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门绝技--“捉悸痞”
“捉悸痞”释义:这个名称是我后改的。有一次我问老太太:你这个治法叫啥名啊?老太太说:捉跳疙瘩。殊为不雅,所以就换了“悸痞”,这两个字。“悸”字本来是指心脏的异常搏动,到《伤寒论》的时候已经泛指体表各部位的异常脉动了。它统领了这个疗法适应症的第一个表现——体表(主要是腹部)的异常脉动。“痞”字的意思是痛。另一种说法是按下去的时候,可以感觉到腹内的结滞而且疼痛的就是痞。它统领了第二个表现——按下去会痛。所以总结一下,我们的按摩目标就是——腹部有一个会跳动,而且按下去有形状会疼痛的部位。按摩体位:上半身平躺在床上,下肢垂地自然伸直,放松,令腹部拉伸。此时有急性不适,或者有长期慢性病的病人,可能会感觉到腹部某处有明显跳动。如果没有发现,就用手指轻轻放在脐周的皮肤上,以肚脐为中心画圆圈寻找。可慢慢扩大圆的半径,直到寻找到动悸点为止。注意:身体肥胖、体内脂肪较多的人,要稍用力按压才能找到。身体健康人理论上应该找不到动悸点,我没有实践考证过,因为真正健康的人太少见了。动悸点在按压的时候会有明显的酸、胀、重的感觉,并且异常感觉会向周边放射。好,找到了动悸点,我们再说按摩方法:五指弯曲并拢,五个指头呈梅花形,象我们平时捏茶叶的样子。指尖放在动悸点上轻轻揉压,如果痛感可以忍受,可以把另一只手搭在按摩手的手背上增加按摩力度。注意按摩的方向是:以悸动最剧烈,痛感最明显的点为中心,小范围顺时针旋转。这一点非常重要,切记!!!按摩前不要吃太饱,若有便感,排空后再揉按。每次以揉按300~500圈为宜。每天1~2次。自我按摩以缓和柔性的长期刺激为目的,千万不要贪多求快,盲目追求经络传感。没有足够的经验,因为手法失当,力度过大,很可能会造成其他疾病的出现。这一点也很重要!!!自我按摩后可能会出现排气(气)、腹泻或便量增多(滞)、情绪异常(瘀)等一系列排病反应,相信熟悉按摩的同学已经稔熟于心,我就不必多言了。另外,在治疗过程中,悸动点会根据病情的缓解减弱、移动并向肚脐靠近,这是康复的迹象和表现,如果出现了相反的状况,请立即停止按摩并做相应的检查。临床观察,这种按摩方法对虚弱证和慢性脏腑病效果比较好。其他的疾病治疗效果可能会差一些。也许还有很多没有发现的妙用,希望大家能够亲身实践后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分享。需要说明一点,按摩的过程应该感到身心安宁,气脉舒畅。有些动悸点是疼痛拒按的,也就是说越按会越难受,这样的情况就不要勉强坚持,以及早改变治疗方法或者检查就医为佳。按摩结束后宜饮一杯温水,适当休息后再起身为佳。以上就是对“捉悸痞”这种按摩方法的一个总结和汇报,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批评指正。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跟帖提问,我会尽力为大家解答。再次感谢那位按摩老师!同时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种按摩方法祛除疾病,永远健康!上文已经把“捉悸痞”这种按摩方法向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汇报。我的身边有不少朋友已经开始亲身实践,有些人按摩了一两次就体会到了身体状况的明显改善。捷报频传,让我这个推荐人也能分享到他们的喜悦和欢欣。相信论坛上的朋友们也有不少已经在实际操作了,所以开这个新帖,希望大家能在这里把自己按摩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让我们的“捉悸痞按摩法”更加完善,为更多的人带去健康和欢乐。我抛砖引玉,先介绍一下我自己的一点心得吧。毛主席说:理论指导实践,事半功倍。自从发现这种按摩方法后,我查阅了不少相关的典籍、记载;很多热心的网友,也提供了几种类似的民间疗法,对我的深入研究帮助很大,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我结合自己的所知所学,把“捉悸痞按摩法”和周易的一些知识结合起来,临床应用之后发现,确实能够提高疗效,缩短治疗周期。请先认识一张图: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这张图的名字叫做“九宫图”,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洛书”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按照这张图片,以肚脐为中心区,把肚脐外围分成八个部分。即肚脐为第5区,肚脐正下方为第1区,肚脐正上方为第9区,肚脐正右方为第3区,以此类推(注:根据易学原理,该图的具体方位应该分男女,男子3区在左,女子3区在右,次数符合河图数。坤土为地,厚藏柔软,则悸动痞硬所属,皆非正常。在临床上有很多例证,如徐文兵、郝万山都曾列举过类似的例子。王力平认为人体有些脉络不是完整的,而是有头无尾或无头有尾,在它伸展到一定部位后就莫名其妙消失了。龙门派称这种脉为“终点脉”。