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小技巧】跟骨关节内骨折复位与内固定全过程!

操作方法

跟骨骨折复位是以载距突骨块为模板,从前至后,从内至外一次复位,在内测骨块复位前,不要试图进行其他部位的骨折复位。
首先翻开或临时取出外侧壁的骨折块,显露跟骨体和关节面骨折块,根据术前CT截骨判断关节面是否有继发骨折线,将碎骨块临时取出,清理凝血块和无法复位的碎屑。
恢复跟骨的高度,可采用一下两种方法协助恢复跟骨的高度:
  • 将剥离子插入“原发骨折线”即跟骨结节骨块与载距突骨块之间,向下、向内撬拨跟骨结节骨块,恢复跟骨结节骨块与载距突骨块的位置。

  • 也可以在跟骨结节骨块,从外向内置入一枚粗的克氏针或Schanz螺钉,作为摇杆,向后、向下牵引恢复跟骨长度,同时可以矫正跟骨的内翻畸形。

临时固定:当跟骨结节骨块和载距突骨块位置恢复,自跟骨结节骨块固定在载距突骨块上,克氏针的位置要避免阻挡下一步的固定。
以图中所示骨折为例,复位的顺序是首先回复跟骨结节骨块(2)同载距突骨块(4)的位置关系,回复跟骨的 高度,然后恢复关节面骨块(3)的位置,最后复位外侧壁骨块(1)
将剥离子插入跟骨结节骨块和载距突骨块之间,向下撬拨回复跟骨的高度
在跟骨结节置入粗的克氏针或Schanz螺钉,作为摇杆,牵引恢复跟骨长度,纠正内翻畸形
当跟骨结节骨块和载距突骨块位置恢复,自跟骨结节内侧,从后向下块置入2枚克氏针,将跟骨结节骨块固定在载距突骨块上

注意跟骨轴线:去侧卧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跟骨倾向于发生内翻,因此在复位和固定时一定要时刻留意跟骨的轴线,预防并及时纠结跟骨内翻。

注意跟骨的宽度:透视跟骨轴位,观察内侧壁复位情况,同时在轴位上,可以观察到跟骨的宽度,如果跟骨的宽度增加,往往意味着跟骨的长度尚未完全恢复。

距下后关节面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先复位跟骨内壁骨折,然后再进行关节面骨折的复位与固定。

  • 对SandersⅡ型骨折,可以用剥离子向上撬拨,抬起被压缩的关节面,将关节面骨块同载距突骨块恢复正常解剖关系,克氏针临时固定。
  • 对SandersⅢ型骨折及以上烈性的骨折采取从内向外复位的顺序,在直视下复位骨折块,没复位一层,斜行置入克氏针临时固定,在完成最终复位后,置入2枚克氏针穿过所有的关节面骨块,完成复位。

  • 如果固定于载距突较为困难,也可用克氏针将复位的骨块临时固定于距骨;

  • 采用Broden位透视,确定后关节的复位情况。

恢复后距下关节面骨折块位置,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对于严重的关节面压缩骨折、骨质缺损的患者,考虑予以植骨,加快愈合并防止复位丢失

前方关节面的复位与固定:

  • 注意恢复Gissane角重建前后跟骨骨折块的关系,若其他骨折块复位良好,该步骤将较为容易。

  • 透视侧位,确定Gissane角已经恢复。

外侧骨折片的复位和固定:

  • 根据骨折压缩、骨质缺损情况决定是否植骨;

  • 最终将外侧骨折片覆盖于其他骨折片上,该骨块的复位和固定靠跟骨钢板的压迫作用完成。

  • 在最终固定钱,应在册透视,确定跟骨的高度、长度、宽度以及力线均已恢复。

跟骨骨折的最终固定:
  • 尽管根据钢板的外形各不相同,但设计理念基本一致,都是将螺钉置于骨小梁密度较高的区域,并通过压迫作用固定外侧壁骨块,同时跟骨钢板采用薄型设计,避免医源性增加跟骨的宽度。

  • 跟骨锁定钢板,用于固定粉碎性跟骨骨折和骨质疏松性跟骨骨折;

  • 固定的要点是应将螺钉尽量置于骨小梁致密区域,包括:载距突、距跟后关节软骨下骨、Gissane角下方、跟骨前外侧、跟骰关节软骨下骨等部位。

  • 跟骨内侧有神经及血管走行,特别是跟骨前侧及距下关节以下的部分,螺钉若过长,则有可能损伤胫神经、血管,甚至踇长屈肌腱,钻孔置入螺钉时应用另一只手在对侧仔细触摸,或应用透视确定螺钉长度。

跟骨钢板的种类
在后关节面的下方,自跟骨外侧置入螺钉时螺钉过长可能损伤内侧的胫神经、血管甚至踇长屈肌腱
如图所示,Albert将跟骨分成四个区域,其中前、上两个区域弱智如螺钉过生,损伤内侧血管。神经的风险较高,下方次之,后方风险最低。
内容来源于骨今中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