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国移动原董事长王建宙:为什么人人关注的5G还未爆发?

“其他的遗憾在它面前,都不能算遗憾了。”在一个大雨,交通阻滞,行人面露焦虑的早上,这句话深深印在了混沌君的脑中。

在采访时,王建宙先生双手总是搭在一起,时不时稍稍向后仰头思索,稳重且谨慎,但给出的答案又充满新鲜感、想象力,同时简明扼要,具有系统性。他总说“这都是自己闲来脑子里始终在思考的问题。”这位 “工科男”“技术控”始终关心未来的事。

在提到一些令人欣喜的成果时,他会松开双手来比划一些技术的形态,也会满脸笑容地还原一些国外同行与他的对话,带着老一辈人历经大风大浪留下的独特的自豪感。

“一个人最愉快的事情就是当工作变成了兴趣。”在中国移动总部一间两面都是巨大落地窗的办公室内,王建宙先生与混沌君展开了一场关于5G的漫谈。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蜂窝式移动通信,只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在全世界的普及。2000年3G、2012年4G、2020年5G,电信行业的更新迭代速度不断加快,手机已经改变了70多亿人的生活方式。这一切是那么自然,好像本来就应该是这样。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想象力,没有什么比把想象变为现实的过程更能称得上奇迹的事情。人与人的沟通需要,让通信基站在海岛草原、崇山峻岭间建立起来,让移动终端像变魔术一样在人们的指尖变换,让市值万亿的公司得以诞生。

到了5G时代,人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未来感的产业,也看到了产业背后庞大的投资机会,但是对于移动通信产业本身和5G的发展方向,不少人还是有很多疑惑,比如:

为什么中国能参与通信标准的制定?

但为什么目前5G产业还未爆发,不少人还在用着4G?

想投资5G产业,到底该投什么?

万物互联的时代,什么项目有可能最先落地?

……

王建宙先生曾任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司长,中国联通董事长、中国移动董事长,长期从事电信工作,对于5G的观点颇具见地。以下是采访精华。

受访者|王建宙 中国移动原董事长

采访者|张星 混沌学园商业研究团队

文末混沌君将送出五本《从1G到5G》,作者王建宙,出版于2021年7月。

Q:纵观中国通信发展史,从1G到5G,从技术落后的处境到主导行业技术标准,这背后有哪些关键的原因?

A:我见证且直接参与了中国移动通信从1G到5G的过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方面已然处于领先地位。这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有:

第一,市场潜力大。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对通信业有强烈的需求。其实早在2G时代,就用户规模而言,中国移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当时国外的同行很羡慕,我第一次见到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教授,他问我:“你们中国移动每个月可以新增多少用户?”

我回答“500万”。他当时很震惊,他说500万用户就是瑞士电信所有的用户。所以巨大的市场基础是中国通信行业崛起非常重要的条件。

第二,健全的生态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的制造业形成了强大的生态系统。以手机制造为例,不管是中国品牌还是外国品牌,基本都是以中国制造为主。

我很喜欢去深圳,因为深圳集中了手机制造业的各个环节,有大量的企业。从深圳华强北中心出发,50公里之内,你可以把一个手机所需要的所有零配件都买到。

这个经过几十年积累、富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是很难模仿的。现在有一些厂商把生产线都移到别的国家去了,比如三星把手机生产线转移到越南,但是据我了解,它的供应系统基本上还在中国,像电池、充电器等部件还是要到中国来采购的。这就是中国生态系统的例证。

第三,很强的研发能力。我们一开始的确比较弱,只是代工厂,中国品牌很少。到了4G以后,情况就变了,大量中国品牌涌现,在全球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

从网络系统来说,研发能力之强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不光能制造5G设备,而且还参与了5G标准的制定。这需要很深的基础。

Q: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通信行业克服了哪些困难?您印象特别深的是哪个阶段的攻坚战?