终点脉出了问题或打动了“死穴”、“禁穴”,人就会出现难以治愈的大毛病,严重者还可能死亡。人体的九个死穴全部集中在“命门区”,而且正好排列成九宫形状)。实战一:一个23岁的女孩子,有轻微的腹泻,每天大便3~4次,持续4天,自己吃过黄连素,没有效果,于是找我看诊。脉诊显示脾胃阴寒之气比较重,她自己讲,有一天就着凉菜喝了几杯啤酒,肚子就开始不舒服了。腹部触诊在第2区发现了悸动点。脾胃属土,按照“河图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的指导。我对悸动点用“轻5次,重10次”的方法进行按摩。按摩了60次左右,开始出现明显的肠鸣和水流声。第150次左右,去腹泻一次,结束按摩。嘱咐她第二天早晨9点热水送服一次标准计量的附子理中丸,下午再来按摩。她第二天反映,按摩回去之后就没有再排便过。早起排便已经没有急迫感了,只是还不能成型,从早晨到下午四点钟,只排便一次。还是按照前一天的方法对她进行按摩,悸动点的波动感已经比前一天减弱很多了。按摩结束后我告诉她,如果明天早晨的大便不稀了,就不用再来按摩,药也可以停掉了。第三天下午她打过电话来说已经完全好了。实战二:药房的同事,男性,27岁。每年秋冬季都会剧烈干咳(注:少阳咳嗽),曾经吃过几位医生的汤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一直用止咳糖浆和西药缓解症状。我帮他摸了一下腹部,在第7区发现一个悸动点。内经说:“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脏属金,按照河图数,我对悸动点用“重4次,轻9次”的按摩方法,逆时针旋转按摩了300 次。第二天同事咳嗽的剧烈程度和频率明显降低,我把按摩要点告诉他,让他回家每天坚持自我按摩。现在他每天也就咳嗽一两次,症状也已经很轻微了。我想,他能坚持按摩下去,让人困扰的顽疾总会有解除的一天。实战三:好朋友听说我们的按摩方法效果特别好,就带他的女朋友来找我看。这个女孩从小身体就比较虚弱,但是天生吃不了药,汤药、丸药入口就吐。病的实在厉害了就吃西药片,再严重就只能输液。我没有给她平脉,直接找腹部悸动点,结果在第8区找到。我按照疾病反映的规律推测她可能有慢性肠胃病和中气不足的症状。好朋友说:的确是。前一阵子她总是说胃疼,消化还不好。脾胃属土,按摩方法和第一个例子中相同。告诉她长期轻柔的按摩会起到调理补益的作用的。大家可能会问,治疗恢复脾胃功能很好理解,为什么说还会有补益作用呢?内经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把肠胃功能调节好。吃下的食物可以充分消化吸收,气血生化旺盛,那么身体强健不是指日可待么?以上举了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捉悸痞按摩法”配合“九宫图”的具体应用。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还不是特别成熟。希望各位老师看过之后,能够帮我指正不足,让这个理论更加完善。如果大家有自己治疗的案例或者更好的理论指导方案,希望也能够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民间疗法发扬光大,造福大众。我个人根据手头的资料和掌握的病例,把腹部按摩的分区做了一个初步的描述,现在贴出来供大家参考,希望各位在实践中不断地批评、改进,使这个理论更加完善。说明:“捉悸痞”腹部按摩法的九宫分区理论,出自《灵枢经·九宫八风》。河图布数口诀: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脏腑归属区域歌:一区属肾二属脾,三肝四胆五归脐,六为大肠七为肺,胃心分属八九区(注:按后天八卦五行所属,博气本质上是一种振动,乃类似声音划分五音一样,其基本振动乃可看成全身振动之源,也暗示了血管共振理论的合理性,其中博气存在的位置不正会代表不同的内脏状态这是由人体的整体规律所决定的(这和玄珠位置不正对应不孝敬公婆之类是同一原理),乃为左肝右肺,上心下肺,还可根据洛书进一步存在位置对应。)。第1区,肾系区域。主肾脏病、膀胱病。耳病、骨病,腰脊肩背部的肌肉僵硬疼痛。第2区,脾系区域。主脾虚引起的各种身体虚弱、痰湿泛滥、消化不良、习惯性出血证等。对饭量大却不长肉的人,长期按摩第2区域有保健增肥作用。“脾主肌肉”长期按摩第2区还能缓解忧思抑郁的低落情绪。“脾在志为思”第3区,肝系区域。主肝脏虚弱症,如视力减退、肢体麻木、手足颤抖、关节拘挛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女子以肝为先天”,所以很多妇科疾病会在第3区找到反应点。经常按摩该区域还可以治疗缓解肝肾阴虚型的小儿多动症的症状。第4区,胆系区域。主胆病,如口苦、眩晕、胆怯、喜欢叹气等。第5区,中央区,脐部。神阙穴,古来禁针宜灸,是宜补不宜泻的意思。关于在脐部用温补药物熏蒸以期强健补益方法,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说:脐中为性命之根,不可轻动。