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麋鹿
麋鹿 即达氏麋鹿,是鹿科麋鹿属中的一种,目前此属仅存1种。在中国常称麋鹿为“四不像”,西方俗称为大卫神父鹿(英语:Père David's deer,另外在英文世界中也会用到sibuxiang的名称)。麋鹿原生于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沼泽地带,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于20世纪初在中国野外绝灭。
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级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鹿科 Cervidae
属:麋鹿属 Elaphurus
种:麋鹿 E. davidianus
麋鹿头体长1.9-2.2米,肩高1.2米,尾长50-66厘米,重量135-200公斤。
麋鹿被毛在夏天呈棕红色,在冬天变成暗灰色,毛长及卷曲看起显得毛茸茸。后颈和肩背部长有一条黑色的条纹。尾长,末端有一簇黑色毛。蹄宽大能分开,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带有响亮的磕碰声。
麋鹿蹄的特征
麋鹿的骨架
雄性
雌性
麋鹿头部细长,眼睛大,具有非常大的眶前腺,耳朵小而尖。
雄性有角,每年会生长两组鹿角,夏季的鹿角大而且粗壮结实,大约在11月份脱落;第二组在1月份生长(有的麋鹿则不生长),几周后脱落。
麋鹿俗称四不像,有多种说法,分别是牛、鹿、驴、马或骆驼。
“牛蹄非牛,驼颈非骆驼,鹿角非鹿,驴尾非驴。”
“牛鼻非牛,鹿角非鹿,驴身非驴,马尾非马”
“驴尾、马头、牛蹄、鹿角”
“骆驼的脖子,牛的蹄,驴的尾巴,鹿的鹿角”
在中国,因为麋鹿兼有多种动物的特征,被认为是一种灵兽。最为著名的形象是古典小说《封神演义》里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增添了它的神秘。
对于《封神演义》中的四不像,西方人是这样描述的:
相传3000多年前的中国,商暴君统治这片土地时,一匹马、一驴、一牛、一头鹿,入山洞打坐(修行),当日得知,商纣王处死了大臣比干,动物们从沉思中醒来,变成了人类。他们进入社会,得知国王的可恶行径,并想协助其他的王打败商纣王。于是他们把自己变成了一种生物,它结合了马的速度、牛的力量、驴的方向感和鹿的敏捷。这只新动物随后驰骋于昆仑山寻求太古天师的意见。天师看见一个有鹿角、牛蹄、马脸和驴尾的生物感到惊讶,得知这兽的来意后,便赐给他的弟子姜子牙,让他与纣王争战。姜子牙骑着这生物战胜了国王,帮助建立了周朝。完成誓言后,麋鹿落户长江下游。这种动物成为好运的象征,被后来的皇帝们追捧,相信吃麋鹿肉会得到永生。
这段文字看似比较有趣,但是看到最后却预示了麋鹿的悲惨命运。
麋鹿在数千年前仅分布于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流域,之后人类社会发展,而麋鹿生活的湿地土地肥沃,是开发的主要对象,从而造成栖息地的丧失与捕猎的增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灭绝。元朝时,蒙古士兵将残余的麋鹿捕捉运到北方以供游猎。在自然界已经灭绝。到19世纪时,只剩下在北京南苑内一群,约200-300头。
1866年(清同治五年),法国传教士兼动植物学者大卫神父(即谭卫道,他也是第一个认识到大熊猫的西方人)在南苑重新“发现”这些麋鹿,将其带回欧洲并命拉丁种名。为了纪念大卫神父,阿尔方斯·米尔恩·爱德华兹将麋鹿命名为“大卫神父鹿”(Père David's deer)。除法国外,英国、比利时、德国、日本等国公使也从南苑获得数只,养育在欧洲和日本等地的动物园中。
大卫神父,(1826年9月7日-1900年11月10日),对于欧洲来说的最大发现,是1866年在北京皇家猎苑发现麋鹿,和1869年在四川宝兴县邓池沟发现大熊猫。前者很早便从自然界消失了,只有少量被保存在御用的围场里,但大卫成功的保护了这一物种,并且把活的麋鹿带回了欧洲。今天中国的麋鹿就是从欧洲重新引进的。
1894年永定河泛滥冲毁南苑围墙,残存的麋鹿逃出,其中一些被饥民猎杀,此时园中只剩不到30只麋鹿。在1900年,南苑被德军队占领,所有剩余的麋鹿都被士兵射杀并吃掉。到1939年,最后的外逃麋鹿被猎杀。从此麋鹿彻底从中国本土灭绝(有可能存在没有被发现的个体或种群)。