A:这个过程困难重重。我在担任杭州市电信局局长时已经有了1G。那时尽管通信价格很高,但还是严重地供不应求,因为当时杭州的供应商只有摩托罗拉一家,所有的网络设备由摩托罗拉提供,手机基本上是也摩托罗拉生产的。由于缺乏国产制造能力,根本就解决不了供不应求的问题。

到了2G时期,中兴和华为就进入了这个市场,要知道当时国外的品牌几乎占领了所有的市场,这两家公司当时也很困难,面对的是众多实力雄厚的电信设备制造商。

当时,华为作为GSM设备市场的新进入者,无论在经验还是在产品的成熟度方面都处于劣势,但是华为抓住了两个新的机会,移动软交换和边际网设备。移动软交换是那时刚刚提出的技术,新老制造商在这方面都没有经验,华为瞄准这个空隙,集中力量突破了软交换的技术研发,率先提供给供应商。边际网络在当时也是一个空白,华为专门开发出适合农村地区的移动通信边际设备,据此受到运营商的青睐。

中兴又从另一个角度进入市场,一方面是它生产出了当时炙手可热的小灵通,另一方面是当时生产CDMA设备的厂家比较少,它得以顺利进入,成为颇具实力的供应商。这两家公司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在自己初出茅庐,实力还不是很强大的时候,就注重触达国外的新兴市场,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中国的移动通信崛起过程中,有两件事情我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是2005年中国移动决定建设农村市场。现在看来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当时遇到了一些阻力,主要是来自国际投行的反对声音。

国际投行几乎每个月都会写一些分析报告,认为在农村建设移动通信网络投入太大了,农村的购买力太弱,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利益。此外,哪怕在发达国家,也没有谁会全面去建设农村的移动通信网络。

但是那时我们很清楚地认定一点,手机一定会普及,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开拓农村市场,今天不做,明天也要做。越早看到这一点,就越有可能占据主动地位。

中国移动在两年时间里完成了90000多个最偏僻乡村的移动通信。除了建设资金缺乏以外,施工难度大也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2007年,在全球移动通信大会上,当我讲到我们在最偏僻的山区建设移动通信基站时,我放了一段45秒的视频:由于没有道路,又没有电源,施工队只能采取人拉肩扛的原始方式施工,镜头中展现的是工人们光着的脊梁、黝黑的手臂和流淌的汗水。事前我曾担心,这段视频会带来科技落后的负面影响,然而却收获了国际同行热烈的掌声。

后来,哈佛商学院专门派人来中国移动,把中国移动建设农村移动通信网络的工作做成该学院的一个案例。案例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移动倡导和推动用信息技术缩小数字鸿沟。案例最后一段的小标题是“从长期考虑,中国移动的农村通信是可行的吗?”

当时文中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是现在来看,答案显而易见。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事情是2009年中国移动建设3G网络的过程。

3G有三个广泛使用的国际标准。中国移动拿到的牌照是TD-SCDMA,这是第一个由中国提出的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相比于其他两个标准——起步较早、市场已经接受,TD-SCDMA完全是一个新出现的产品,需要一定的时间使其成熟。

中国移动担负的这个任务克服了很多困难,因为是第一次,供应链的问题、手机短缺的问题、网络技术性能的问题等,需要一个个去突破。

因为之前运营商的工作都偏重于网络的运行维护和市场营销,而在3G网络建设过程中,我们的技术人员们参与了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研发工作,这为中国移动积极参与4G与5G的标准制定打下了基础。

为什么我们后来在5G会占有优势?这是从3G、4G一步步积累起来的。

Q:进入2021年一些人对5G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甚至有人开始唱衰,您认为中国还能领跑5G吗?

A:我对5G很有信心。首先,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大量企业在做数字化转型,转型的基础就是网络,5G的技术特性特别适合数字化转型中一些应用的市场需求。

其次是规模。中国5G的用户数、基站数量都实现了规模化增长,现在中国的5G基站已经超过了100万个,这个数字国外的同行很是羡慕。

再次是制造能力。全球没有几家可以提供5G设备的公司,而中国就有华为和中兴这样全球主要的5G网络设备提供商。手机也是一样,中国的企业很早就研发出5G手机,在整个市场上占的比重很大。

最后是研发能力。到目前为止,5G专利数量排名第一的还是华为,还有好几家中国企业都位列前10。

Q:有媒体在微博发起的调查显示,受调查的5G用户中有26.8%的网友经常会把手机的5G开关关掉。5G推进将近2年,为何现在还流行4G?您认为这背后是什么原因?

