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三通法在脑中风不同阶段的应用
作者/王京喜 ⊙ 编辑/水生木 ⊙ 校对/太冲
王京喜 男,主任医师。1953年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是采用传统中医方法对多数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1978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工作。30多年来以临床工作为核心,采用传统中医方法对多数常见病、疑难病有较好的疗效。1991年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学习贺普仁教授学术思想。撰写继承工作论文“学习贺普仁针灸三通法学术思想体会”一文获“全国继承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1994年获国家二部一局颁发出师证书。此后继续针灸三通法的临床和研究工作。
针灸三通法在脑中风不同阶段的应用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未曾昏仆,但以半身不遂、口喎为主症。
中风在现代医学中属脑血管疾患,常见有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供血不足(TIA发作)等。
【病因病机】
本病产生机理颇为复杂,产生原因多与风、火、痰、虚、瘀五大因素有关,且与心、肝、 肾三脏阴阳失调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加之忧思恼怒、劳累过度,以致风火相煽,心火暴盛,肝阳上逆。或因饮食不调,暴食肥甘以致脾虚痰热,化火生风,蒙蔽清窍致上实下虚,阴阳不能维系的危急证候。急症期过后,气血瘀滞,经络不通,经筋拘挛而导致偏瘫久治不愈。
【经络辨证】
临床按其部位深浅及病情轻重,分为中经络及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病情较轻,多为头晕、手足麻木、口眼喎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中脏腑者,病情危急,突然仆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舌强失语、面赤气粗、半身不遂,此为闭证;更有甚者,口开目合,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四肢厥冷,此为脱证,预后不良。
【病因辨证】
风证:突发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头面及舌头麻木,半身不遂。
火证: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渴、尿黄、半身不遂。
痰证:肢体偏瘫、静而不烦、体多肥胖。
虚证:头目眩晕、纳呆、尿频、失眠多梦、喜卧少动、半身不遂。
瘀证:突发偏瘫、肢体疼痛。
【治则】
息风降逆,滋阴潜阳,清热泄火,化痰通络,行气活血。
【取穴】
闭证:四神聪、合谷、太冲、太溪、足三里、环跳、阳陵泉、曲池等。
脱证:气海、神阙、关元。 ,
中风是针灸临床最常见病症之一,中风作为一个病名首见于《内经·邪气脏腑病形》,亦称为“卒中”。主要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而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又称为“大厥”、“薄厥”、“偏枯”、“风痱”等。
关于中风的病因,唐宋以前多以“外风”立论,东汉时期(《金匮要略》)据其病因为风,云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又据病位深浅及病证的轻重表现之不同,分为中经络,中脏 腑,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自唐宋以后对中风有了新的认识,为区别各种外风而致的真中风证如面 瘫、外感、肢痛等症,将上述卒中列入“内风”范围,称为“类中风”,简称“卒中”,至金元四 大家将其病因大致分为风、水、痰、虚四种因素。
至清代王清任对本病以瘀血而论,其治疗以活血化瘀之法往往取效。故可将中风的 病因病机概括为风、火、痰、虚、瘀五种类型。
