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张风莉,来源:(ID:tsgsc8)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由集体歌唱进入了个人创作的新时代。他开创了楚辞这种新的诗歌体裁,为我们留下了《离骚》、《九章》、《天问》等瑰丽无比的诗歌作品,其文学才华光耀后世,卓绝千古。他毕生以楚国的兴盛为己任,愿为楚国奉献自己的满腔赤诚;他曾经进入楚国统治阶层的核心,作为“左徒”锐意改革,推行“美政”。他器宇轩昂,丰神俊朗;他沉郁凄美,个性超然;他屡遭诬陷,两次被流放。两千多年前,在汹涌澎湃的汨罗江边,他义无反顾地纵身一跃,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内心里,就再也没有平静过。他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
屈原不姓“屈”,他的祖先与楚王同姓芈(mǐ),后改姓熊,因此他与楚王是同一始祖的子孙,这个始祖就是古代传说中的颛顼(zhuān xū)。周文王时,颛顼的后裔熊绎因祖上有功,被封在楚,遂居于丹阳,这就是楚国建国的开始。约公元前七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被封在“屈”地,叫做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给屈氏家族带来过极大的荣耀。约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湖北秭归的三闾乡乐平里。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官位显赫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俘虏的大将屈丐,可见屈氏家族当时已经衰落了。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聪慧至极。《史记》中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父亲伯庸为他取名为“平”,字为“原”,就是希望他长大后,上可安天,下可安地,公正无私,有所作为。屈原对自已也有着很高的期许,他要成为楚国的栋梁之才,因此他在不断地砥砺品行。他希望自己像兰花和香草一样高洁,像南方的橘树一样耐寒坚贞。
在屈原的眼里,橘树不仅蓬勃美丽,而且具有眷恋故乡、不喜迁徙的可贵品质。这种品质也深深影响了屈原,使他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不论遭到怎样的不公和打击,都一如既往地爱着楚国,从未想过要弃楚而去。虽然从春秋时期开始,楚国就是雄霸南方带甲百万的泱泱大国,但由于礼崩乐坏,国家政权历来为世族贵胄所把持,所以楚国的社会内部存在着很多问题。若不进行改革,楚国将很难在风云突变的战国生存,更妄谈实现统一。楚怀王感受到了楚国面临的这种深刻危机,他任命当时任楚国左徒的屈原进行变法。在楚王的大力支持下,屈原对内积极图强变革,对外坚持联齐抗秦。楚怀王欣喜地看到,楚国渐渐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大好局面。此时的怀王是得意的,他庆幸自己“慧眼识人”,对屈原委以重任。他相信楚国这艘大船,有了屈原的掌舵,一定会在时代的狂飙巨浪中,驶得又远又稳。因此在变法之初,楚怀王和屈原君臣和睦,勠力同心。此时的屈原也进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正如历史上的任何革新和进步,都会遭到保守势力的阻挠和反对,屈原一系列新的政治措施,很快成为楚怀王周围的贵族势力,诋毁和攻击的目标。首先向屈原发难的是上官大夫靳尚。他和怀王的少子子兰互相勾结,形成怀王身边的一个反动集团。看到怀王重用屈原,他们心中非常不满。一次,屈原接受怀王的命令,草拟一份新的国家法令,稿子还没有写完,心怀叵测的靳尚,就要强行抢来按自己的意思篡改。屈原坚决不许,靳尚便怀恨在心,在怀王面前大进谗言:“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但是屈原太自高自大,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他,没有第二个人能做这件事了。”听了靳尚的话,楚怀王恨自己看错了人,他“怒而疏屈平”,将屈原从左徒一职降为三闾大夫。三闾大夫主要掌管宗族事务,主持教化,没有什么实权。这一官职的变动,意味着屈原从高级领导集团中被驱赶出来。
被楚王疏远之后,屈原的心情无疑是郁闷的,但他依然心系朝政,只是他写的一篇篇闪烁着真知灼见的奏章,却很难再到达楚怀王的手里。战国七雄中,虽然秦国是毫无争议的龙头老大,它依然担心别的国家,互相联合共同抗秦,从而阻挠自己的统一大业。公元前313年,纵横家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了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秦国向楚国“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为诱饵,诱使楚王与齐国断交。贪图小利的楚王信以为真,他三下五除二就与齐国解除盟约,但当他要求秦国兑现承诺时,才知秦国本来设的就是一个骗局。楚怀王恼羞成怒,一气之下两次向秦国发兵,却均遭惨败。楚怀王终于认识到了结盟之重要,于是重新启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修复两国的外交关系。听闻楚之外交动作,秦国立刻派张仪再次来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没想到楚怀王又被张仪玩弄于股掌之间,与齐国彻底决裂。屈原从齐国回来之后,大感不妙,他知道楚王的这个决策会为楚国带来更大的灾祸。他想劝阻楚王,然为时已晚,他力谏楚王杀掉张仪,楚王不听。天真的楚怀王以为向秦国献媚,就可使自己安然无虞,于是,在公元前305年,秦楚缔结黄棘之盟。这个盟约的实质是,两国通过互通婚姻进一步巩固外交关系。对天下大事一向洞若观火的屈原,早就看透了秦王的狼子野心,他坚决反对楚国与秦结盟。楚王终于不耐烦,他嫌屈原多嘴多舌,干扰自己的决策。终于,楚怀王幽幽地对屈原说:“屈平先生,你实在聒噪得很,我已经为你选好了一个地方,你且去休养休养,也好让我的耳根子清净清净。”就这样,屈原从楚国的都城郢,被流放到了湖北境内的汉北。那时,他才三十多岁,正值人生之盛年。屈原是坚强的,被放逐之后,他并没有沉沦,放弃自己的信念和政治理想。只是,一次次孤独地徘徊在汉水岸边,当迅疾的浪涛不断朝他袭来时,他的胸中,就会充满深重的悲伤和惆怅。