A:我先说一个事实,全国用户每月的人均流量在2019年是7.8G,到了2021年7月,人均流量达到14G。大家使用的时候未必能感觉出来,但用了5G以后数据量确实是大大增加了。

之所以有人感觉不到5G带来的巨大变化,主要原因是,目前5G的应用还是以行业为主,比如矿山、码头、医院等,普通消费者不一定看得出来、体会得到。我们也承认在To C应用方面,现在仍然很少有区别于4G的新业务被开发出来。

回想4G的诞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很明显,移动支付加快了,网约车能准确定位,视频播放更流畅,网络直播大爆发……大家才意识到4G的性能如此优越。

而到了5G,标志性的消费级业务确实没有出现,这导致一些人看不到5G特别的用处。

但这其实是一个正常的过程。国际上3G是2000年初开始出现的,当时大家也在想3G有什么用。

当时市场对移动通信充满憧憬。在成功拍得3G牌照之后,欧洲一些运营商才发现3G成了烫手的山芋:3G网络肯定要建,但是3G的应用前景还不明朗。

在3G刚开始建网时,消费者总是问,3G有什么用?专业人员一般会解释:3G可以提供数据服务。那什么是数据服务?消费者还是不明白。在智能手机出来以后,大家都明白了,原来3G手机是用于移动互联网的。可以说,智能手机提升了3G的价值。到了2007年iPhone出来了,各种安卓手机也开始出现,那时大家才明白了,3G有那么多全新的、丰富的业务。

Q:从1G—4G人连接人,到5G实现人连物、物连物,当万事万物彼此相连,整个经济产业的效率和逻辑发生了什么变化?

A:的确,很少有人讨论移动通信给我们的生活和经济逻辑带来的改变,这也是我经常在想的一个问题。

第一个变化是手机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无障碍连接。当时2G出来的时候,人与人的沟通完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天涯若比邻”变成事实,人类整个生活节奏加快了。

第二个变化就是手机成为了万能的工具。这对我们来说确实又是一次巨变。我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发生变化,原来付钱首先想到的是钱包,现在付钱首先想到的是手机。这个逻辑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是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变化就是万物互联将会带来更大的变化。随着5G的发展,物联网的应用会越来越多,将深刻改变我们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逻辑。

比如,现在大家都在说“数字孪生”,它的意思是,假如一辆真实的车在外面,我们可以根据各种数据模拟出一个车,人可以在室内模拟开车,而实体车真的在外面跑。现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了。

如果这个技术应用到更多的实际中,我们经济活动的理念会跟着发生新的变化。当你要去危险的地方时,在家里开车就可以,特别是在抢险救灾这种情况下,更加显得尤为重要。

再比如,煤矿的风险系数很高,但现在山西的煤矿已经开始利用5G技术进行远程采矿,工人无需下到矿井里面,在办公室里进行操作,这就大大降低了风险。而这又会带来另外的变化。我国的劳动法规定,女性不能下矿井去采矿,这是出于安全考虑。那有了“数字孪生”,工人在办公室里即可操作,或许女性也可以从事这个工种。

这些变化是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从技术的变化到生产过程的变化,最后是文化和生活逻辑的变化。

Q:为什么说物联网是运营商战略转型的关键业务,在这个过程中,运营商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A:一直以来电信主要指的就是人与人的沟通,而转换到人与物、物与物的联系,那对运营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范式转变。

主要的机遇有:

第一是规模的扩大。我们行业内部也经常在担心,移动通信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全世界只有70多亿人口,增长瓶颈必然会出现,那如何继续扩大规模?

物联网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人与人的链接,通常只要一个手机就可以实现。但是人与物的连接, 1个人至少会有100个连接,每天与你打交道的这些东西加起来至少会有100个。

那么移动通信的规模将得到极大扩展,这是前所未有的局面,对移动通信行业来说,无疑又找到了一个蓝海。

第二是它的潜力无穷。人与人的通信需求已经催生出众多应用,如果再扩大到人与物的话,可想而知机会将层出不穷,会产生很多你原来根本无法想象的事物,比如 “数字孪生”。所以,未来移动通信行业的深度和丰富性都会增加。

第三是终端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目前不管什么品牌的手机,总体来说是差不多的,但是物联网的终端就完全不一样了,装在车上的终端与装在医院的仪器是不一样的,这些都会带来新的机会。从开发的数量上、深度上,终端的多样化对运营商来说也是一种机会。

主要的挑战有:

第一个挑战就是5G网络的无缝隙覆盖。未来如果想真正把5G应用在无人驾驶等方面,必须要做到覆盖密集,基站数量足够多。想象一下,如果进行无人采矿,哪怕有一个点没有覆盖到,就会造成很多危险。5G提出的目标是每平方公里100万个连接。

第二个挑战是物联网不同于以往的经营模式。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模式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那么要与机器打交道,究竟一种怎样的商业模式?在物联网时代,完全有可能出现一些新的企业,新的商业模式,但是现在还在探索中。

Q:您对物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有什么样的设想?

