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就是哲学家:给大家推荐9本哲学绘本开启孩子大智慧!
养娃之路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
修行内容之一:你要随时随地应付一个天生哲学家的提问。
孩子带着懵懂来到人世间,对自然万物都保持着惊讶和好奇,因此他们会不断发出“为什么”的信号,提出“我是怎么出生的”、“我为什么在这里”“世界从何而来”等哲学性质的元问题。
这点我深有感触,大概从小川4、5岁开始,他的问题我就有点难以招架了:为什么人会说谎?什么是爱啊?上帝和玉皇大帝谁比较厉害?人死了去什么地方?……这些问题常常让我懵圈不已~
虽然很多问题,我还不能给出让孩子满意的答案,但我会尽可能回答,并因此而欣喜。因为我知道,让孩子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真的太重要了,怎么说都不为过。
因此在绘本选择上,除了亲情、友情、爱情、科普等主题的绘本外,我还会给小川分享一些哲学主题绘本,主题各不相同,有的讲述人的活法儿;有的讲述禅的奥秘、有的讲述抽象问题……
阅读这些儿童哲学书,可以激发孩子提问和讨论的欲望。而大人的心,仿佛被重新磨洗,有一种“刚到地球第一天”的感觉,充满惊讶,充满赞叹。
1. 哲学鸟飞罗系列: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适读年龄:6~12岁
这套书一共10本,每本书的封面颜色都不同。
书的主角菲卢是一个六岁半的男孩子,和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生活在一起,恰好处于开始产生人际和社会性困惑的年纪,经常有很多问题想不通。
比如:我可以打架吗?我可以撒谎吗?要是我不去上学?为什么我不能当头儿?我可以永远不死吗?……
他的问题常常引来全家人的热烈讨论,有时甚至不可开交,有时谁也找不到答案。菲卢经常对父母讲的不服气,可是又想不清楚。
到了晚上,菲卢回到自己房间,他的好朋友——一只名叫飞罗的小鸟就会来找他。在与飞罗的交谈中,菲卢也就慢慢想通了。
学者周国平说:“这个飞罗其实就是菲卢,是他的那个理性的自我。因此,与飞罗的交谈实际上是菲卢的内心对话。”
丛书的作者,法国的碧姬·拉贝,就经常在学校、图书馆、咖啡馆等场合,为孩子们主持“哲学”主题的下午茶活动。
非常有意思的是,每个故事结束的时候,都有这样的话:“那你呢,当哲学鸟飞罗来看你的时候,你想跟他聊些什么呢?”
孩子的生活就像菲卢一样:生活在问题之中,不解、苦闷、纠结,此时就需要飞罗鸟来跟他聊天、讨论,这样的聊天、讨论就是一种哲学启蒙。
2. 儿童哲学智慧书全集: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这套书在之前的法国书单中推荐过一遍(戳这里—>看过法国绘本的孩子,都不“正常”了...),但好书是值得反复推荐的。
适读年龄:5~14岁
这套书秉持着欧洲哲学的传统——爱智慧,欧洲的儿童哲学就是教导孩子喜欢智慧,他们喜欢称儿童为“未受精的卵”,根据传统能有‘稳定’的发展。
因此在这套书中,为了引导孩子喜欢思考、喜欢智慧,里面集合了孩子们最长提出的诸多问题:从生命起源、到自我认知、从日常生活、到人际交往……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好奇与迷惑,而它背后是人生必须解答的哲学思考。
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要和相爱的人吵架呢?
提出问题后,就要来解答了,下面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回答。
那会不会有其他情况?
不断追问,再质疑。
……
直到最终总结,提供各种可能,教会孩子在面对各种情况下分析的思路。
这本书提出问题但没有答案,能够明显让孩子感受到提问的力量。
提问能让人思考,思考是会产生力量的,思考能让孩子对事情深思熟虑,经历一番“挣扎”,就会指导行动,那些行动会形成孩子丰富多彩的人生。
3. 孩子,你在想什么?接地气的儿童哲学
适读年龄:6~12岁
这套书是我前不久推荐给大家的。
上面推荐的两套是法国人写的,自然秉持的是欧洲的传统:更看重儿童对智慧的喜爱和人际互动。
而这套书是美国人写的,美国人的儿童哲学,侧重于训练孩子的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
比如在讲“尊重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一开始就给孩子抛出一系列问题。
一步步,循循善诱,告诉孩子尊重是什么?
如果别人不尊重你,该怎么办?
一连串问题的解答之后,最后再明确告诉孩子“尊重是什么?”