中风病《素问·调经论》云广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中风病证无论病因如何,气血相搏,暴张于上,血气留滞于脑,经气瘀滞,气滞不 通为最根本病机。对其症应以中经络,中脏腑进行分析归纳。治疗法则强调运用针灸三通法,以通调经脉,凉血祛痰为大法。通过“以血行气”、“行气活血”的作用,使其经脉通畅,气血调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中风,急性期发作治疗宜早不宜迟,选穴宜少不宜多。急性期发作多以强调放血配以微通毫针治疗;恢复期多以微通毫针治疗;后遗症期多以微通毫针配以温通火针治疗。
急性期发作取穴多用四神聪、十宣、井穴、金津、玉液、合谷、太冲等穴。四神聪位于头之巅顶,令其出血,可使逆上气血下降,暴张之阳得平,瘀滞经脉通畅。方法多以三棱 针点刺出血,其出血量宜多。神志意识不清者取井穴点刺出血,调和阴阳之气以醒脑开窍。身热而赤者取十宣点刺出血,以泻其经脉气血不热。语言不清者应金津、玉液复刺 出血,自尽为度,以通利舌脉气血瘀滞。毫针针刺合谷、太冲用泻法,以开四关之经气,使周身气血调达,经脉通畅,可每日治疗1〜2次,如病情危笃,患者发病急骤,其症见手撒遗尿,鼻鼾口张目合,瞳仁散大此为脱证,则应急用灸法施治,多不救。
急性期过后症状稳定时,据病人病情之虚实寒热选用不同的腧穴给予微通法毫针治疗,持久治之不能操之过急。虚证多选太溪、太冲、气海、足三里等,以阴经腧穴为主。实证多用环跳、阳陵泉、曲池、合谷、绝骨、四神聪等。以阳经腧穴为主,加强通经活络之作用,同时施以补泻,给予适当的刺激量,宜守方而治。
脑中风的产生,不论出血或是梗塞虽然病因及机制各有不同,但究其根源,经络瘀而不通是最根本的病机所在。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气血是荣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物质。在生理上则是相互依存,“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相互为用。无论各种各样的病因,最终不外乎导致经络气血不通、经气瘀滞。因此,采用强通法强制经脉通畅的放血方法是治疗中风急性期发行的重要一环。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畅,气血通畅而达到清心开 窍、平肝潜阳、滋阴息火、通经活络的效果。
中风兼症的认识与治疗:
1 半身麻木
麻木多为虚实夹杂,治疗中风应以调补气血为主,泻其邪实为辅。
取穴:百会、神庭、风池、中脘、大巨、太渊、条口、太冲。
兼有冷凉感者:重灸中脘,火针针刺局部。
实证明显者:井穴点刺出血豆许,以交通阴阳之气。
2 失语、吞咽返呛
多为风闭经脉所致,或兼心肾不交之证。
取穴:百会、风池、风府、完骨、廉泉、通里、列缺、丰隆、照海。
舌下静脉充盈者,取金津、玉液放血。
3 指趾神经血管营养障碍
多为阳气不足,气血凝滞所致。
取穴:冷凉浮肿者,宜用火针刺之。
发热者,宜火针、放血治之。
4 肩关节疼痛
多为气血虚弱,经筋不畅。
取穴:条口、肩二针,重灸局部。
5 缄默不语
多为痰湿闭阻清窍,或为气血不荣脑髓所致。
取穴:百会、攒竹、风府(哑门)、中脘、丰隆、复溜、隐白、心俞、肝俞、肾俞。
6 肌张力高
中风后遗症病人患侧上下肢多为肌张力高,迈步困难,关节屈伸困难,手指不能伸,形成“挎篮”、“划圈”姿态。祖国医学认为:四肢拘紧,屈伸不利实属经筋之病,多为寒凝 脉阻,气血瘀滞,经筋失荣以致拘紧不伸、肿胀不用等。
火针是治疗经筋病的较好方法,使用火针首先是根据其应刺部位选择粗细相当的火针,要求将针烧红,趁针具极热之时迅速刺入皮肤肌肉,随即拔出即可。其选用腧穴多以局部阿是穴为主,配用相应经穴。例如:肩关节疼痛剧烈,肘关节疼痛僵硬发紧,应用火针刺阳明经循行部位。不能抬步,膝关节活动不灵,可用犊鼻及局部腧穴。除火针温通外,酌情选用太溪、太冲、环跳、阳陵泉、合谷也是常用方法。太溪、太冲,可培本补益肝肾,使气血有生化之源。环跳为人之躯体贯通上下阴阳气血大穴,可疏导周身气血,以阳行阴,以中而行上下,是通畅气血经脉的主要腧穴。针刺时针感要麻窜至下肢,针感不宜过分强烈。
治疗中风后遗症,除掌握上述要点外,基于病情顽固,坚持认证守方而治是重要的,只要取穴正确,不能频繁更换穴法,且不可急于求成,否则欲速不达。作为临床病症,典型发作少,非典型发作多。病情简单的少,复杂的多。这里所举病例仅是选择较典型的加以论述,以利分析应用,切不可照本宣科,不加分析地套用。
▶【本文摘录自世针针灸培训中心全国高级针灸进修班教材《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作者:王京喜,由世针针灸培训中心(微信公众号wfas-edu)整理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wfasedu@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