昔人以附子、海狗肾补药敷于脐中而蒸之,名医犹且戒其勿用,况大伤人之物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此类药物都是“用于皮肤,以气感肾家相火”获得暂时疗效,长远来看恐怕会透支人体的元气。第6区,大肠系区域。主大肠津液亏虚,大便干燥、便秘、便难、头晕、口臭等。第7区,肺系区域。主肺病,如咳嗽、哮喘、气管炎症、鼻炎、咽炎等。肺脏虚弱造成的气短、无力、面白、精神不振等症状。很多皮肤疾病会在第7区找到反应点。“肺主皮毛”第8区,胃系区域。主胃部疾病,各种慢性胃疼、反酸、呕吐、打嗝、胃胀等。肝木气盛会克制胃土,造成足阳明经的各种反应。所以因为气恼或者情志不舒造成的头痛和女性乳房胀痛,按摩第8区的反应点会取得效果。第9区,心系区域。心脏的功能不足或衰退造成的各种心慌、心悸、胸闷、乏力、心前区疼痛、头晕、健忘等症状,按摩第9区的反应点都会取得效果。心脑血管异常造成的眩晕、失眠,按摩第9区的反应点也会有效。来看看腹部有什么:1.《内经·灵枢》: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饮食之伤。2.《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故虚邪(贼风)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出,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不可胜论。------外邪(风寒湿热等)之伤入内.3.《难经。十六难》其病有内外(病)证。假令得肝脉,其内证齐(肚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结点,硬块或痛点)。假令得心脉,其内证齐(肚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齐(肚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假令得肺脉,其内证齐(肚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假令得肾脉,其内证齐(肚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情绪等原因内伤五脏,结气于肚脐周围。4.<难经.五十六难>肝之(病气)积(聚),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心之积,名曰伏梁,起齐(肚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皖,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肺之积,名曰息賁,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五脏久伤,病气积聚在腹部。由此可见,无论饮食之伤,外邪(风寒湿热等)之伤,还是情绪等内伤,如果久不解决,拖成各种慢性病,的确都会反映在腹部,反过来再看“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蛛丝马迹”这个话,真是一言以蔽之!俗手愈演愈烦,徒增迷惑;高手化繁为简,一语中地。如果以解剖学的观点,腹部悸动点确实属于腹主动脉的异常搏动——本来应该居于身体中线、深潜在皮下5cm左右的腹主动脉,在常力的按压下是不应该感受到它的明显搏动的。这种搏动越浅层,越偏移身体中线,说明“邪气”的力量越大。博气本质上是一种振动,全身内脏器官相关的振动信息都通过心脏和腹主动脉为中心收集后通过腹主动脉传递到左右骼动脉分叉处,造成左右开合的以分叉角72度为中心的微微管振动和上下微微起伏的分叉点运动(非常类似于锻炼中的双手拉气行为,其若至于精微,则共振消声乃类机起),此72度分叉恰好对应正五边形中心,通常在全身尤其是腹部形成稳定声谐振干涉图样,若某内脏器官发生问题,则声场干涉图样发生变化造成腹部的动(博)气,根据此声场干涉所造成动气位置及其所诱发结块的存在与变化可直接判断内脏器官功能状态。此乃类似声音划分五音一样,其基本振动乃可看成全身振动之源,也暗示了血管共振理论的合理性,其中博气存在的位置不正会代表不同的内脏状态同时是由人体的整体规律所决定的(这和玄珠位置不正对应不孝敬公婆之类是同一原理),乃为左肝右肺,上心下肺,还可根据洛书进一步存在位置对应。母体中的有通向胎盘的两条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腹壁有二条腹下动脉连接脐动脉和髂内动脉,这样脐动脉就充当了母子相关联的重要纽带,一切营养和振动信息都由此传导,也暗示了博气存在的振动学原理解释的合理性。除了血管具有传声作用外,人经络也有很好的传声性能,如有人演奏内经25音可引起对应的经络感传。陈玉琴老师的原文找到了。鼻炎的问题不在鼻子在胃,把你的手指放到你的胃部,仔细地,慢慢地摸,我想你一定能摸到一个块,这个块还会跳。你的鼻炎问题实际上是与胃里的这个病灶有关,你把双手放在病灶上面,用心想那里,同时双手作顺时针转动(很慢很慢),做十分种,你会发现你的鼻塞情况有了改善。