这种编排逻辑,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思考的框架,帮助孩子去建构属于自己的世界。
4. 海豚绘本花园:儿童哲学启蒙系列
适读年龄:3+岁
截至目前,这套书陆陆续续出了6本,分别是《我与世界面对面》《人类的信仰》《人性的善与恶》《生活的意义》《爱与友谊》《与众不同的人》
作者是法国哲学家奥斯卡·伯瑞尼弗。
伯瑞尼弗是国际上有名的践行哲学家和儿童哲学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合作者,曾经在法国建立了“哲学践行研究所”,他为孩子撰写儿童哲学绘本,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伯瑞尼弗的这套书,主题选取的都很宏大,有的甚至是哲学的元命题:比如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人的性格和选择,我们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人类的信仰……
虽然问题很宏大,但是内容呈现上,运用文字和插图,介绍彼此对立的问题,让孩子在对比中,找到自己的答案。书中没有好坏的表述,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寻找、去创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人生哲学。
比如在《人性的善与恶》,每翻开一页,就呈现出两种完全对立的观念。
有人认为,善与恶是完全相反的概念,我们能够清楚地区分它们。但也有人认为,善与恶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不好的东西常常也会披着漂亮的外衣。
比如善与恶能否完全区分?
有些人认为,善与恶在所有地方都差不多,人们对它们的定义是相同的。但也有人认为,善与恶取决于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人,所以,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行为感到奇怪,甚至震惊。
善与恶能否被定义?
……
没有答案,这样的对比之后,到了最后,作者会抛给小朋友一个问题:
“你认为呢?”
是啊,“你认为呢?”
孩子会陷入思考,不管最终会不会得到答案,但这一思考的本身是有趣的、有意义的,这就足够了。
5 给孩子的哲学绘本:用故事和图画解读严肃哲学
适读年龄:3+岁
这套书同样是6本,编写者将哲学思辨融入到或温馨、或奇妙、或幽默的6个小故事中,再配上精美的插图,能让孩子在阅读中探索出属于自我的一套哲学思辨。
6故事,引发6个不同的思考。
比如《孤独音乐家》中,作者用一只狼的遭遇,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梦想。
托尼是一只乡下狼,他来到大城市,是为了实现梦想。
他想加入城里最有名的乐队,成为最牛的萨克斯演奏家,然而乐队拒绝了他,因为它是一匹狼,如果出场容易吓着人。
但是托尼没有放弃,他还是努力吹奏,里面蕴含的感情,感动了一个失明钢琴演奏家,他们二人合作,成为城里最有名的爵士乐演奏组合,音乐治愈了无数人。
也许不曾受挫的梦想,就不能称之为梦想。
也许有人认为这不是哲学,哲学应该是一大堆看不懂的语言,其实并不是。
公元前6世纪,哲学刚刚诞生时,哲学家们就开始利用各种手段来描述自己的思想,比如巴门尼德用诗歌,柏拉图用戏剧。可见哲学家的初衷并不是让哲学“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希望它能接触大众,为大众服务。
回到孩子身上,孩子天生喜欢故事。在给孩子普及哲学观念的时候,也并不一味讲述抽象的概念,通过故事和图画的形式,更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这套书的故事,犹如寓言,更能给人以启迪。
上面推荐的这些都是套装,感觉阅读起来压力比较大,下面推荐的,都是一本一本的哲学绘本,阅读起来相对轻松,内容也很精彩。
6.蜉蝣的一天:告诉孩子怎样活着才算精彩的活着
适读年龄:3+岁
人生来对生命是有疑问的。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活着的代价是什么?孩子会被这些问题刺激,不断寻找生命的真相。
其实,回答这些问题很重要——因为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会决定人怎样去生活。《蜉蝣的一天》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它尝试用诗的语言和美妙的画面,去回答这些有关生命本质的追问。
蜉蝣的生命只有一天,但它享受每一个美妙的时刻。它观察周围的一切,也为自己的生命感到欣喜。它徜徉天际,沐浴着晨光,踩着宇宙的节拍,它翩翩起舞。
到了最后,蜉蝣产下了它的卵。这是它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但是此时它感到宁静、同时最美妙。
同时整个画面的变化,也是极妙。
从淡蓝如朝露的生命初始,
到橙黄如夏花般绚烂的生命绽放,
