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有多爱送礼?几个传统节日就能养活1家公司!
礼尚往来,仅用4个字就把我们中国人佳节贺礼的习俗勾勒出来,大概只有我大中华的成语才能做到。不仅如此,迎春对联、窗花、剪纸、红包,哪怕就一个简简单单的福字,都承载了上千年的传统文化习俗。更让人吃惊的是,端午中秋七夕重阳腊八除夕元宵等十大传统节日,就能养活一家售卖创意年品礼盒的公司,可见传统文化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当然,不是什么公司都能靠“送礼”赚钱,唯有对中华文化深入了解,并能恰如其分的施展创意才情,才能做出优质的“礼尚往来”佳品。比如这款《年在一起》欢乐年品礼盒,出自文化品牌“有礼有节”,它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在春联、贴纸、红包、桌游等年品上呈现精美的画面内容,在笔点君眼里是不可多得的美学佳作。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看看,礼盒里面都有啥好东西。
来个特写,套盒包装封面是喜庆的红底色,精致的画面透露出浓厚的年味,封面以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为底,插画则是新派风格,呈现出一幅热闹欢乐的当代人幸福年景。
封套背面印有有礼有节的品牌信息和年品物件说明,笔点君先不“剧透”,让我们取下封套,就像刚收到贺礼一样一层层揭开它的面纱。
还记得2008北京奥运会的那个巨幅LED书卷吗?这种创意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有礼有节的礼盒设计也从中华书卷文化出发,不再采用传统的天地盒,而是以一种翻阅藏书的方式安置了“集欢喜”、“齐欢乐”、“聚欢颜”三组年品套装。
从上图可见,磁吸盒盖的背面槽内安置了两副《及时行乐图》桌游棋盘、棋子骰子和4张趣味贴纸,即桌游套装;再看下图,底盒安置了一大一小两个精美的红包套装盒,右侧“扉页”翻开之后,一卷春联套装映入眼帘。几样贺岁物件安排得井井有条。
汉乐府《西门行》诗曰:“夫为乐,为乐当及时。”一家老少欢聚一堂,破旧迎新俱欢颜。4张贴纸特为“萌妹子”、“小鲜肉”、“老司机”和“大当家”所作,妙趣横生,与套装的“守岁聚欢颜”遥相呼应。
小纸盒里的4颗棋子对应了父母儿女4个角色,却用“老、大、萌、鲜”4字概括,趣味盎然,《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人生如白驹过隙,倘不及时行乐,则老大徒伤悲也。”抛下这只红色骰子,默念一句,来年运势大涨,一个月收入翻几番?
两副及时行乐图分别除家庭版(橙色棋盘)外,还有儿童专用版(红色棋盘),《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平日上班学习辛苦,过年守夜用一副桌游增加家庭成员的凝聚力,真是再好不过。
算起来笔点君最早玩的桌游是老外发明的《冒险家》桌游,那个时代还没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桌游产品。而能够将传统习俗融入年品之中,不说脑洞很大,也是极为靠谱的。
请上家给你捶背三下,给老司机贴上大胡子……可以2个人玩,也可以4个人玩,我左右手互搏尝试了一轮,感觉桌游的游戏环节设置比较注重玩家互动,而且儿童版本照顾了低幼孩童,应该是找了专业的桌游设计师。棋盘的绘图也蛮生动的,今年吃完饺子不打麻将,铺上棋盘乐呵一下应该很欢乐。
接下来看红包,细看盒子封面,大盒上面画了不少吃的,小盒子上除了吃的还有不少人物在弹唱玩乐,不用说,自然是团圆美满的意境。
这里的红包不是单一的红,黄、橙、粉红、大红等颜色都有,正面分别绘制了不同的主题,我数了下大小红包都是6个主题双份,大红包背面还写了对应的主题名称。
比如下面这三张,从左到右分别是“幸福羹”、“屠苏酒”和“合欢汤”,还有和欢宴、如意糕和吉祥果。
方包的封面也是个个精美,画面多了放鞭炮、游园会、敲锣打鼓舞龙等场景,区别是背面没有主题印字。我想起来小时候就非常喜欢收藏贺卡的明信片,看了这组漂亮的红包心痒痒,一时间有点不想拿来送别人了……
之前粗心没发现大小红包盒子底下还有一些贴纸,有恭喜发财的,有吉祥如意,还有过年时我们最爱做的那些事,都成了小小贴人儿。
最后看看春联套装,最外层这一卷是“封皮”,有个一次性纸封线顺手可拆,里面有1副对联+横批、2个福字、还有挥春2个。
2个挥春是写有喜气满堂和抬头见喜,对联也非常精美,上联“生活常有喜乐”,下联“日子即是福祉”,横批“欢喜团圆”,不知道我是不是把上下联搞错了,希望文学大师指正。
总得来说,有礼有节这套《年在一起》年品礼盒漂亮又实用。几个突出的亮点:一是能将我们大中华传统节日氛围,用漂亮的插画配图铺陈展示在春联、福字、红包甚至桌游棋盘上,画面上承载了不少历史文化积淀,也不乏现代人的欢乐气息,自己家用起来洋气,送亲朋好友也拿得出手;二是配了两副好玩的桌游,配上搞怪贴纸,年节时拿出桌游来玩很实用。 另外,纸品材质,比如对联挥春和福字都很厚实,春联的字体还有凸起,底图有纹路感。绘画方面,即使把眼睛贴近细看也非常精美,看起来画师确实有把“清明上河图”复刻一张“现代版”的冲动。如果你有兴趣入手自用,猫狗两家平台搜有礼有节就能找到年品套装,可要看看家里大门适不适合贴21cm款的对联。
最后,我想建议厂家可以考虑配上一大一小两套对联,自己用一副,还能送别人一副,这叫“赠友春联,手留余香”!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