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祥:古典诗文的当代魅力
在时光的快速流徙迁转中,当代人的生活形态不停地嬗变不断地重塑,而瞬息万变的高科技是调整和更新人们生活形态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国人正是凭籍这一重要力量,使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出清朗而坚实的回音。值“诵诗词精华、扬国学经典”朗诵会的轰动效应尚未消退之时,一项被称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文化推广活动,近年又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渐入佳境。古雅与新异交相辉映,科技与人文相互交融,砥砺着当代青少年赓续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不学诗文,无以言志。中国古典诗文写景状物、抒情表意、寓理载道,是中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最生动、最集中的体现。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活动,旨在通过创新和完善古典诗文教育的形式和手段,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不断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在文化领域的深化和延展。这项几乎覆盖全国中小学的社会公益文化工程,通过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合力引导,鼓励青少年精读熟稔古典诗词文赋中的经典作品,使青少年以最便捷的路径获得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与熏染,这的确是件值得期许和赞赏的宏大意愿。特别是置身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背景,对青少年进行以诗词文赋为重要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无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固本强基的功效。
从整体来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前行,不可能游离自身的文化传统;而就个人而言,缺乏历史纵深感的生活也必然显得轻薄和肤浅。我们的先人创造了雄视世界的璀璨文明,汉赋唐诗宋词等古代文学作为中华璀璨文明长廊里的奇葩珍品,历来为国人所青睐、钟情和喜爱,那些语言精练、文字优美、结构齐整、平仄有致的千古名篇,无不融汇着才学、激情、敏锐和巧思,无不凝聚着对律动丰盈的广袤世界和新鲜事物的兴致和慨叹,使今人感受到个性的张扬与心性的舒展。像阿Q精神胜利法那样,以“先前阔”来搪塞和敷衍当下文化的艰涩寒窘固然可笑,但从古典诗文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卓异创造力,以激发当代青少年的文化自尊自信,进而以热情姿态和激情风貌抒写崭新生活,却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也许有人以为,古典和当代相去太远,几乎了无相干。但实际上无论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就关乎人类生存本质的情感而言,古今却不乏相通共同之处:“慈母手中线”永远会牵系起远方游子的桑梓情结;“把酒话桑麻”始终氤氲着浓郁得化不开的美丽乡愁;“明月几时有”的天问虽已被现代天文学所解答,但“把酒问青天”的浩渺情思依旧回荡在人们心中。林语堂说过,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古典诗文展示着古人审视、确认、表现自身情感生活的过程,更彰显着他们摆脱贫庸琐杂生活而趋向美与高尚的精神诉求,比现代风、现代潮更强烈地更持久地撞击和浸润着人们的心灵和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表征着中华古代知识分子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的古典诗文,既能够唤起蕴藏在人们生活中的诗意情怀,更能够涵育和培植当代青少年的道德人格。
近年来,诗意情怀似乎被喧嚣躁动的物质欲念和浅近浮华的世俗优越感冲刷殆尽,“成功男士”、“白领丽人”成为各种传媒经常向青少年推销兜售的人生范例。装扮或充塞青少年生活的,似乎仅仅是豪宅名车、锦衣玉食,这种浮幻式的影象,是对社会中原本粗俗心里的迎合和推崇。诚然,青少年的生活需要物质条件来安顿,需要金钱来装点,但绝不应将物欲作为人生的最后停驻,“诗意的栖息”同样值得崇尚和拥有,因为在对“诗意栖息”的追求中,人间才会升腾出更多的温情与友善。让青少年站在中华历史文化的颠峰,倾听先哲圣贤们激荡云天的诵唱与歌吟,接受唐诗宋词元曲的沐浴和洗礼,这是在为重建斯文优雅的文明中国强基固本。
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典时代终结后又向前发展许多。我们也并非希望通过一次或几次简单的温习古典诗文,来补救和化解现实社会中青少年的教养缺失和道德危殆,而是要从现代社会的需要出发审视传统文化的优长,发掘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引领价值和规范意义,惟其如此,千古美文才能永葆现实魅力。
作者简介:(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