A:我们有过一些设想。最开始行业的商业模式是产业上下游都是电信运营商来做的,这个阶段也涵盖了移动互联网初期,你有内容要接进来,都要通过运营商,由运营商来收钱。

后来,移动互联网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 即OTT业务,内容提供商可以越过运营商来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之后就产生了大量公司,大量的APP。

现在,进入物联网时代,都是各个企业自己在做。我们期待能出现提供集成式服务的企业,这样的商业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虽然还未出现这种企业,但我认为要真正把规模做大,一定要创造出类似的商业模式。

Q:5G时代,如果网络出现一点问题便会造成一些严重的事故,那这背后如何处理后续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

A:很多智能化的业务要实施的话,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网络无缝隙覆盖;第二是开发出新的技术,适应物联网的需求;第三是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完善。

Q:那这样会不会导致应用层面无法行动了?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A:我认为一些智能化控制的应用可以在小范围内先进行应用。以无人驾驶为例,如果要实现全社会推广,那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但如果在一个矿山内部、一个工业园区内部,这些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小区域可以做到覆盖严密,技术可以集中开发,同时由于在小范围使用,法律法规的问题也可以避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小范围使用来实现逐步推广。

Q:5G这个万亿产业背后主要有哪些产业链?这些产业链背后主要分为哪几个环节?

A:以前大家也都知道3G来了、4G来了,但各行各业大多认为,这是通信行业内部的一个技术升级问题。但对于5G,大家是前所未有地重视,为什么会这么重视?我觉得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是数字化转型,现在数字经济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对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

第二个原因是5G可以拉动投资,经历了3G、4G带动网络、终端、应用层面的发展,人们看到了通信技术升级产生的巨大价值。

5G产业链的价值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网络运营。由运营商来承担建设网络、运营网络的工作,要完成整个5G的建设和扩容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第二,设备制造。运营商是不制造设备的,主要的供应商华为和中兴提供5G网络设备,当然还包括其他设备,比如光纤、光缆的工程制造,元器件制造,仪器仪表制造,芯片制造等一系列的制造业。终端设备本身的价值其实超过了网络设备的价值。

第三,应用层面。整个5G的价值主要通过应用来体现。我们业内认为,5G 产业中,网络和设备加起来只有5%的价值,其他95%的价值在应用层面。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完全将这些价值开发出来。

4G的诞生推动了一系列高价值的公司,它们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网络投资本身。总有人讨论投资5G要投什么?我觉得最现实的是投应用的开发、运营等。

Q:目前5G行业To B应用多一点,那么其上下游目前有哪些特别优秀的项目或者公司?

A:就To B而言,目前主要还是网络设备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在参与,比如煤矿行业的应用主要就是华为和中国移动在参与。我也希望有更多企业能够参与进来。而To C的开发主要集中在AR与VR方面,有些公司已经上市。

Q:在5G行业,您最看好的能率先落地的方向是哪个?为什么?

A: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个人最看好的就是智能控制。智能控制就是用智能设备自动地完成工作目标。5G的速度很快,几乎没有延时。所以,我觉得智能控制是比较快能实现、可以大量推广的技术。

在煤矿、金属矿、港口、建筑工地等,都有相关实践了。远程挖煤依赖5G可以传输大量4k视频,而且几乎没有延时,这就为自动控制创造了条件。这样的例子还有洛阳的钼矿,它甚至把远程操作台搬到了上海通讯展。

而自动驾驶真正的概念与许多人理解的有一定偏差。我们一般听到的自动驾驶是车模仿人驾驶、交通状况导航等等。我们站在通信的角度,理想化的自动驾驶应该是车与车、车与路协同,整体实现一体联网。这个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在小范围之内应该是具备条件的。

Q:那智慧医疗这样的方面,有什么最新的进展吗?

A:智慧医疗现在分为几个部分,第一就是远程会诊;第二是远程医疗仪器操作,有经验的大夫远程操作仪器,这也是可以做到的;第三就是远程做手术。这个难度比较高,但是也出现了。我曾看到一个远程缝合皮肤的试验,皮肤缝合本身是有机器的,现在这个机器可以在远程操作。

Q:物联网时代,运营商、电信设备商、互联网巨头以及工业巨头成为推动技术和应用推广的四股合力,如何跨行业快速、高效合作?

A:确实,物联网的爆发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如何让这些行业的人协同合作呢?

