貊族

1.    貊

是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公元前11世纪以后(西周时期),史书已有其活动的记载。不过在先秦文献中,通常以单称貊或出现。因此后人一般认为,貊与是语言相同、风俗同一的两个民族,到了战国或秦汉时才混成为一个貊族。实际,貊连称已见于《管子》,即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吕氏春秋·持君览》、《逸周书·王会篇》等亦作“秽”,汉以后的史书才作“”。或作“秽、“”、“”。貊,《周礼》、《战国策》、《孟子》、《荀子》、《管子》等有关篇章中亦写作“貉”,汉以后的史书或写作“貉”,或写作“貊”。

貊称号,最初似为貊(貉)族居住地(近海傍水之地)部落的名称,后来成为北方貊族的统称,可能与这个民族诸部不断向东方近海之地迁徙,把东方看作光明的出路有关系。貊族的来源,似与商族有一定联系,至少有一部分是商族。在后来发展过程中,迁至东北地区的貊诸部,又先后融合了当地的一些土著居民,因此在战国末和汉魏时期,貊成了分布今东北和朝鲜地区一个庞大的族系。但学术界对其渊源的看法并不一致,有说貊与山戎同出一源,或说由古肃慎和东胡两族系融合而成、有说其发源秦晋高原,后来进入黄河下游,其中一支进入东北地区,等等。

殷周时,貊居山东半岛一带。在周灭商之际,为周人东进所迫,大部分向东北和北方迁徙,留在故地的,后来成为周人的一部分。古籍中的“发”(亦作“北发”)、“高夷”,即是这时渡海徙居今东北地区聚居的两支。向北方迁徒的,分东、西两路,东路迁到靠近燕国,散居在今河北省东北部及今北京市房山县以南,山西省代县以东至海之地;西路则远徙至今陕西省北部和山西省西北部的“西河”(今山西、陕西两省之间黄河河段)地区,后来由于戎狄及晋国的压力,他们又转徙到今河北省的南部。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后,燕、赵等国强盛,特别是燕昭王时(前311年至前279),燕国派秦开北破东胡,居住在今河北省的大部分又被迫由陆路向东北迁徙,散布在今辽河以东及吉林省西北部地区。至此,史书不再有今长城以内以貊或单称貊或的记事。貊成了专指东北夷或东夷的称呼。今东北地区的松嫩、松辽平原,鸭绿江、辉发河、图们江流域以及朝鲜半岛北半部,皆有貊人在那里劳动、生息、繁衍。

西周时,貊人为狩猎民族,所以拿貔皮、赤豹、黄罴向周王室贡献。公元前4世纪时,貊已有“惟黍生之”的原始农业,但主要生活资料还是依赖渔猎和畜牧生产。由于经常迁徙,无宫室、城郭建筑,不行宗庙祭祀之礼,社会内部尚无高踞于大众之上的“有司百官”的统治阶级,氏族、部落制度是其社会制度的基本形态。

先后迁居东北地区的各支貊人,为了求生存,图发展,原有的族称虽尚未消失,但随着社会进步,有些部落已分崩离析,演变为各有称号的部族集团。初期出现的新称号有发、高夷、橐离(亦作槀离、索离)。新称号的出现,大概还由于迁入此地后,与当地一些土著部落融合为一个共同体,旧称已不能反映这一变化后的现实。发,散居在今辉发河流域;高夷,居于今辽宁省桓仁县、新宾县,吉林省集安县和通化市一带;橐离大约住在今嫩江、松花江合流处以北的松嫩平原。战国以后先后出现的新族称又有夫余、高句骊、沃沮、东。沃沮有南沃沮(亦称东沃沮)、北沃沮之分,南沃沮分布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北沃沮主要在图们江流域今我国境内的一侧。东又称或貊,是貊人迁到今朝鲜江原道一直保留旧称的一支。夫余和高句骊先后建立过国家政权,对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早期开发影响颇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上述橐离、沃沮等民族,在夫余、高句骊兴起后,先后为其兼并。

夫余族称最早见于《史记·货殖列传》,有燕“北邻乌桓、夫余”之语;古人有说西周时古九夷之一的“凫臾”即夫余的异写。据《后汉书·挹娄传》等有“自汉兴已后”挹娄臣属夫余的记载,则夫余之称在西汉以前已存在无疑。夫余一词,由“”缓读演变而来,它反映了夫余族的成员主要是貊人。而夫余国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分属族的不同支系,统治阶级来源于前述橐离的贵族。橐离是貊族迁居东北地区最北的一支,《论衡》称之为北夷。被统治阶级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战国及以前先后移居今第二松花江中下游以西地区的部落,传说橐离王子东明南逃至此,以此地人为基础建国称王;二是夫余国强盛后,东明自所从出的橐离部落的广大部民,也成了被统治阶级的一部分。由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皆源出貊,故“夫余”一词既为族称,也为国号。

