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念安般修定,胡添扬太极练身
小珠接过麦克风:“打拳到一定阶段,就会有烦恼,比如我很认同师父讲的,我也很努力地去练。但是为什么我怎么努力,都做不到?知道有问题,但问题在哪里?不知道!这个'做不到’和'不知道’,就挺磨人的,心里就会着急,是自己的问题?还是方法的问题?”
“我和小余师兄就有过激烈的讨论,小余师兄认为简单、专注地去练就是了,我则觉得对于很努力很用心的人来说,练了那么久,却不知道哪里错了,或有些知道了却做不到,需要有人明白指出来,有个方法去达到。但无论怎么争,小余师兄很坚定地认为,是我太贪心,什么都想要,缺乏专注精耕,讲再多方法也没用。”
“回家冷静下来,回顾一下,在那些纠结下,还真有很多贪念。只是我一直没有正视它,把所谓努力作为外衣,掩盖了问题的实质,也不知不觉离了学拳的初心。这一步回转,让我停下脚步,把步子慢下来。步子慢下来不是坏事,把问题的焦点聚焦在自己身上,才可能更好地解决。那么,这个慢下来,聚焦自己的能力,就不是打拳动动手动动脚能成就的,也不是不动心就能解决的,我们迎头面对的这个问题,有请杨旭师兄分享他的心得。”
杨旭文质彬彬,气定神闲上来:“大家下午好,受师父委托,让我讲讲太极与气功的关系。接到这个任务,我思考了一下,做了做功课。”
“我们练太极的时间,有长有短,但对于什么是太极,太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很多还是不明就里。我查了一下资料,从我们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太极的论述,最早出现在宋朝,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 动极而静, 静而阴,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 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 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 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本无极也。’”
“当时太极拳还没有出现,但对于太极和无极的关系,已明确说明,太极由无极而来。《太极拳论》里开篇明义的第一句:'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也说明了,无极生太极,无极是太极的母亲。练太极拳,不知太极的母亲,不知太极从何而来,这样的认识就是不完整的。对无极的认知,是每个太极人应该追求的。”
“那么怎么去感受太极态呢?我个人的体会,太极的境界,是道的境界、佛的境界。宗教的追求,围绕的就是对境界的追求。《授密歌》里:'无形无相,全体透空’,也是指这种境界。明白上面所指向,才可以言修。”
“我谨讲我的理解。从佛家修练,有十念法门。'念’是对于心灵的一种训练方法。十念法门包括了一切修持方法。大小乘经典里所论及各种修持法门,均不离十念法。十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指出入息,也是密宗、道家的炼气法)、念身、念死。”
“其中念安般是我接下来要讲的,也就是练气功。道家讲练气是很多的,练气是明清以来修道的一个重要法门。其中一个方法: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但是这句话怎么理解?”
“不是用眼睛看鼻子,鼻子看丹田。而是把肉眼的功能关闭,控制你的眼神,用你的意念,内视你的一呼一吸,这是眼观鼻。”
“鼻观心,是我们的呼吸,和我们的心意合一,达到心息合一的状态。”
“心观丹田,心息合一时,杂念自然而然地去掉了,因为你一心一意在你的一呼一吸,你的呼吸会逐渐变得细长匀,甚至体会不到一呼一吸,几乎没有了似的,这就是息。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这个过程就是调息的过程。”
“当你到达这个息的状态,就差不多到达入定的状态。想修太极态,无极态,首先要修定,这是佛道共同的,必须的法门。”
“修定,离不开打坐。打坐,可以有各种姿势:端坐、站立、单盘、双盘、甚至卧床都可以。近代以来,修定大多以调呼吸调息入手,所以叫做练气功。”
“打坐对我们修练太极拳是非常重要的,把打坐的状态融入到你的拳架里,拳就容易出状态。因为打拳,顾了动作,顾了技术,就不一定顾得了状态。如果打拳时才找状态,往往顾此失彼。”
“打坐,以佛教天台宗止观法六字诀'数、随、止、观、返、清’,贯穿整个打坐,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修练法。”
“数,就是意念集中在数呼或吸,直至到息。如果身体强壮的,阳气较足的,就数呼。相反则数吸。”
“随,就是随着调息,从呼吸渐为息,身体心理生理发生变化,可以让这变化做主。客做主,主而随。比如感觉到温热,就让它温热,意念也集中在这里,温热到一定程度,再放松。”
“止,就是停脉止息。脉搏似乎很弱,呼吸也似停止了的状态。打坐到这个境界,就近似太极态了。打拳也是太极态的。”
“观,自身光明生起,小观照是观到自身,知冷暖;大观照是观到天与地。”
“返,当能够达到大观,就是返还宇宙,就是'我’融入天与地。”
“清,返还宇宙以后,要达到什么境界呢?要达到寂静澄清,象宇宙一样寂寥、象大海一般澄清。”
“打坐是否成功,有几条简单的检验方法:1、腿脚不麻不痛;2、打坐中身心愉悦,不愿下座;3、全身柔软,好似婴儿一般。”
“练好气功,将气功的状态融入太极拳架,练太极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的一点看法,请师父和各位师兄指正!”