最主要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

现在移动互联网这个生态系统是很完善的,分成网络、终端和应用三个方面,网络系统在运营终端是可以独立运作的,实现了商业化,比如每一个手机制造商都有自己的应用商店。同时还有大量的互联网公司投入应用开发。这三方面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它成为一个很好的生态链。

但是万物互联目前还没有构建出生态,光有制造商、运营商还不够,还需要中间有一些公司专门地提供这方面的集成和服务。这样的公司,它一定是做系统集成、系统服务的。有了这样的集成公司,就不需要每个企业自己去做一套业务开发了。

所以,这四方合作是没有问题的,最主要的是怎么建立一个很好的生态系统,而中间的联系和服务就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但是十分缺乏。

Q:您在《从1G到5G》中讲述了与通信商紧密相关的手机制造商,那么,您对未来的手机行业有何看法?等到5G真正落地的时候,手机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A:我确实是很关注手机行业,因为每次移动通信升级都是通过手机来体现的。许多人都设想可穿戴设备会成为5G主流设备,但从现在来看,这个主体或许还是手机。

但是,手机的功能亟需扩大。今天的手机主要还是在提供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我认为,手机功能的扩大未来应该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这两个方向发展。就目前的手机行业来看,在手机功能的提升上还需要不少突破。

当然也有一些进步。比如,有的手机已经装上了激光测距仪,这看起来是比较简单的功能,但有了这个功能以后,会有很多新的业务,因为与物联网有关的一些业务就需要使用激光测距仪。

Q:您从行业的角度来预测,5G把您上述谈到的设想落地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A:我认为至少比3G要快,3G是从2000年出现,到2007年才爆发。5G的爆发点,很可能也是从终端上面体现出来,它能带来大量新鲜的应用。

在现在看来,有些应用开发不出来,也有终端不支持的因素。我曾经向一个开发者建议,能不能在手机上开发一个导盲应用。他告诉我,现在手机摄像头的精确度不够高,因为导盲要求的准确度极高。所以5G的爆发是需要终端来支持的。

当手机的功能进行一轮5G时代的迭代后,才可能爆发出一系列应用。

Q:您执掌了这么大的企业,有什么管理方面的心得?

A:首先,作为一个企业的CEO,脑子里确实整天应该想的就是公司的战略,明天应该怎么办,下一步怎么走。在我担任公司负责人的这些年,正好面临移动通信的大发展,我几乎每分每秒在想的都是跟手机有关的事情,脑中充满了与手机相关的符号

当然,有些大家往往不注意的小事情,必须要CEO去考虑。我举一个客服的例子,如果我们手机打不通,移动客服会说,你拨打的用户忙,请稍后再拨,然后用英语说一遍。一开始我们找普通的员工来说这句服务用语。

但我认为服务用语其实体现了一个公司的风格和水平。就我自己的体验而言,如果航空公司广播的安全须知只是随随便便说一下,就会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如果有一套很认真、很标准的说辞,安全感倍增。于是,我要求公司用最好的播音员来播我们的服务用语,我们为此还专门搞了一个服务竞赛。“Sorry! The subscriber you dialed is busy now, please redial later”。就这一句话,我们选了最好的。这些问题可能客户没感觉到,但实际上公司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在国际上还流行过离岸客服,欧美的一些电信公司,把客服放到其他国家,因为成本很低。但这种服务是无法令人满意的。有一次我与一个法国人同行,他手机信号不好,我说你向客服去投诉一下。他告诉我,接电话的人根本不在法国,可能在阿尔及利亚、摩洛哥。

所以,客服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真正地为客户解决问题。这个我也有深有体会。

Q:您这一辈子投身通信事业,出于什么样的使命感?

A:一个人最愉快的事情就是当工作变成了兴趣。一个人如果能够度过这个关口,那以后的工作就有完全不一样的体验,这比你挣再多的钱还要好。

我遇上了移动通信大发展的时期。那时候,我早上醒来一想,今天全国又有20万人会使用我们的服务,可以用手机打电话了,这是非常愉悦的一种心情。所以,这个时候你还有什么遗憾?其他的遗憾在它面前,都不能算遗憾了。

我曾见过一个国外移动公司的CEO,他说,我到过世界上许多国家,从没碰到过像你们这样的国家,到处都覆盖移动信号,地下室、边缘山区、海岛都有,可见这样的工作是很值得的。这种愉悦比你创造了多少利润,创造了多少收入要好得多。

你认为5G几年后能落地?为什么?

回答问题,混沌君在评论区随机挑选五位同学送一本《从1G到5G》。

本书作者、中国移动原董事长王建宙撷取了移动通信历史中最激动人心的闪光时刻,倾心吐露几十年来通信人的真情与实感,帮助和启迪读者深入了解5G,把握移动通信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脉络,为商业和社会发展赋能,点燃中国科技之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