你可以压一点左腿的肝经和胃经,同时在睡前把自己的双手放在胃部作顺时针的按摩。动作要很慢很慢。慢到别人看不出你的手在动。当你的胃得气的时候(你感觉到胃里开始有在蠕动的时候)。胃里积的痰就会化掉或减少,这样一来与你鼻子有关的病灶的经络里的积痰就会动起来,你鼻子的水肿才会退掉一点,你的呼吸就会好一点。作完胃后,在做鼻子双侧的胃经,要求时间长一点,一点一点的作下去。每一点化一分钟。真正解决问题是你的血上升到一定水平,让人体自己去把一切摆平。要求如下:一,早睡。二,去敲胆经,三,敲肝经(大腿内侧),四,敲胃经(大腿的平面),五,晚上睡觉时,放双手在胃部做顺时针转动,意念留在胃部,做十分钟。五脏五行相生养生保健法1.肾区(五行为水):气海穴、关元穴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或空心拳轻轻拍打以上穴位各3-9分钟(或81次),一日1-2次。功效:能强壮肾脏的功能,改善肾阳不足所致的疲倦乏力、四肢不温、阳痿、早泄、五更腹泻、颈椎及腰腿疼痛等症状。能促进肾脏之精的化生,改善肾阴不足所致的眩晕、目干涩、脱发、白发、耳鸣、口干、咽喉干痛、皮肤干燥、关节活动发响、大便干结难解等症状。2.肝区(五行为木):期门穴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轻轻拍打以上穴位3-9分钟(或81次),一日1-2次。功效:能提高肝脏对人体气机的疏泄功能而促进全身血液对脏腑器官的濡养,能改善血液循环以消除全身的气滞血瘀和各种疼痛,如能防治经络部位的头晕、头痛、颈椎疼痛、腰椎疼痛、四肢关节疼痛;能防治脏腑内部的胸闷、胸口刺痛、各种肿瘤疾病等。3.心脏区(五行为火):膻中穴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或空心拳轻轻拍打以上穴位各3-9分钟(或81次),一日1-2次。功效:能快速强壮心脏功能、促进心脏血液循环,立即改变心脏的供血状态并改善心脏供血不足或心血瘀阻所致的胸闷、胸口刺痛、气短、心慌心跳等症状。亦可用于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等各种心脏疾病。4.脾区(五行为土):左胸肋部、中脘穴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或空心拳轻轻拍打以上穴位各3-9分钟(或81次),一日1-2次。功效:能强壮脾脏功能、促进脾脏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促进脏腑对气血的化生并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状态,如改善食欲、提高食量、促进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增肥或减肥。亦可用于防治贫血、肌肉萎缩、胃胀、胃痛、胃溃疡等各种胃病。5.肺区(五行为金):中腑穴、云门穴部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或空心拳轻轻拍打以上穴位各3-9分钟(或81次),一日1-2次。功效:能迅速提高肺脏对气血的输布功能而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改善因肺脏气虚而导致心脏供血不足所致的气虚血瘀证,如疲倦乏力、胸闷、胸口刺痛、气短、心慌心跳等症状。亦可用于防治各种肺脏和心脏疾病,如过敏性鼻炎、习惯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心脏方面的冠心病、心绞痛等。看到大家如此热烈的讨论这个问题,我来把我学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吧:我去上海参加了一个亲子培训,何有中老师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课间老师教我们一种治疗方法“腹部落九宫”,其中还教了面部落九宫,我还看老师的徒弟给一个看病的落头九宫,但是头九宫老师没有教我们。老师说腹部落九宫是哪个朝代宫廷御用的,只有皇帝们才能享用,治病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适合老人小孩,大人的手法只要吃得消能重则重,小孩子稍微用点力即可,因为小孩的经脉是比较通畅的,一般人一周只能做两次,癌症病人一周一次,老师说我还没遇到一周能做三次的,我估计老师做因为力度非常大,所以一般人吃不消。我回家让老公给我做,第一次没怎么用力不觉得很疼,第二次我让他用力,做完我累的不行,老师还教我们十指功,这个说起来太复杂,再这就不说了,老师说练了十指功再给别人落九宫这样手指有力气有功力,效果才会好。好了,具体说一下如何落这个九宫吧:首先躺在床上,向楼主所说双脚要着地,小宝宝不肯配合可以不用着地。