但这不是结束,实际上是刚开始,理想与现实碰撞的开始。这不,做知府没多久,他就挨了现实一记重重的耳光:

(贾雨村)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

问题是明显的:“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就是大概有贪污之事,做事冷酷,对上级不尊重之类的言行吧。但其实这又很模糊:到底怎么贪、怎么酷、怎么侮上?对此,我将另文讨论,这里就不作展开,只是要明确一点,其实是贾雨村不合群,没有掌握官场存身之道,有点另类,破坏了官场的潜规则。所以他不到一年时间,就被上司找了个疏漏处就给参了,革职了。

在这“至暗时刻”,贾雨村的两个特点仍然发挥作用:

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他并不觉得自己就这样完了,也绝不能让别人耻笑了去。他也果然在扬州林家给林黛玉当家庭教师期间等来了起复的机会。

只不过,当他在林如海、贾政和王子腾等重要人物(家族)的帮助下起复,新任应天知府后,他的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实已经教育过他了。

在判断葫芦案时,他原也想秉公执法,但当那个门子(以前葫芦庙里的小沙弥)提醒了他并向他展示了“护官符”,他就马上改变了念头,“为民请命”是不用提了,连回报甄士隐大恩也一笔勾销了。

为什么?因为他不想重蹈覆辙。在维护正义与保全前程,在报甄家之恩与抱“四大家族”大腿之间,他的选择是不言而喻的。

这也就是一个现实的考量:在甄士隐所强调的“义利”考量中,甄士隐选择“义”,而贾雨村选择“利”。

他的为官之路就按着这样的考量继续前进,期间他因为有利可图而亲近贾府,又因为贾府败落而袖手旁观,直到最后他自己终究也被流放,并在那里遇到被他流放的前门子。

以上就是贾雨村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和他所做的选择。这里并不是为他辩护什么,而是想强调“初心”和“选择”是多么重要。

如果,你是贾雨村呢?你会怎么选择?

对此,朋友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网图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