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第一大碉堡,叫嚣十个月都拆不掉,他只用二十分钟就把它炸了

日军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后,为了应付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两面作战的需要,敌人一方面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军事扫荡,另一方面对根据地展开了大规模的“蚕食”封锁活动。1943年春,在胶东地区,敌人的“蚕食”封锁活动,日益猖獗。在边沿区构筑大量据点,以小规模的分割,逐步向根据地推进,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伪化活动,变根据地为伪地区,并威逼群众沿主要交通线的抗日根据地周围,垒封锁墙,挖封锁沟,妄图割断抗日军民之间的联系,消灭抗日武装,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日军这种疯狂的“蚕食”封锁政策,给胶东抗日根据地带来极大的困难,一度有些根据地只剩下几个村庄。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许世友运用敌变我变的反“围剿”实践经验,提出:“敌进我进,敌不进我也不进”的针锋相对的方针。他说:“敌人‘蚕食’我们这边来,我们就进攻到敌人那边去,这叫有来有往,来来往往的‘翻山战术’。”要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首要的任务就是发动群众,实行全民皆兵,大打人民战争,拔除敌人修筑的碉堡。敌人的碉堡不但修得高大坚固,而且非常密集。威海地区平均十多个村庄,就有一处日伪据点。烟(台)青(岛)公路两侧,更是五里一碉堡,十里一据点。敌人的碉堡和据点四周,均修有壕沟,通常为一人多深,七八米宽。在没有火炮的情况下,只能靠送炸药爆破。但开始,由于敌人的火力封锁,爆破都没成功。

怎么办?许世友用他红军战斗十年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军事民主,汇聚干部战士的聪明才智,想办法,出主意,在攻坚战中学会攻坚作战。胶东栖霞县蛇窝泊据点的日伪军,几乎天天出来向周围“占边”、“蚕食”,扩大伪化区。许世友决定拔除这个毒瘤。可是据点防御工事非常坚固,据点周围挖有五六米深、七八米宽的壕沟,据点当中修有13米高的青条石大碉堡,号称“鲁东第一大碉堡”。日军曾夸下海口说:“别说打啊,叫土八路来拆也得拆十个月!”

许世友把拔除这个碉堡的任务交给了十三团。他和团长聂凤智等认真研究了敌情,开展沙盘作业,划分战斗小组,日夜苦练过沟,爆破技术。1943年5月22日,拔除蛇窝泊据点那天夜晚,许世友亲临战场,把十二团和十四团的两挺机枪也调了过来,交给聂凤智指挥。聂凤智多了两挺机枪,如鱼得水。战斗打响后,聂凤智直接指挥过沟、爆破。战士们架着长梯,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很快过了壕沟、接近了据点。但对“鲁东第一大碉堡”,两次爆破都没成功。在进行第三次爆破时,聂凤智集中轻重机枪和神枪手,下命令说:“给我狠狠地打!”爆破手在火力掩护下,滚、爬、冲,把两包炸药贴在碉堡上,将碉堡小门炸开一个大缺口。紧接着另一个爆破手抱着50斤重的待大炸药包,一鼓作气冲到碉堡内,将炸药巧妙地放在楼梯口,点燃导火索,滚到碉堡外,轰隆一声巨响,“鲁东第一大碉堡”被炸得底朝天,二百多个鬼子和伪兵,统统坐了“土飞机”。许世友高兴得和聂凤智紧紧拥抱在一起。他看了看夜光怀表对聂凤智说:“只要人心齐,泰山也能移。今晚,我们只花20多分钟,只用三包炸药,就把‘鲁东第一大碉堡‘炸毁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