再到靛蓝静美的生命落幕。
这些色彩展现出生命的瑰丽。
7. 失落的一角:告诉孩子缺憾同样是一种美
适读年龄:3+岁
从来没想过自己会面对简单的线条就会感动,相信我,这本书真的很适合大人小朋友一块儿看。很久很久以前,分享给大朋友过,这本书绝对在我最爱的Top20本书里。
我要告诉自己和孩子,有缺憾,胜于完美
读书 | 施和受,爱与被爱之间
周国平说自己在和5岁女儿一起看时,她一边看,一边笑个不停。第二天一早,就带着这本书去幼儿园,一心要和小伙伴们分享她的快乐。
这本书的主角是一个圆,不过遗憾的是它缺了一个角,从此踏上了寻找那个遗失的角的过程。
它漂洋过海,历经风吹雨打,终于找到了最适合的那块,结果却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歌唱,所以它轻轻放下,重新上路继续寻找……
故事很简单,画风更简单,只有一些粗糙笨拙的线条,一如我们的生活,真实而简陋,平淡而不完美,但请不要忘记沿途的风景,听到的声音、嗅过的味道、唱出的歌……
8、尼古拉的三个问题:教给孩子要活在当下
适读年龄:3+岁
这本绘本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三个问题》。故事中的小男孩尼古拉要寻找三个问题的答案:做事情的最佳时机、最重要的人和最应该做的事。
凯迪克大奖得主琼·穆特,把对禅学的思考和对托尔斯泰的热爱结合在一起,创作了这个关于如何珍惜现在、关爱他人的简单而又深刻的小故事。
这本书的画风也颇有东方韵味,会令人联想到中国古典山水画。
也许因为颜色比较淡雅,轮廓模糊,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容易走神,此时就能看出琼·穆特的慧心。他在清新干净的画面中,绘制出鲜红色的风筝,就像一个个指引,让孩子在朦胧的画面中聚拢。
9. 禅的故事:带孩子走进“以禅心观世界”的大门
适读年龄:3+
禅是什么?是玄而又玄?亦或是众妙之门?这是一本看到第一眼,我就被深深吸引的绘本,也曾经推荐给孩子们。
读书 | 写给孩子的禅《Zen Shorts》
凯迪克大奖得主琼·穆特,并不认为禅是一门玄学,他让禅师化身为可爱的大熊猫,为孩子们讲述三个有趣的禅门公案,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扰。
里面的故事,作为中国人,肯定耳熟能详:比如是塞翁失马和心灵的重担。引发孩子对世界的思考,促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关照。
画风还是一如既往的穆特画风,优美恬静中,有一种悠远的禅意和古老东方文化的神韵,而琼·穆特,凭借此书,获得2006年凯迪克大奖。
推荐了这么多儿童哲学书,在结尾,回到开头那个问题:我们让孩子看哲学绘本,究竟看的是什么?是要把他们培养成哲学家吗?
当然不是,孩子接触哲学,目的就是在于培养他们深度思考的能力,养成提问、讨论和思考的习惯。往深处说,是为了让孩子像哲学家那样思考,让“儿童是哲学家”这一天赋得到珍爱和发展。
向哲学家那样思考,最重要让孩子的智慧上路。儿童总是要独立地走上社会,离开大人的呵护。而我们的教育,能给他们什么,让他们大踏步、高昂地走上人生之路。
答案就是智慧。尽管所有学科、所有的教育都让要让儿童生长智慧,不过哲学更具让儿童生长智慧的重任。因为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本身就是智慧。
智慧的本身与爱智慧的情感,让孩子在研究中、体验中,思考中、探索中,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具有智慧的心灵,具有道德感去创作。
孩子拥有智慧、学会思考,追寻意义,思想与精神会更丰富,会一生幸福。
川妈说说
分享小川的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
我们的吉普车奔驰在前往肯尼亚博格利亚湖的路上,6岁的小川和8岁的小姐姐坐一起。
小姐姐突然好奇:“我们现在海拔多少米?”小川很热心地回答:“一千多米。”
小姐姐不认同:“不是,你说的不对。”
小川反问她:“你怎么知道不对呢?如果你知道答案,你就不应该问。如果你不知道答案,你怎么知道我不对?”
故事二:
有个周末,小川喊我:“妈妈,来陪我玩大富翁。”(画外音,“大富翁”在我家,是让每个人“心惊胆战”的词。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因为一玩就是2、3个小时,腰真的受不了)。
我一听,第一反应是拒绝,第二反应是“嫁祸”:“你不是说喜欢爸爸吗?为什么不和爸爸一起玩呢?”(小川经常抱着我们,亲昵地说喜欢妈妈或爸爸)
他的回答让我崩溃:“因为我喜欢爸爸啊,所以我不想让他辛苦。”
这是什么鬼逻辑!我强压自己的“怒火”:“照你的逻辑,我喜欢你,我就不能和玩了,担心你累着。”
小川满不在乎:“妈妈,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如果你喜欢我,就按照你的逻辑走,和我一起玩大富翁。如果你不喜欢我,就按照我的逻辑走,还是和我玩大富翁。”
晕,被绕进去了,所以最后只能陪他玩,可怜了我的老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