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 滴石水
邓艾,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功勋卓著的名将。他建议并竭力推行在淮河上游屯田积粮,“艾所在,荒野开辟,军民并丰”,在司马懿的大力支持下,几年以后,从京都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相闻,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曹魏政权在三国中拥有了最强实力。在司马氏实际掌控曹魏政权的关键时刻,邓艾坚定支持司马师、司马昭,屡次平息党附曹魏皇室将领的反抗。最为厥功至伟的是,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奇袭战例,直接灭掉了蜀汉政权。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总揽曹魏朝政的大将军司马昭,组织实施了灭蜀战役。八月,魏军兵分三路,大举伐蜀。邓艾为征西将军,率兵三万,从甘肃临洮进军;雍州刺史诸葛绪,领兵三万,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主力是镇西将军钟会,率兵十万,取汉中,趋成都。司马昭亲自调度指挥。
十月,蜀魏主力大战于“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的剑阁。蜀将姜维死守,曹将钟会猛攻,互相胶着,难决胜负。时间一长,魏军军粮不继,钟会准备退兵。邓艾立即上书劝阻,献计偷渡阴平,奇袭蜀汉。他趁姜维主力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进入七百多里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途中因粮运不继,数入困境。走到马阁山,四处峭壁,无路可走,大军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住身体,直接滚下山去。最终大军绕过剑阁天险,兵从天降,一下到了蜀国腹地,迅速拿下绵竹,连克数城,逼近蜀国首都——成都。蜀后主刘禅见大势已去,率领太子、诸王、群臣六十多人,绑住自己,抬着棺材,向邓艾投降。至此,伐蜀战役结束,邓艾身居首功,做到了曹操、孙权想做都没有做到的事,为三国乱世的终止打响了第一枪。蜀汉一灭,三国鼎立之势不复存在,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了泡影。
在《三国志》《资治通鉴》中读到这段奇袭经典之战时,心中十分敬佩邓艾。不过,再往下看,史书笔锋一转,邓艾灭蜀仅两个多月,临近景元五年(公元264年)春节时,邓艾父子被朝廷下令捕杀,理由是“悖逆不道,蓄意谋反”。邓艾仰天长啸:“我是忠臣啊,居然到这种地步,白起的境遇,于今又重现了。”景元五年的正月十五,邓艾在押往洛阳途中被诛杀,在洛阳的余子也都被杀,妻子和孙子被发配西域。
一个建立奇功的功勋,短时间内何以从顶峰跌落谷底,身首异处,家破人亡?司马炎说邓艾“矜功失节,实应大辟”。综合研究各种史料,邓艾矜功,并未失节,而咎在矜功自傲。史书上把邓艾跌落归于钟会诬告。钟会是平蜀的主力之将,是大名鼎鼎的曹魏开国元勋钟繇之子,能力很强,野心很大。他并不把邓艾放在眼里,而当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功后,钟会设局陷害。先是上书司马昭,说邓艾居功自傲,有反心。后又秘密截获邓艾上表给司马昭的奏章,用自己善于模仿别人笔迹的本领,用邓艾的笔迹将奏表内容改成傲慢、不臣之词。结果钟会奸计奏效,司马昭被激怒,起了杀心。
不过,仔细分析,钟会施奸能够得逞,关键是抓住了邓艾灭蜀后居功自恃的软肋。邓艾进入成都后,以天子的名义,任命蜀汉降君降臣,刘禅被命为驸马都尉,其他群臣统统被任命为朝廷官员。同时任命自己的下属师纂兼领益州刺史,任命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兼领蜀中各郡郡守。另外,修筑高台,作为京观,宣扬自己的武功。同时,大肆炫耀,对蜀国士大夫们说:“诸位幸亏遇上我,所以才有今日。如果遇上像吴汉那样的人,你们早就被杀了。”还说:“姜维自然是一时雄杰,但与我相遇,所以穷途末路。”邓艾居功自傲的种种言行,成了钟会上告司马昭的件件事实。正是有了邓艾的狂傲,才有了钟会篡改邓艾上书的机会,否则,模仿能力再强,钟会也没有办法。
史家们还认为,邓艾被杀是司马昭担心邓艾有自专之心。司马氏代魏到司马昭时,已处关键时期。司马昭要用每一个有能力的人,同时,又要防每一个有能力的人,这是不奇怪的。可叹的是,邓艾平蜀后的言行,一次次让司马昭疑心骤增。先是未经司马昭同意,代天子普任蜀汉君臣,把自己的心腹任命为成都一带地方大员;其次是邓艾一心筹划灭吴之策,早有戒心的司马昭明确告之:“此事应上报,不宜马上实行。”可邓艾回说:“我受命征讨,有皇帝的符策。如果等待朝廷命令,往返道路,要耗费不少时日。”并用《春秋》“大夫出守外地,可以专断行事”之古训,明确表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邓艾的这种态度,司马昭怎能不疑心重重。等看到钟会的奏章及被伪造的邓艾奏章,司马昭拍案大怒,痛下杀心,立即下令抓捕,殊功之将很快人头落地。司马昭为自己的核心利益,不惜杀忠勇之臣功勋之将,诱因是邓艾居奇功而狂傲无忌。在司马氏即将代魏而立时,司马昭是绝不允许统兵之将居功自傲、拥兵自重、不从号令的。
孔子说:“功被天下,守之以让。”邓艾的悲剧就是没有能领悟到先哲的警言。无论是文臣武将还是商贾大家,孔子的这句名言可谓是给建立殊功的人,立了一块指示牌。当年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的天京后,曾国藩先喜后惊,立即做了三件事:停解广东、江西、湖南厘金,让利;裁撤大部湘军;让其弟曾国荃开缺,回籍养病。曾国藩领悟了孔子的警世恒言,而邓艾处功真让人为之生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