大家先把肚子假象成一个正六边形,一共有8根线:第一根线:从左右最下面的肋骨的交叉点开始,差不多是任脉的鸠尾穴开始,到肚脐眼止,男的从右往左(这个不太好解释,假象有根弹簧,弹簧的正中线就是任脉,我们就是沿着任脉按摩,但是按摩总归要划小圈的,这个小圈大家一般会说是顺时针呢还是逆时针,我们这不讲顺逆,只讲起始点,继续相像弹簧的正中线是任脉,我们从正中线的右边开始为起点,好,这个时候不管你往上走还是往下走,从右开始往左画圈,注意这个圈是螺旋往下的,就像弹簧一样)女的从左往右(注意这个左右是被按的人的左右)遇到酸痛的地方就要多按按,最好是可以按开。第二根线:从刚才第一根线的起点鸠尾穴开始沿着肋骨往下走大概一个手掌的长度,具体长度没关系,关键看你的痛点,按摩手法还是同上,另外注意,男的从左边肋骨开始,女的从右边肋骨开始。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配合九宫,根据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五十居中的九宫数字,周尔晋所创立的“人体X形平衡法”当与此有密切关系。基于对缪刺论的认识以及无数次的实践,周老前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高低医疗学理论。所谓高低医疗学,乃是研究人体低沉点与高升点以及如何达到相对平衡的学问。当不平衡由量变到质变,一端出现了病变低沉点,在另一断必然出现高升点,这便产生了疾病。只要在高升点上施加压力,通过大脑这个支点,就可以促使高升点下沉,而在另一端的低沉点就会上升,从而恢复相对平衡线,也就治好疾病了。准确找到低沉点与高升点,促使高升点下沉,就成为调动人体神奇平衡力之源。人体左脑主管右半身的活动,右脑主管左半边的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大X形,因而低沉点与高升点在人体出现的规律也是大X形。弄懂X形真缔,便成为治病的灵魂与关键。X形平衡法口诀:上部有病下部平,下部有病上部平,左部有病右部平,右部有病左部平,中间有病四边平,四边有病中间平,找到低沉高升点,平衡神力诸疾平。 X形平衡法体现了“全身是穴,全身无穴”的经穴特点。例如,脚踝附近疼痛的病人,经过在手掌部探寻痛点都在大鱼际内侧偏上位置找到强烈的压痛点,以拇指按压稍用力患者即有难于忍受的痛感,反复坚持数天则病愈。 但是,周老前辈却忽略了缪刺的内容并非就左右交叉刺络取穴法这么简单。细读经文可知,“其气无常处”,我们是不可能用一种方法就掌握缪刺的全部内容的。尽管“以左取右以右取左”,但却没有说明以左取右是取右上还是右下,更没有讲清楚到底在右上或右下的具体范围,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地研究一下缪刺论的精髓所在。归纳起来,缪刺取穴主要存在三种方法:就近取穴、中轴对称取穴与中心取穴。所谓就近取穴是指按就近的原则取穴。中轴对称取穴是以人体的中轴即百会穴与会阴穴的连线为经轴对称取穴,或者以神阙穴与命门穴的连线为纬轴对称取穴,前者用于左右对称的情况,后者用于前后对称或上下对称的情况。而中心取穴又分为三种情况。其一则是在人体的正面以神阙穴为中心对称点来确定穴位所在,二则在背面则以命门穴则为中心对称点来取穴,三则是指按经轴与纬轴的交点为中心对称点来确定穴位所在。这个对称中心不但在人体上是几何对称中心,更重要的是它也是我们的生命对称中心。其中,纬轴的神阙穴与命门穴就是我们的先天的源穴位,而经轴的百会穴与会阴穴就是我们的后天的源穴——这种现象的存在根源于人体整太极的自平衡结构约束,如双螺旋,宝葫芦状等都与此有关,整体性规律运化对于人体至关重要,暗示了整体数码分布盘的存在。此外,关于此类诊病法在一些研究中也略显端倪,如通过基里安摄影对比对称穴位发光强度、左右乳腺钙化点分布比较、左右井穴温度差等,都是基于人体的对称部位物理特性的差异性变化来实现诊病的。┏━━━━━━┳━━━━━┳━━━━━┓┃4 胆 肝 子 ┃9 心小肠 ┃2 任 ┃┃ 少 厥 丑 ┃手少太午 ┃ ┃┃巽 阳 阴 足 ┃离 阴 阳未┃坤 脉 ┃┣━━━━━━╋━━━━━╋━━━━━┫┃ 三焦心包亥 ┃5 无 ┃7肺大肠寅┃┃3 少 厥 戍 ┃ ┃ 太 阳卯┃┃震 阳 阴 手 ┃ 中 ┃兑 阴 明手┃┣━━━━━━╋━━━━━╋━━━━━┫┃8 胃 脾 辰 ┃1膀胱肾申┃6 督 ┃┃ 阳 太 巳 ┃ 太少酉 ┃ ┃┃艮 明 阴 足 ┃坎 阳阴足 ┃乾脉 ┃┗━━━━━━┻━━━━━┻━━━━━┛无论捉悸痞还是提“博气”,其初始的柔腹准备活动和逆腹式呼吸等,都是为了松土以增强坤土涵藏能力。博气本质上是一种振动,乃类似声音划分五音一样,其基本振动乃可看成全身振动之源,也暗示了血管共振理论的合理性,其中博气存在的位置不正会代表不同的内脏状态这是由人体的整体规律所决定的(这和玄珠位置不正对应不孝敬公婆之类是同一原理),乃为左肝右肺,上心下肺,还可根据洛书进一步存在位置对应。肚脐也会亮起红黄绿灯,它的改变,提示着内脏寒热的变化:1、肚脐颜色发白,没有光泽,原因是气血两虚,需要补充温性的补品。2、肚脐颜色发红,表示心火重,体内藏有热毒,需要排毒性寒的食物来调和。3、肚脐颜色发黄,还会有油性分泌物渗出,发痒痒,则是胃部或肝脏内郁积着湿热的征兆。4、肚脐颜色发青或青蓝,是因为体内有积寒。5、肚脐颜色发紫,色泽黯淡,是因为体内有淤积。