高句骊作为族称,在西汉前期已经存在,汉武帝在公元前108年(元封二年)破卫氏朝鲜后,“以高句骊为县,使属玄菟”郡。高句骊县所辖居民,当是早已存在的高句骊人。高句骊用作国号,则晚在公元前37年(建昭二年)朱蒙建国时。高句骊名称的来源,说法很多:或以为其地“山高水丽”,或以其畜养“高大黑马”,或以其喜居山城而得名,还有说是由“秽貊一音的语根转化衍出”而来。根据“句骊”一词在今朝鲜语中有“邑”的意思,和晋人孔晁认为,《逸周书·王会篇》中的“高夷”即高句骊分析,似与山城有关。高句骊又简称“句骊”,隋唐时称“高丽”。高句骊族的来源,主要出自貊,但分属很多支系。最初的高句骊人,是前述的高夷,在《三国史记》中称之为沸流国。公元前1世纪中叶以后,朱蒙一行南奔至此建国,又加入了夫余族的贵族。朱蒙建国后东征北伐,经过其后继者5个多世纪的努力,前述的发人、沃沮、东、部分夫余人,都为其兼并,成为高句骊族的组成部分。同时,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古代朝鲜人和居于辽东一带的汉人加了进来,从而至5世纪初,高句骊族成了今天我国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庞大民族。

2.秽貊

史籍中也称濊貉、濊貊、貊、秽貉等,是我国东北三大族系的一支。秽貊族在秦汉时期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及朝鲜半岛地区,它与高句丽、夫余、沃沮均有深厚的渊源。

20世纪初,日本学者最先开始秽貊问题研究,随后东北亚各国学者竞相进入这一领域。中国学者的研究虽然较晚,但成果丰富、学术研究扎实。在秦汉时期,秽貊族处于发展初期,其分布与迁徙自然成为学术热点。在这一问题研究初期,中外学者持原住地说。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各国学者逐渐开始关注秽貊各族的移动,并在动态的视角下对他们的迁徙起点、迁徙路线及分布等问题进行探讨。

最先涉及秽貊族分布问题的是日本学者白鸟库吉,他在《汉代四郡疆域考》中研究汉代四郡管辖民族时,认为鸭绿江和佟佳江附近是秽、貊各族的居住范围。之后,鸟居龙藏从人类学角度论述东北地区民族的族源时提到,早在石器时代,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及其附近地区就已经生活着秽与貊。池内宏在《佟佳江流域的先民和貊、貊、的名称》中认为,先秦以来的居地在江原道一带,貊在鸭绿江上游及整个佟佳江流域地区。和田清在《周代的蛮貊》中提到了秽、貊大体分布在朝鲜半岛中部。其后,他又在《朝鲜民族之发展》一文中进一步认为,夫余、高句丽、沃沮等地是早期秽貊族的聚居区。

在居住地研究的基础上,日本学者又开始关注迁徙路线方面的问题。总体上看,国外学者在秽貊迁徙与分布问题上研究较早、研究方法严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为日后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日本学者关于此问题的观点,多为其侵略与扩张服务,我们应以谨慎的态度进行辨析。

继日本学者之后,我国学者也开始了秽貊相关问题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初,卞鸿儒《历史上东北民族之研究》首开秽貊研究的先河,文中对日本学者的观点有所回应。他在梳理古籍文献中关于秽貊史料的同时,也涉及了他们的迁徙与分布问题,认为秽貊族的迁徙路线为秽貊“来自西方,迁于东北,更渐进于南陲”。张博泉则认为秽貊分布与周边民族和政权间的关系密切,他们发展移动的总趋势是自北向南逐次推进。凌纯声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进一步推断,汉代前濊貊广泛分布于辽东半岛、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金毓黼在《东北通史》中认为,秽貊族分别居住在内蒙古哲里木盟十旗之地、辽河以东及鸭绿江沿岸以及朝鲜半岛地区。这些学者的考证虽显笼统,却为后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20世纪80年代后,学界对秽貊问题的研究更为细致,并引进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在秽貊分布地、迁徙的具体路线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林沄《〈山海经〉貊国考》认为,秽貊族系是貊国土著居民,其地望大约在今青川江东北地区,战国后期被燕国所灭,大部分与燕人融合。杨军《秽国考》持类似的方法,但研究更为细致。苗威《关于秽、貊或秽貊的考辨》、王天姿《秽王、秽候、秽城、夫租秽君考》均从文献关于秽、貊的不同记载入手,研究其文字记载不同所蕴含的居住地变化。