轩源接过麦克风,接上:“在我打太极拳的几十年间,有很多人问我,打拳与练气功,有没有矛盾?我说太极拳是动功,是动中求静。气功,是静中求动。它们没有矛盾。”
“杨旭刚刚讲了气功与太极拳的关系,昨晚我们讨论了一个晚上。过程中,杨旭指出我修为中的缺陷,他听我说我打坐,能内观到自己骨头发热发亮发光,而且骨头的热和光照到全身。他说师父,你这还不行,你只是观到自己,是小观,不是大观。大观要把这热和光,和宇宙的光和热融为一体,返还天地,融入宇宙。唉呀,一言惊醒了我,非常感谢杨旭的直言真意!”
掌声未完,胡添表示要说几句:“我是五年前认识轩源老师的,当时对轩源老师所讲述的太极拳理既新奇又半信半疑,从那开始不断考证,各家的太极拳的特点风格,百问到底太极拳是什么状态?怎么练?怎么用?各家太极拳各有特点,哪一式能代表太极拳的本意呢?对比之下,我找到了。”
“昨天轩源老师接到我们时,我对他说:“轩源老师,我转了一圈,又回来了!您的理念系统、完整,且是以太极理为主,没有花架子。您的推手让人觉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很妙!”
“我对太极拳的看法:1,108太极拳健身养生,像陆地上的游泳,是健康长寿的好方法。”
“2,太极拳是文化,是缘分,有这个缘分聚在一起,开心快乐多好。”
“3,太极拳能不能用?我走访了许多地方,各门各派的交流,参加比赛,我体会到太极拳境界高,我总结为'绵里藏针’,轩源老师演绎得很到位。”
“轩源师父的力可以浮在别人的力上,他的方向、速度,突然的变化,产生的效果,与那些横力蛮力不一样的,轩源老师变化多,更巧妙。”
“我说的绵,就是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如影随形。而轩源师松了以后发出来的内劲,像根针一样穿透身体,可以让对方窒息,动不了,产生很强的震撼力。我觉得这绵和针结合起来,就是太极拳用的方面的展示。区别于别家拳蛮力的用法,用得巧妙,用得精彩,有艺术性,令对方心服口服。”
“上面说的是太极拳的技。太极拳更是道,与儒释道相通。有兴趣的人可以通过太极拳修身修道,身心双修,达到更高的层次。”
“练太极拳的人,特别有灵气,有文化,善良,有爱心。我祝愿大家在不断的练习中,达成自己的愿望和梦想!谢谢大家!”
小珠接过胡添的麦克风,即兴说道:“胡师兄,拳路上大家的经历都差不多,太极拳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她本身就是一本小说,每个人都是主角,在其中经历起浮,经历来回。她不是只在手脚上的动作,她更是你心念的体现,而且心念是不断成长的。从我们刚开始懵懵懂懂地撞入这个太极门,一入拳门深似海!然后跌跌撞撞,四处碰壁。到最后还是问回自己的内心。这是练太极,修太极的过程。”
“我们很幸运,身边有轩源师、蒲师兄、杨师兄、伟城师兄等前行者不断在敲碎我们的幻想、假相,往前赶着走。正是他们的鞭策,我们虽然走得不好看,也要学着把执见放下,把脚抬起来。”
“年聚进行到现在,我们讨论的话题,大家会发现,是越来越深入的。因为太极拳不是一个平面,她是有纵深的。纵深,一定会触及自己的灵魂和内心。现在暂且休息,先回到我们这个年聚的欢乐气氛,稍后再回来继续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