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冰教授谈谈【141】单侧唇裂畸形的本质是非对称性畸形
关于单侧唇裂畸形的本质,是一个古老而又颇具争议的话题。医者一般对畸形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组织移位或组织缺损上,其实把二者截然分开是不实际的。认识的差异,不是二者之一或二者兼有的问题,重点是谁主谁次的问题。
回顾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医者普遍认为唇裂畸形的表现主要是由于组织缺损所致,所以如何填补修复缺损处的组织是手术设计的要点,为此诞生了Lemisure,blair,Tennison等不少著名的唇裂修复手术方法。
其后,以Millard为代表的医者,逐渐意识到,单侧唇裂畸形的本质是组织移位,而非缺损。由此他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如何使移位的上唇解剖结构复位到正常部位,终于设计出在非裂隙侧唇上方做了一弧形切口,使上唇主要解剖结构旋转到正常位置。
当年为此还发生过一场学术争论,争论的原因是1957年Millard设计的旋转推进法在形式上与1893年Grider设计的为预防上唇术后伤口直线收缩所做的Z型切口几乎同出一辙。但最终PRS杂志发表纪要指出,尽管二人的手术切口形式相近似,但手术内涵和原理却有着本质的差异,因此,旋转推进法被认定为全新的手术方法。
此后我们一直是这样认识唇裂畸形的本质,并致力于设计更新更好的手术方法。但距离使全部唇裂患儿鼻唇形态恢复正常的目标仍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术后多数患儿的前唇很难居中,多向患侧偏斜,人中嵴不对称,唇弓不对称,患侧上唇扁平(也是一种不对称的表现)等。虽然有学者撰文认为,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患者也并未将其视为不可接受的畸形指标,其实这只是患者不明白不对称的结构是所有上唇形态不佳的根本缘由。
如何纠正这种不对称畸形,国际上尚无有效的方法,我们也一直在摸索之中。在唇裂一期修复中,兼顾修复裂隙的同时获得对称性的上唇结构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肌肉与皮肤缝合的张力来解决。这对畸形较轻的畸形尚可,但对畸形较重的畸形,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特别是在上唇生长过程中,这种不对称畸形还可能会变得愈加明显。
为此,我们设计了依据唇裂患儿上唇不对称畸形的的本质,分阶段实施的方案。
内容包括在唇裂一期修复手术中,通过新的缝合方法,使上唇皮肤与肌肉组织同步不同度的移动,矫正上唇的不对称畸形,对后续继发的不对称畸形,我们又设计了从红唇干湿黏膜交界入路,重新分配上唇两侧肌肉的组织量(健患侧肌肉一体化设计)的手术方法,从而形成对称的鼻底,人中嵴和唇弓。
总之,只要唇腭裂畸形手术效果还有让患者不满意的地方,我们就一刻也不会放弃和停止努力,永远奋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