关于秽貊迁徙问题,部分学者同意凌纯声的观点,认为秽人曾居住在古代水之上的邑,今河北沧县之西,春秋时迁入东北,代表性成果有徐宪范《秽貊迁徙考》、曲石《试论貊与华夏、东夷的关系》、李德山《东北古代民族发展史》等。更多学者同意张博泉的观点,认为秽人始居于东北的广大地区,代表性成果有陈盘《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李治亭《东北通史》等。另有学者综合以上两种观点,认为秽人一直居住在东北及朝鲜半岛地区,周代貊人从北方向南迁移到东北秽人居住区,如孙进己《东北民族源流》、杨军《秽与貊》、董学增《中国先秦有关秽貊族的记载解析》等。也有学者认为人原居住在松嫩平原松花江大曲折处附近,如佟冬《东北史》,可备一说。

综上,学界对秽貊族系的分布和迁徙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分布范围、分布变化、迁徙路线等方面。其研究视角也从单纯研究秽貊族源及分布,向与中原政权及少数民族的关系、秽貊曾经建立的政权的兴衰与更迭、出土文献与古籍文献互证等方面转变。目前的研究成果是令人瞩目的,而这些成果大多体现了秽貊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如能够引入交叉学科,将文献、考古、考察三者相结合,将使秽貊相关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

(0)

相关推荐

  • 外东北历史之二----先秦时期(下)

    外东北历史之一----先秦时期 作者:刘水龙 作者简历:1976年出生于河南省商水县平店乡平店村四组,北大光华本科毕业,获得北大最高奖学金,后来就读北大哲学系研究生.大学毕业后进入君安证券工作,200 ...

  • 夫余国的民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人口为最多,汉族在秦朝朝以前通称为华夏族,华夏族的祖先是原始社会三皇五帝时期的部落族众.原始社会末期华夏族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国家并繁衍昌盛起来,散落于华夏族周边的民族 ...

  • 濊貊族与东北古国2

    四.高句丽 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 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 ...

  • 濊貊族与东北古国1

    一.濊貊族 濊貊是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和汉四郡故地的古老的地区部族,又称貉.貉貊或藏貊,古文献称之为"亳人"或"发人".濊貊是由濊人和貊人汇合而成,以农业城栅为特点 ...

  • 濊貊族系—沃沮

    沃沮 沃沮是濊貊族系中居住地域偏东的一部,总体上分为两大部:北沃沮,东沃沮.东沃沮有时也称沃沮.南沃沮.从濊族分离出来并形成民族的时间大致在春秋战国时期,绥芬河图们江流域的团结-克洛乌诺夫卡文化一般认 ...

  • 【杂谈】老东北人濊貊族

    韩国人争夺的焦点 在东北少数民族当中,一般分为东胡.濊貊(音:会莫).肃慎三大系统,东胡和肃慎前边都写过了,这次就写写濊貊. 濊貊是对我国历史影响很大的一个民族,但是这个民族并不出名,所以很少有人了解 ...

  • 我国语言,方言分类。我国是一个多名族国家...

    我国语言,方言分类。我国是一个多名族国家...

  • 封建礼乐话西周(二)——周族文武定天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率联军于朝歌郊外的牧野一举击溃商军,并于次日攻下朝歌,国祚绵延五百多年,曾经十分强大的殷商帝国颓然倒下,从此开启了周朝八百年王朝. 73.1牧野之战-决定商周命运的一战 探 ...

  • 鲜卑族与鲜卑诸国1

    一.鲜卑族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 ...

  • 鲜卑族与鲜卑诸国2

    二.段氏鲜卑与段国 段氏鲜卑,东部鲜卑的一支,也称段部鲜卑.段部.段国,是以鲜卑.乌桓民族为主体,融合部分汉人和匈奴遗民而形成的一支游牧部落,主要活跃在晋朝前期. 大概于东汉中叶由辽东西迁,分布在辽西 ...

  • 鲜卑族与鲜卑诸国3

    三.宇文鲜卑与北周 (一)宇文部鲜卑 宇文部鲜卑是中国古代鲜卑部族的一个支系,其部族最晚可能从东汉末年或三国初年起即已形成,其后繁荣兴盛一直至五胡十六国前期为止,西晋以后较为强盛之时,其地约在濡源(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