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沙边上有家上海滩首家百年弄堂博物馆开张了 一一上海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参观记

《上海老弄堂之旅》系列报道之二

王家沙边上有家上海滩首家百年弄堂博物馆开张了

一一上海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参观记

在全上海的老弄堂里一共有三只弄堂或石库门家庭的博物馆。

一只是新天地里的“屋里厢”石库门博物馆(商家开的),一只是在永康路38弄5号的石库门家庭博物馆(私人开的),还有一只就是王家沙点心店边上,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街道开的)。

为啥讲伊是首家弄堂博物馆呢,因为前两者是以单个石库门家庭及内部摆设为主来展出,而后者是以一条百年老式花园弄堂(1911年)前世今生为主来布展的。

上海老弄堂也因地段与住户的层次而异,是有很大差别的。从老式的石库门弄堂,到新式石库门弄堂,广式弄堂,再到新式弄堂,花园弄堂,到典型的中国弄堂,到带有日本风格住房的弄堂,布满欧美住宅的外囯弄堂,上海的老弄堂可谓千姿百态。

听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这个名字,你就知道这条花园弄堂档子交关高,因为住得起花园弄堂里的人,说明他就是上海老早的有铜钱人家。

在这个西王百年花园弄堂博物馆内,它从多角度讲述了发生在西王小区内的前世今生、人文历史和百年品牌。

展柜内摆放着各种不同年代的老上海物件及百姓生活用品。

还通过展板、照片、实物以及短片等形式展现了历史悠久的上海海派弄堂文化,唤起了交关来参观市民童年的回忆。

绕不过去的“王家沙”与“王家厍”

先来说一下“王家沙”与“王家厍”吧!

“王家沙”是上海知名度极高的地名,指现在是南京西路与石门路相交处以及附近一带,

但原来此处不叫“王家沙”,而叫“王家厍”。

因在江南地区,“厍”是最常见的地名用词,与“村”同义。在上海城市化的进程中,作为自然村落地名使用的“厍”随着自然村落的消失而消失,如今所剩无几。“厍”是自然村落,“王家厍”的所指区域是指现在的南京西路和石门路附近的一大片区域。

到了1945年,商人姚子初择址“王家厍”(今南京西路805号)开设点心店,出于商业目的,由于“厍”是冷僻字、方言用词,店家担心误念为“王家库”,或者人们不识这个“厍”而影响生意,就故意写白字而误为“王家沙”。

从此,“王家沙点心店”制作的蟹壳黄、两面黄、虾仁馄饨、生煎馒头闻名沪上。

于是,很多老上海人是通过“王家沙点心店”而知道南京西路石门路这一带叫做“王家沙”。”

所以说,“王家沙点心店”使用了原来的地名作为饮食店名称,也为留存历史地名发挥了功德无量的作用,

老早是有铜钱人家住的花园弄堂

西王小区,原名西王家厍花园弄,位于奉贤路68号,取王家沙谐音叫王家厍,以石门二路为界,路西为西王家厍,故称西王。

它由当时号称“中国哈同”“地皮大王”的商人程谨轩在1911年投资建造的。

西王小区位于北京西路与石门二路西南角,近南京西路、泰兴路,建于1911年,是一处带有安妮女王风格特征的外廊式住宅群,同时也是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

西王小区有12幢花园里弄住宅,建筑造型非常优美,设有连续的清水红砖式外廊,欧式范十足,北面辅楼为四坡墙面,设计有老虎窗,又有浓郁的海派气息。

西王小区曾为当时的“土豪”(富裕阶层)所居住。

室内采用美松木地板、木门窗,正屋所有居室都有壁炉,每个单元都有两间主卫生间和一间次卫生间,木楼梯两部,屋前庭院栽有花木,围以矮墙。

小区开出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

如今,一幢石库门建筑风格的清水红砖建筑悄悄伫立在了西王小区奉贤路68弄弄口。作为上海首家弄堂博物馆,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承载着我们每个人关于老弄堂的记忆。

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面积约为120平方米,一进门就可以看到西王小区的“品”字建筑模型。

走进博物馆,迎面的电视屏幕上滚动播出介绍西王小区的前世今生故事,

大厅里黄铜色的喇叭形唱机,懒洋洋地播放着周璇名曲《天涯歌女》,在这样的背景下参观弄堂博物馆,真是别有情调。

到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里参观,有三大看点。

一是中外名人多。

西王小区里,除了拥有不可多得的建筑财富,还有着更为重要的名人财富与历史财富。历史上,西王小区曾是许多外国洋行高级职员的居所。

这里住的是上海滩有身价有铜钱的人家。 居民87岁的陈宝娣老太太回忆起老底子的日脚:“以前每幢小楼有个私家花园,由铁栅栏将四周围起,大铁门是出入口,静谧的小花园私密又个性。”