肚脐的形状和位置自然应该保持不变,一点小小的变化,就能够很容易觉察到,它的变化,也是身体的晴雨表。1、肚脐突出是水肿或卵巢囊肿的征兆,也是哮喘病的预兆。2、肚脐内陷,是脾脏和肾脏太虚弱的表现。3、肚脐下移,则是体内有瘀气。5、肚脐偏左:有可能是大肠粘膜发生了病变。6、肚脐偏右:则是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的表现。而肚脐的温度变化,则是预知内脏寒温最好的温度表:1、肚脐温度过高是因为大肠或小肠内有积热。2、肚脐温度过低,则是肾虚。落九宫我上个月去上海培训,广州的何老师教的腹部落九宫,老师很厉害,教了我们很多保健和治病的手法,让我们受益匪浅老师说腹部落九宫是哪个朝代宫廷御用的,只有皇帝们才能享用,治病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适合老人小孩,大人的手法只要吃得消能重则重,小孩子稍微用点力即可,因为小孩的经脉是比较通畅的,一般人一周只能做两次,癌症病人一周一次,老师说我还没遇到一周能做三次的,我估计老师做因为力度非常大,所以一般人吃不消。我回家让老公给我做,第一次没怎么用力不觉得很疼,第二次我让他用力,做完我累的不行,老师还教我们十指功,这个说起来太复杂,再这就不说了,老师说练了十指功再给别人落九宫这样手指有力气有功力,效果才会好。好了,具体说一下如何落这个九宫吧:首先躺在床上,向楼主所说双脚要着地,小宝宝不肯配合可以不用着地。大家先把肚子假象成一个正六边形,外加肚脐上下两根线,一共有8根线,由于这个描述起来比较复杂,所以我画了图,大家可以看一下按摩的时候 螺旋向下,起点也是有讲究的,请大家看我画的像弹簧一样的东西好了,就这么多,呵呵,大家不明白的可以问我,感兴趣的回去试试,有啥反应上来吼一下哦刚才的图片有点让大家误解,所以重新弄了一下,大家打印出来放在被按摩者肚子上,按照图片顺序就可以了。但是放肚子的话红色螺旋的左右和病人的左右是不一样的,红色螺旋的以病人的左右为准,男的起点在右边往左画圈,女的起点在左边往右画圈12.15号更新根据大家的回帖情况我再解释一下:1。图中标了数字的线条,男先左,女先右2。螺旋的图两个都是对的,男右起往左,女左起往右,大家如果不好记可以这样来,我自己的理解是所有的节点都是不好的东西,我们要化掉,就要反其道,所以和男左女右是相反的。3。按摩的时间,我每次都要按1小时了,仔细按得话会花很多时间的,大家根据自身耐受力来。4。另外务必记住脚要着地,外圈按摩不酸痛了往内缩小圈圈。对女性妇科,痛经尤效,可在经期前3天一次,经期一次,经期后三天一次。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1.浅表明显的跳动点2.压迫有明显的酸胀痛感,并向周边放射。这是确定按摩点的两大要素,如过不能同时满足,那就不能被包括进这种按摩方法中来。单纯性的痛点,我还在研究,寻找合适的治疗按摩方法。等有了结果会第一时间向大家汇报。深层的跳动没有痛感,的确是正常的腹部动脉搏动,不应该被归进病态和这种按摩方法的治疗范围。这些问题我在贴中都有详细说明,希望大家真正掌握要点后再按摩,不要盲目操作佛光普照千万年,有缘人才看得见呵呵,楼主是孤陋寡闻耶!看看本人的《民族疗法“提博气”》论文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只要在百度搜索就可以找到,2005年在全国民族医药经验交流会发表。民间中医网在2006年已经发布了,也给许多网友馈赠过“提博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资料,后来被撤除了马老师您好,感谢您对这个帖子的关注。学生见识短浅,通过热心网友的介绍,才拜读到您、中里巴人和陈玉琴三位老师关于腹部按摩的资料,发现和“捉悸痞按摩法”有很多相通之处,真是感觉相见恨晚。另外,几位网友在回复和来信中也曾提到他们当地类似的治疗方法。看来对腹部悸动点和痛点的按摩,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在民间早有广泛流传。只是长久以来,一直做为独门绝迹为人所秘,或是有所透漏也都语不详焉,不能普及成为一种能够被大众理解和掌握的保健治疗方式。自从我接触到“捉悸痞”之后,查阅了很多中医典籍和相关资料。发现这种按摩术的源头就在内难伤寒这几部中医经典里,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中华民族甚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种按摩方法发扬普及,造福大众!现在我还在收集整理资料,以期让“捉悸痞按摩法”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加完善。希望马老师不吝指教,能够与我们分享您宝贵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技术,让所有对腹部按摩治疗技术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学习成长,提高进步。