屈原的忧思惆怅,来自于君王的误解和背弃,他欲将心迹向楚王表白,却震恐为难,心神不安。
虽然博取楚王的回眸一笑、青眼有加是那样困难,屈原却没有绝望。他幻想着,期待着,希冀楚怀王有一天能幡然醒悟,让他重回他日思夜想的郢都。公元前303年,齐、韩、魏三国联合伐楚,楚国把太子横抵押给秦国求救,秦国出兵,三国退兵。后来楚太子横在一次决斗中,杀死了一秦国的大夫。秦国遂以此为借口再次伐楚,并于6个月后大败楚军。不久,秦国再次向楚国兴兵,并攻下楚国的8座城邑。楚国连遭战争的重创,百姓流离失所,国力大为损伤。荒郊之外的战场上,白骨累累,尸横遍野。想到无数年轻的生命,为保卫楚国而壮烈牺牲,屈原怀着崇敬和哀悼之情,写下了凛然悲壮的《国殇》,歌颂了楚国将士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公元前299年,秦昭王邀请楚怀王在武关会盟。从汉北刚被召回的屈原,力劝怀王不要赴会,他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的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被秦扣押。国不可一日无主,在屈原和昭雎的努力之下,太子横被立为顷襄王。屈原希望顷襄王,能够解救被秦所囚的父亲,但顷襄王顾虑父亲若是回来,一国如何能有二主?因此他对怀王的处境置若罔闻,致使楚怀王三年后客死秦国。虽然昏聩的楚怀王令屈原一度失望,但是对于怀王的死,屈原仍然悲痛万分。因为怀王曾是他的希望,他在怀王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全部的理想。如今,君王已逝,屈原只能对天呼喊,呼喊楚怀王的灵魂回到江南,因为东方太热,东方有“长人”追索魂魄:
屈原因此成为朝中的“异端”,靳尚和子兰一伙早就对他恨之入骨,他们故伎重演,再次向顷襄王大进谗言。顷襄王因为屈原,曾屡屡要求他迎回楚怀王正耿耿于怀,他很快找了一个借口,将屈原这颗“眼中钉、肉中刺”彻底拔去了。刚直不阿,一腔热血、为国为民的屈原,就这样被第二次放逐。但是,他不后悔,对于这种遭遇,屈原早就料想到了:
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间长达十八年。在这漫长的十八年里,屈原的心灵之所以没有荒芜,是因为他一直惦念着家国,回到故乡是屈原至死不灭的梦想:
公元前278年,秦国再次兵临城下,攻破郢都。眼看祖国被强敌蹂躏,自己却报国无门,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绝命诗——《怀沙》就作于此时。
作完《怀沙》,在五月初五的这一天,屈原万念俱灰,悲愤投江。王逸说屈原:“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而屈原在《离骚》中写道:
无论何时,屈原只愿做那一只翱翔苍穹的雄鹰,而不屑于与燕雀同群,苟且偷生。他宁愿委屈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指责斥骂统统承担,即使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他也坚决不干!他本来就是一束芳香幽远的兰草,有着一颗不染尘埃的灵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是他不变的初心,或许也是他最好的结局。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江边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身体,并将饭团等食物投进江中,让鱼虾吃饱,以免伤害屈原。后来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向汨罗江中投入粽子,并开展赛龙舟等活动来纪念屈原。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从此多了一个专门纪念个人的节日,这就是端午节。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毛泽东同志生前,非常欣赏屈原的才华和战斗勇气,《离骚》也是他最爱读的文学作品之一。他还专门为屈原赋诗一首: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屈原离开我们的时间实在太久远。但是只要《楚辞》和《离骚》永在,他的精神就在。在战国的烽烟里,在历史的长河里,屈原早已站立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为国家的不幸奔走呼吁,他为百姓的疾苦痛心不已,他为理想的陨灭悲愤自尽。他因怒而飞,他的灵魂飞入湘水。他的自沉,是一种悲壮的个体毁灭,是投向楚国官场的一枚人体炸弹。虽然这枚炸弹没有炸毁什么,但是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在燃烧着,轰响着,它所释放出的光芒和巨大能量,曾经照耀了一个时代,并且还将永恒地照耀下去。
-作者-
张风莉:笔名雨枫,中学语文教师,甘肃省白银市作协会员,公众号《唐诗宋词古诗词》专栏作家。
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