西王小区在历史上曾住过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她在1929年以《法兰克福报》特派记者身份到中国,在上海参加中国进步文化运动,协助宋庆龄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与宋庆龄、鲁迅等人建立了亲密友谊和合作关系,成为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1950年不幸因病逝世。著作有《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的战歌》、《伟大的道路》(及朱德传)等。

据说她当时就住在奉贤路70号2楼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间。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华界居民纷纷逃难到租界躲避战火,西王小区内也居住了不少华界难民,而后又住过不少名人。

上海著名越剧花旦戚雅仙,曾任上海静安越剧团团长。她创造出的韵味醇厚、缠绵委婉、朴素深沉的越剧戚派唱腔,传唱甚广。

戚雅仙擅演善良、温柔、多情的女性,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中的苏三、《玉蜻蜓》中的志贞、《文姬归汉》中的蔡文姬等。她与毕春芳在《白蛇传》、《王老虎抢亲》等经典剧目中珠联璧合的精彩演出,迷倒了上海滩一代又一代越剧观众。

还有前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温可铮教授,

著名小提琴家谭抒真,著名花鸟画画家郑伯萍,著名女演员朱曼芳(女儿邬君梅也是一名演员)等也都曾是奉贤居民区的居民。

筹备博物馆时,在附近居住的国家一级作曲家、指挥家屠巴海捐出了珍藏多年的谱曲手稿,包含《崛起的东亚》《蓝天下的至爱》《辉煌进行曲》等。

二是弄堂老照片多。

在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贴了红砖的背景墙上,还挂着许多张翻拍后的奉贤路居民区名人住户和历史建筑的资料和老照片,这一幅幅老照片再现还原了上海石库门弄堂的生活风貌。

黑白老照片中有过去老弄堂里以十八样手艺谋生的底层人群。

有弄堂口爆炒米花的老爷叔,那一声“pong”听起来老结棍的。

有开锁的锁匠、有挑着担子喊“削刀磨剪刀”的磨刀匠。

.     还有开在石库门房子一楼的烟纸店。

以及解放后,老早的小盆友们在弄堂里,对着清水砖头墙壁打乒乓球。

最珍贵的历史老照片有附近上海儿童食品商店,王家沙人行天桥,少儿书店,美琪大戏院等具有王家沙地区周围的知名地标建筑。

难怪有人讲,上海的弄堂文化,就像一坛老酒,越陈越香,那怕藏有百年之久,都无法阻挡香气四溢。

三是弄堂里厢展品多。

弄堂博物馆的面积并不大,约130平方米。

大厅的玻璃柜里摆放着各种老上海物件。

有民国时期的热水瓶、良友实业的“双刀”牌臭药水、上海益民食品厂什锦饼干、铁皮盒以及铁皮玩具,民国潮州牌、民国帐钩、打字机、乒乓小塑人、民国时期保险箱储蓄罐、静安寺老大房礼盒、弹子盘、上海自行车牌等颇具时代感的纪念物品。

那张解放初期到九十年代上海的自行车牌子是居民从自家“结婚四大件”中的解放牌自行车上取下来存着的。个头迷你的淡绿色华生牌电扇虽然只有三个小叶片,却也为没有空调的夏天送过清凉。

玻璃柜内部分展品来自西王小区居民捐赠,有“地段医院诊疗证”“上海市公共交通月票”“上海市游泳卡”等一系列充满时代印记的票证。

除了观看展品,你还可以在这里小坐一下,

大厅一角的书柜里放着《上海十八样》、《弄堂风流记》、《昔日上海风情》等数十本以老上海生活风貌为主题的图书,供参观者阅读。书架上的书大多是讲述历史悠久的海派弄堂文化,还有各式各样的连环画(又称小人书)。

走出展馆,虽然老洋房外观依旧,但阿庄的镜头所到之处,棉被床单内衣裤仍在花园弄堂的四处迎风招展!

一位晒太阳的老人告诉我,可惜呀这里的过去一、二家人家独居的花园洋房经过文化大革命大扫荡后,当时有铜钱的人家都被抄家,还被扫地出门,开始住进了“72家房客”。到现在实际上每幢楼里都有七、八家房客了。

出了西王小区大门后,我在想,同样是一个静安区,我们的张园累积了那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还号称是个有13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街区,这个曾经的“海上第一名园”,也见证了新老上海一百多年间的起落和沉浮。

而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张园已发展形成上海最大的石库门博物馆建筑群,有各种样式的石库门建筑(新旧里弄,弄堂公馆等)并存至今。

为什么就不能建一个张园弄堂历史博物馆呢?

小贴士:

地址:奉贤路68弄西王小区弄堂口(位于奉贤路石门二路口)。

开放的时间:为周一至周六,上午9点到11点,下午2点到5点为团体预约时间,不对公众开放,周日闭馆。

交通:   地铁2、12、13号线南京西路站出,从王家沙点心店穿过南京西路,就到奉贤路石门二路口展馆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