附另一份资料供大家参阅(感谢原作者)腹部九宫穴位及穴区主治的病症和按摩方法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一、五行、五脏六腑与六字诀对应表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六腑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六字诀嘘(虚)呵(科)呼呬(谢)炊(吹)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胸腹部九宫穴位及穴区主治的病症及按摩方法:见图4图51、4宫与2宫,云门及中府穴,肺经,连心肋。云门在锁骨外沿,距前正中线6寸。中府在云门下1寸。主治:咳嗽,哮喘,胸胁痛,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肩臂痛。按摩法:用五指并拢为梅花指在该穴区转揉。2、9宫天突穴:任脉,嗓子眼,连肺胃。主治:咽喉肿痛,失语,咳喘,止呕。急性咳喘可即按即停。按摩法:用梅花指或中食指按揉嗓子眼。3、3宫与7宫,乳根、乳中、天池三角区,连心胸肋。天池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在腋下三寸,乳后一寸。乳根穴属胃经,乳中下1寸(乳中不直接按摩)。按摩该三角区域,作用是宽胸理气,止咳平喘,降逆止呕。主治:胸闷,胸胁痛,,咳嗽痰喘,呕吐,可改善乳腺组织营养,防治乳腺炎及乳腺增生,对女性可以重塑胸部、改善乳房的松驰、外扩现象。按摩法:用一只手的虎口扣住乳根可双手叠压转揉。4、5宫膻中穴,任脉,两乳头中间。脾、肾、小肠、三焦经与任脉会穴。作用是利气宽胸,止咳化痰。主治:胸闷,胸痛,心痛,咳嗽,哮喘,肋间神经痛,乳腺炎,乳汁不足,返酸、呕逆。按摩法:用梅花指压住穴位转揉。5、8宫与四宫,左肋下胸腹交界处叫脾区,主要器官是脾脏和胰腺。胰腺、脾脏和胃是相连在一起的。胃的左侧是脾脏,胃床大部分在胰腺上:脾主运化,胰腺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于保持血糖正常有重要意义。主治:脾胃病,糖尿病及其连带病症。按摩法:用左手小鱼际(小指下面的手掌面)抠住左肋下,再用右手叠压在左手上转揉。6、6宫与二宫,右肋下胸腹交界处叫肝区。肝胆互为表里其肝疏泄功能与胆汁分泌排泄、脾胃消化有关。肝气郁,则纳呆、嗳气、呕吐、腹胀、泄泻等。肝湿热,胆液外溢则黄疸。肝气盛郁,则头痛、头晕、易怒、耳鸣耳聋、目赤等。肝区的期门穴(乳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章门穴(侧腹部11肋游离端下法下方)可治疗:腹痛、胀、泻,呕吐,肝炎,肝硬化,黄疸,肋间神经痛,肝脾肿大、腹水,胆囊炎、胆石症等。所以该区可防治肝胆及连带病症。按摩法:用左手小鱼际(小指下面的手掌面)抠住右肋下,再用右手叠压在左手上转揉。7、1宫与九宫胃区(中脘穴:腹部之任脉,脐上4寸,小肠、三焦、胃经与任脉会穴)。作用是消食利气,健脾和胃,宽中开胃。主治:胃痛,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呕吐,吞酸,便秘,吐血,便血,急慢性胃肠炎,胃及12指肠溃疡,肠梗阻,哮喘,神经衰弱。按摩法:在脐上4寸,用双手掌叠压或梅花指转揉。8、三宫与七宫,腹中部,神阙穴左右侧,距脐中2—4寸(3—5指)。包括“天枢、大横、腹结”区域。天枢穴:胃经,平脐中,距脐中左右2寸。大横穴:脾经,平脐中,距脐中左右各4寸。腹结穴:脾经,大横穴下1.3寸。该区域主治:绕脐腹痛、腹胀、腹泻,消化不良,便秘,痢疾,肠道寄生虫病,肠麻痹,月经不调,痛经,阑尾炎,癔症。按摩法:在天枢、大横、腹结三角区,用双手掌叠压或梅花指转揉。9、五宫,神阙穴区(包括肚脐正中的“神阙穴”及脐上1寸的水分”,脐下1寸的“阴交”,脐下1.5寸的“气海”):属任脉。“神阙”禁针可灸,“阴交”孕妇不用针、可灸,“神阙”主治:虚脱,休克,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脱肛,腹部水肿,细菌性痢疾,肠粘连,痔疮。“水分”(脐上1寸)主治:腹痛、腹胀、腹泻、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阴交”(脐下1寸)主治:腹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阴痒、不孕症、疝气、水肿、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气海”(脐下1.5寸)主治:腹痛,腹泻,虚脱,哮喘,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恶露不尽,不孕症,疝气,遗尿,脱肛,尿潴留,泌尿系感染,肠麻痹,胃下垂、尿崩症,神经衰弱。按摩法:用双手掌在肚脐处叠压转揉。10、八宫与六宫,归来、气冲、冲门三角区(归来穴:胃经,脐下4寸、距正中线2寸。气冲穴:胃经,归来穴下1寸。