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成也冷香丸,败也冷香丸,终不敌林黛玉的一口合欢酒
历来,哪一位红楼女子对应着哪一种花,都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因为这极大程度地诠释出了红楼女子的美好,也暗示了她们的品性,所谓花如人,人似花。
风露清愁林黛玉,它是芙蓉花,象征着清雅、漂亮与纯洁。古语有云:昔作芙蓉花,今为断肠草。印证在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身上,也就是一种凄婉之美。林黛玉是绛珠仙草,后又转世为人,面对宝黛爱情的无望,她也就真真变成了一株断肠草。
瑶池仙品贾探春,她是杏花,是一种热烈之美,是探春性格的外化;
香梦沉酣史湘云,它是芍药花,是一种豪放之美,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也;
霜晓寒姿李纨,它是梅花,是一种坚韧之美,表明的是李纨为了儿子,付出的牺牲与一生的坚守;
韶华胜极麝月,它是荼蘼花,是一种末路之美,指的应当是贾府末日来临,麝月对贾府之人不离不弃,释放了人性之光彩。
联春绕瑞香菱,它是那并蒂莲,是一种情爱之美,是她心心念念的对于薛蟠的至真至纯的心;
武陵别景袭人,她是桃花,按其花语,她就是爱情的俘虏,她的一生也应当是为情所牵绊,她的心早已为宝玉俘获,她的人为她对宝玉的情所控制;
艳冠群芳薛宝钗,她是牡丹花。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因此,她是一种世俗之美,比较符合大众世俗之心的需求。它一直美艳无比,主要的作用也是给人看,装点的是一个门面;其它的花儿,则是各自个性的需求。薛宝钗也正是在薛家独当一面,深得众人称赞。所以作者将其譬喻成牡丹花,也就再合适不过了。
女子们都是花,除了赞美花,惜花、护花,也就成了红楼梦的一大主题。特别是林黛玉,花儿落到水里,她都深深的舍不得,她要将它们用土掩埋起来,随风随土化了,才是那些花儿最好的归宿。因此,也就有了那首最美的诗歌《葬花吟》。
还是前几天的文章里谈到的,大家都惜花、护花,只有一个人例外,她就是薛宝钗。她是吃花,也从不爱那些粉儿朵儿。自然也就是不爱花了。平日里,她身上、房间里都素得很,被贾母认为是不吉利,也应当说明了其与花格格不入,生活中,无论是何处,稍微有点花点缀一下,境界也就大不一样,贾母也不至于那么说她。
当然,她吃花也是因为她有病,或许无可厚非,何况我们许多人平日里也吃花,但是这是在红楼梦里,这是作者以花喻人的环境里,在花就是人、人似花的境界中,也就不能仅仅理解为薛宝钗只是吃花救命行为而已,而应当在特殊的环境里探索这一情节的特殊意义,弄清其比喻义。如果不肯承认这之中有某种比喻义,则上文提到的,作者以花喻人的修辞,也就完全没有意义,大家饮酒抓花签,也就没有什么值得探索的了,仅仅当作一场游戏就好了。
这也就是修辞学上的同一律,花,作为同一喻体,不能说这里用了修辞,那里没有用修辞。正如大诗人屈原的文章里,只要出现香草,它们永远都被比喻成洁身自好的君子一般,红楼梦里出现花,也就不能忽略其存在某种比喻义。
因此,薛宝钗食用冷香丸(冷香丸大部分是花蕊做的,所以称之为宝钗吃花),花即是人,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为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
古人讲究非礼勿视,同样的,也应当非礼勿听,小红讲话她去偷听,并在心底骂她们是奸淫狗盗之人。这里的听,薛宝钗是停住脚步细细地听,可见其别有用心了。至于她的骂,根据脂砚斋的提示,后来小红对贾府伸出了援手,相信大多数人因此也会觉得宝钗太过分了吧。
偷听也就算了,后来自己差点露了马脚,又要栽赃陷害林黛玉。许多人认为宝钗只是随口而出,并没有什么居心,但是她宝钗若一开始就懒得偷听小红的是非,也就不会出现栽赃林黛玉的行为,可见其栽赃林黛玉,也非出于随口一说,而是内心里热度发作,损人利己的心理在作祟。
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这句话也应当是薛宝钗损人利己的又一证明。她说的是宝钗婚内对于宝玉的极度恭敬,却换不来相敬如宾;宝玉的意难平,耿耿于怀的当然就是林黛玉人生最后的悲剧了;贾宝玉耿耿于怀,责怪谁?当然就是薛宝钗,是薛宝钗损人利己的行为。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联系贾宝玉怀疑袭人告密的事件,作进一步的思考。其实,那回,贾宝玉心底很大程度上就认定了袭人告密者,进而害死了晴雯。
但是,面对袭人的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贾宝玉却立马就原谅了袭人(宝玉能原谅,是因为他是天生的护花使者,他一直以来,都不想伤害哪一位女子),而后来宝钗都成为她的妻子了,她为什么一直不原谅宝钗。当然是因为在宝玉的心中,宝钗的“损人利己”的错处远远大于袭人曾经的错处,更何况是伤害了她的林妹妹。
因此,薛宝钗是成也冷香丸,败也冷香丸,不知与人为善,时时处处想着损人利己,最终却是害人又害自己。
既然是谈到吃花,你或许会问,我们大家也吃花,林黛玉也吃花啊,岂不是大家都是损人利己的人了?
但是你要知道,我们吃花,因为很多花本来就给人吃的,这是自然的循环,是我们最简单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也不是艺术,不曾比喻这,比喻那,也不用去谈多少象征,但是一旦上升到艺术层面,它也就不是我们原来的生活,而是高于生活。如果什么艺术都对应到生活里去,人类也就不用生存了。所以理解文本不宜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