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2小学数学学科入学学习方法指导

小学数学学科新生入学学法指导

儿童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由于自身年龄较小,无论是在学习方式还是学习能力方面,都缺乏有效的教育,以致于在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衔接方面出现断层, 亟待我们在实践中研究、探索出符合儿童年龄特征、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和学习内容的学习方法,并对新生进行有效指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以生为本,了解学生特点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旺盛期,其智力要素的主要特点:

1.现时与空想共存。对自己和他人的区别还很模糊,这是幼儿的心理特点,也叫做未分化的心理状态。思维还没有脱离幼儿期的范围,还是幼儿思维方式的延续。

2.思维具体,形象。他们认为,凡是动的东西都是活着的,都和自己一样是有感觉,会思考的。这一时期只有能引起自己兴趣和关心的事物,注意力才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如收看电视中的动画故事片,孩子能看到最后,叫他的名字,他都没反应。这说明一年级学生在一定条件下,他们注意力会集中相当长时间。他们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上,就忘记了别的事情,注意力范围狭窄。

3、知觉发展不够充分。做作业时往往看错题,或者把方位搞错,如:常常把6写成9,把3-2算成3+2。在观察顺序性方面,他们显得杂乱无章,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没头没尾。

二、注重习惯,强化养成教育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成效很大。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身难以弥补。  孩子们在幼儿园时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的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都相对宽松,可是进入一年级后,就是整整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上课期间,不能随意的走动、喝水、上厕所、说话……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

静心坐下来的习惯。开始的时间可以是20分钟,以后再逐渐延长,不可操之过急。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有趣的小“作业”,让他看看图画书、画些画等等,做这些事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做到不讲话、不随便站起来走动、认真完成一件事的习惯。
    学会倾听的习惯。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孩子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要经常提醒孩子学会倾听别人说话;在讲故事的时候,让孩子注意倾听教师讲述的故事内容或情节,之后能简单的复述;也可以在和孩子聊天时,玩玩小游戏,重复彼此说的上一句,上上一句话,这些都是很有效的训练方法。
    礼貌待人的习惯。班级也是一个微型社会,如何与人共处,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表达想法,如何解决矛盾冲突,学会体谅他人,学会分享、合作,都是孩子学习之初的重要功课。教师要教会孩子宽容有礼貌,学会说“请,谢谢,对不起,麻烦您”;学会向老师和同学问好;小朋友之间相处不争锋相对,肢体保持一定的距离;遇到事情先告知老师,由老师来处理;不乱拿小朋友的东西……

消除孩子对学习环境改变的不安与恐惧心理。孩子们也有自己的交际圈,同学、亲戚的小孩、小区的小朋友......他们早就从其他孩子的嘴里听说了许多关于小学学习任务繁重的消息,内心充满了不安和恐惧。教师可以带孩子去参观一下校园,讲一讲学校的历史,在学校的周边逛一逛熟悉环境,让孩子认一认放学的接送点,想象一下自己一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放松孩子心情,激发孩子对校园生活的向往。

三、掌握规律,指导学习方法

在校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般由四个环节组成:首先要听老师的课,这就是听课的一环;为了消化和掌握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需要做练习,这就是作业的一环;为了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现固起来,并了解其内在联系,需要记忆和归纳整理,这就是复习的一环;为了使下一节课学得更主动,事先需要阅读新课,这就是预习的一环。这四个环节的每一部分都有它的独立意义和独立作用,而各部分之间又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四个环节组成一个小循环,也就是一个学习周期。

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数学的特点分析,小学数学学习应做到:

1.求教与自学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既要争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又不能处处依靠教师,必须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获取,应该在自己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去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2.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的内容要认真研究,提出质疑,追本穷源。对每一个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以及藴含于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要尽量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要克服那种死守书本、机械板、不知变通的学习方法。

3.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要准确地掌握抽象概念的本质含义,了解从实际模型抽象为理论的演变过程。对所学理论知识要在更大范国内寻求它的具体实例,使之具体化,尽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

4.模仿与创新相结合。模仿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但是绝不能机械地模仿,应该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拘泥于已有的框框,不囿于现成的模式。

5.博观与约取相结合。课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认真研究课本外,还要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来扩大知识领域。同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掌握其知识结构。

6.记忆与复习相结合。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必须当天消化理解,然后先复习,后做练习。复习工作必须经常进行,每一单元结東后,应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

7.总结与提升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总结听课、阅读和解题中的收获和体会。如:怎样学习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法则、数学定理、数学语言;怎样提高抽象概括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解数学题;怎样克服学习中的差错;怎样获取学习的反馈信息;怎样进行解题过程的评价与总结;怎样准备考试……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指导他们:

1.主动预习新知识。学习新课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帯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2. 认真听老师讲课。听讲时要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要专心凝听教师讲的每一个字,一字之差就可能谬之千里。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开小差,更切忌一边讲话或者一边搞小动作一边听讲。

3. 积极举手发言。举手发言既可以巩固当堂学到的知识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自己模糊不清的观念和错误还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指教。

4. 善于质疑问难。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有疑开始的,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应从学会提出疑问开始。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增加主体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激发创造欲望,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5.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一些学生对公式、性质、法则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因此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6.及时总结解题规律。数学问题的解答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决每一道练习题后,要注意回顾以下问题:(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与基本图形?(3)本题你是怎样观察、联想、变换来实现转化的?(4)解本题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5)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在那里?(6)你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其中哪一种最优?那种解法是特殊技巧?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吗?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于解题各环节中,逐步完善,持之以恒,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7.拓宽解题思路。在教学中老师会经常给学生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多想,这时学生要积极思考,拓宽思路,以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较好的发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杜绝“以教代学",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重视学法指导,进而使学生自己逐步探索学习方法与规律,成长为要学、会学、善学的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