冲门:脾经,腹股沟外侧距曲骨3.5寸,)主治:小腹痛,外阴痛,月经不调,不孕,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白带多,阴茎痛,遗精,睾丸炎,疝气,阳痿,痔痛,小便不利,睾丸炎。按摩法:在左右大腿根与小腹交界区,用左或右手的小鱼际(小指下面的手掌面)压住该区,再用另一只手叠压在上面助力转揉。也可用梅花指转揉。11、一宫,关元、中极区。关元穴:任脉,脐下3寸,就是丹田。中极穴:任脉,关元下1寸,膀胱经的募穴。均为肝脾肾经与任脉的会穴。主治:昏迷,虚脱,遗精,阳痿,早泄,疝气,小腹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子宫出血,带下,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滞产、产后宫缩痛。阴痒,遗精,遗尿、小便不通、尿频、尿急、尿痛、尿路感染,腹泻,脱肛。作用是扶正,生阳,温调气血,利湿。按摩法:用双手掌叠压转揉,或用梅花指转揉。12、胸腺区(免疫区):锁骨中间天突穴直垂下来,一短带状,紧靠任脉两侧,约四指宽的长度,就是胸腺。按摩胸腺的意义:胸腺位于胸骨后面,胸骨上端,左右两肺之间,紧靠心脏,呈灰赤色,火柴盒大小,扁平椭圆形,由淋巴组织构成,青春期前发育良好,40岁过后就会逐渐萎缩.但是只要经常不断的刺激它,就会保持活跃的状态,可提高免疫力,防癌,不易生病。按摩法:见五。13、转揉大腹(大肠区),以肚脐为中心距肚脐3-5指处转揉大腹:(见图5)、按照大肠的自然走向按摩。自右侧小腹开始向上↑(升结肠)经“天枢”等胃经穴位到近右肋下面转向左(横结肠)经“中脘穴”到左肋下面然后转向下↓(降结肠)经胃经的“归来穴”等一直到左小腹底部,再向右转→经曲骨上面又到小腹右侧。大肠区的“器官”是大肠,所经经络是胃经及肾经和任脉,故转揉大腹可以疏通大肠区,可治疗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脱肛,腹部水肿,细菌性痢疾,肠粘连及胃肠部的多种疾病。按摩法:见五。四、主要防治的疾病:肺热咳喘,心脏不适,胸闷胁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肝气不舒,腹涨、腹痛、腹泻,糖尿病,高血压,大便秘结及男科妇科疾病等。可以说通过九宫按摩可增强人体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等系统的功能,防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并有减肥功效。五、两种按摩法:参照图3、4.5(一)米字型按摩法:参照图3。不分时间。(A)、按摩顺序是:9→1→3→7→4→6→2→8→5→九→一→三→七→四→六→二→八→五。(B)、按摩次数与顺逆:所有穴位都是先顺时针转揉36圈,再逆时针转揉24圈,然后点压两秒钟以上。(按摩时想着在胸腹部掛着一块表,就知道顺逆了)(C)、按摩九宫后剁搓摩擦胸腺:在任脉两侧1.5 — 2寸(两三指)处,用双手指自上至下剁搓摩擦各50次(或从嗓子眼直垂下来到膻中一线剁搓摩擦100次),力度要适中,不可用蛮力。(D)最后转揉大腹:双手叠压自右侧小腹开始向上↑转揉,到近右肋下面转向左(横结肠)经“中脘穴”到左肋下面然后转向下↓(降结肠)经胃经的“归来穴”等一直到左小腹底部,再向右转→经曲骨上面又到小腹右侧,就这样要顺时针转36圈。然后双手在左右肋下面“稍用力”向下↓拍搓24次,一直搓到小腹。(二)九宫按摩法:(A)、时间:夜11时、→午11时定为上午,午11时→晚11时为下午。(B)、上午按摩(自下到上按摩九宫,再自上到下按摩胸腺及大腹)按摩顺序是:先由(一)宫开始→经(二、三、四、五、六、七、八)宫→(九)宫(腹部—自关元到胃区),接着按摩(1)宫→经(2、3、4、5、6、7、8)宫→(9)宫(胃区→天突穴)的顺序按摩(这样肝、脾、胃区先后按摩了两遍),按摩每个穴位后要点压两秒钟以上,最后按摩胸腺及大腹。(C)、下午按摩(自上到下按摩九宫,再自上到下按摩胸腺及大腹),按摩顺序是:先由(9)宫→(1)宫(胸部--自天突穴到胃区),接着按(九)宫→(一)宫(胃区→关元)的顺序按摩(肝、脾、胃区先后按摩了两遍),按摩每个穴位后点压两秒钟以上,最后按摩胸腺大腹。(D)、九宫的按摩次数与顺逆:单数×9的倍数、要顺时针转揉、《如按摩7或七宫×9﹦63次,要顺时针转揉》;双数×6的倍数、要逆时针转揉、《如按摩4及四宫×6=24次,要逆时针转揉》。(E)、按摩九宫后剁搓摩擦胸腺:在任脉两侧1.5 — 2寸(两三指)处,用双手指自上至下剁搓摩擦各50次(或从嗓子眼直垂下来到膻中一线剁搓摩擦100次),力度要适中,不可用蛮力。(F)、最后转揉大腹:双手叠压自右侧小腹开始向上↑转揉,到近右肋下面转向左(横结肠)经“中脘穴”到左肋下面然后转向下↓(降结肠)经胃经的“归来穴”等一直到左小腹底部,再向右转→经曲骨上面又到小腹右侧,就这样要顺时针转36圈。然后双手在左右肋下面“稍用力”向下↓拍搓24次,一直搓到左小腹。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说明:请每天按摩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