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大赛学写作(16)虽然他只写了一个地瓜,我却看得通体生暖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你知道这些关于美食的诗句都是谁写的吗?对啦,就是北宋大诗人苏轼。古往今来,人们对美食的喜爱是割舍不了的,从苏轼的诗、袁枚的《随园食单》、李渔的《闲情偶寄》到现代作家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汪曾祺的《知味集》《四方食事》,“吃”这件在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恰恰承载我们太多的感情和记忆。
所以,今天的“跟着大赛学写作”栏目继续“美食”主题,但要谈的却不仅仅是美食,能从里面学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怎样写成一篇作文?怎样写出它的特点?怎样赋予它感情?
学会了这些方法,相信你再也不会有写作文没东西写,写不长,不会写的尴尬了。一起来走进今天的小古文范文,寻找答案吧。
栏目介绍
“跟着大赛学写作”栏目,精选第七届小学生小古文公益读写大赛作品为优秀例文,讲述小学生也听得懂的写作方法。每周五,跟着小古文君,既能学作文,又能读古文,一举两得哦!
每周一,更有“跟着大赛学朗读”栏目,小朋友们的小古文学习就有“读”有“写”,非常饱满了。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愿孩子们在小古文的学习中,获得双丰收!
烤 地 瓜
隆冬时节,父携余夜归。虽无冽风,凉气刺肤,微麻。忍寒疾走,至巷尾菜店,灯光荧荧,照亮一隅。忽觉缕缕甘香,勾得腹内馋虫欲动。转目望去,原是门旁一铁皮炭炉正烤地瓜。
文火煨烤,外皮焦挺,内里嫩瓤淌蜜流油,着实冬夜暖胃之好物也。吾忙央求父亲购来品尝,父应允,唤掌柜取地瓜。
掌柜一手裹棉手套,另一手掀炉门,顷刻,地瓜香气外溢。余择一地瓜,大肚,两端稍圆。掌柜捡地瓜装袋收钱,父谓余曰:地瓜遽出炉,极烫嘴,待返家方可进食。
到家净手换衣,余摩两手,一厢吹气,一厢小口朵颐。剥其外皮,热气袅袅,软瓤金黄诱人,食之入口即化,缕缕清甜绕于唇齿之间,绵绵如沙,蜜蜜如糖。更有黏连些末焦皮,入口脆甜。缓缓滑腻入腹,通体生暖。
俗语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烤地瓜亦然。余忆《西游记》猪八戒食人参果,老猪未嚼落肚,不知其味。若八戒吞吃热地瓜,地瓜必如火炉滚喉,将猪嘴烫肿三分,猪舌涨成玉兔捣药锤。老猪疼得口舌叫屈,哼唧跳脚。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 刘泊君
指导老师:王 静
01
词语积累
缕缕甘香 淌蜜流油 热气袅袅
绕于唇齿 通体生暖 灯光荧荧
02
佳句赏析
到家净手换衣,余摩两手,一厢吹气,一厢小口朵颐。
听说过“大快朵颐”,未曾听过“小口朵颐”,泊君的用法对不对呢?
原来,“颐”指腮帮子,“朵颐”就是鼓动脸颊嚼东西的样子。虽然地瓜很烫只能小口地咬,但小作者还是鼓动腮帮子吃得很快,足见地瓜之诱人!再加上“摩两手,一厢吹气”的样子,更让我们感受到他手没搓热就赶紧吃地瓜的急迫。
看来,用词的个性化很重要,平时在作文里,你也要尝试多用新鲜的词汇哦!
03
教你一招
吃地瓜,多小的一件事,居然能写成作文!小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抓住一点放大写”。小作者从夜归说起,写到地瓜飘香,掌柜取地瓜,自己吃地瓜……所有事情其实都有一种感觉将它们联结——地瓜之暖。
夜归天冷,就特别渴望热乎的地瓜;掌柜取地瓜,热气扑面;父亲劝“我”回家再吃,以防烫嘴;“我”小口朵颐,畅想八戒出糗——直接或间接都离不开“地瓜之暖”。因为笔墨的集中,烤地瓜的这一特点被无限放大,读着都能感受到暖意。
其次是“虚实结合写意趣”。地瓜虽小,想象的世界却很大。对《西游记》的联想堪称全文点睛之笔。联系前文,如果没有爸爸的提醒,小作者恐怕也会像八戒一样被烫翻吧!这到底是在写文学的妙趣,还是在写父爱的温暖呢?
我们对于美食的感知,既起于饮食,又超越饮食。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美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我们的心。
美食专辑下期继续,
你还希望看到哪样美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