麋鹿的保护
1898年,英国的十一世贝德福德公爵赫布兰德·罗素(当时担任伦敦动物学协会主席)将流散到巴黎、安特卫普、柏林和科隆的18头麋鹿全部购回,放养到属于自己家族名下的沃本修道院庄园(又称乌邦寺庄园)中。
两次大战中大多数欧洲国家动物园中的麋鹿都被杀害,但沃本修道院的种群在贝德福德公爵家族的保护下未受影响。至二战后,当地的麋鹿已经繁殖到255头,沃本修道院开始将麋鹿向各国动物园疏散。
1956年,沃本修道院赠送给北京动物园四只麋鹿。
1985年,贝德福德公爵家族再次向北京提供22只麋鹿,并放养到北京大兴区南海子(原北京南苑),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
1986年,英国又提供39只,在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养;1987年又提供18只。
1991年,中国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成立第三个麋鹿保护区,并于1993年和1994年分两次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迁来64只。在1998年的洪水中,许多麋鹿从保护区逃出,并在野外生活和繁殖。截止2015年,野生麋鹿(驯养后半野外生存的种群)约700只。
2002年,北京麋鹿苑的30只和大丰自然保护区的20只麋鹿,被放归原阳黄河自然保护区。
十一世贝德福德公爵赫布兰德·罗素
沃本修道院庄园
现在,世界各地的麋鹿总数5000-8000,都是沃本修道院族群的后代,它们的祖先是1只雄性和2只雌性。这些动物似乎并未因基因瓶颈而遭受遗传问题,圈养种群和逃生的野化种群生长的状态良好。特别是在中国,圈养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在不久的将来重新引入原栖息地实现真正野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当重新放归麋鹿到栖息地野生时,由于多年的圈养,该物种可能面临许多问题。
例如,麋鹿可能在没有环境压力的情况下进行了轻松的选择食物和繁殖,这种适应性可能导致反捕食者行为的丧失。除了被原本的天敌(虎、豹等)捕猎外,它们(特别是幼崽)还有可能被其他的食肉动物捕杀,如狐狸、狗甚至猫。在实验研究中播放虎咆哮和狗吠的声音,圈养的麋鹿对狗吠没有反应,但听到虎吼后,它们很长时间保持警惕,谨慎观察四周的情况,这表明麋鹿仍然保留着它们以前被虎捕食的祖先记忆。在给它们观看虎和豹的图片时,有的麋鹿会本能地做出面临危险的反应。
另外,在完全野生的状态下,失去了圈养的防范条件,它们有可能没有对各类寄生虫、蜱虫等的防御能力,导致大规模的染病,这可能会是面临的重大问题。
麋鹿已经与野外隔绝了1000多年,我们对于它的了解,几乎都是来自圈养状态下的研究。
由于长期缺乏与其他天敌的接触,人类成为麋鹿主要的感知威胁。当遇到人类时,麋鹿的反应因性别而异。雌性群体对人类的警惕程度低于雄性群体。在发情季节,雄性对人类具有更高的警惕性和更高的威胁感,这个时候它们有可能会进行主动攻击。
麋鹿是一种亲水的动物,可以长时间在齐肩的水中活动,在夏季麋鹿还会进食大量的水生植物。麋鹿擅长游泳,这从上文中可以看出来,每次水灾都是它们逃脱的机会。
在一些实验中发现,圈养环境对麋鹿影响较大,它们更倾向于面积很大的开阔区域,其中有合理数量的麋鹿,保证每一只有足够的空间。如果圈养区域空间小,麋鹿数量多,会造成它们的不安、对同类的挤撞和对食物的破坏,在休息方面则表现出长久的站立,很少卧倒休息。在后面的研究中发现这有可能是高密度的粪便造成的,在原生的环境中,麋鹿选择近水活动,水对粪便的消化能力更强,会很大程度的掩盖气味。在旱地高密度的粪便气味浓烈,会吸引捕食者,这种环境中的麋鹿会精神紧张,这有可能是它的另一个祖先记忆。
被广泛误传的“麋鹿测试”
实为驼鹿测试(英文:Moose test或Elk test),常被中文误译为 “麋鹿测试”。为一种在瑞典用于测试车辆(通常是汽车)躲避前方突然出现的障碍(例如从公路旁蹿出的驼鹿等大型野生动物)的应急性能的测试。这一测试在瑞典已有了几十年的历史。
这一测试须在铺装路面上进行。若干个交通锥筒按照S形排列成两列,以模拟双向双车道公路上的障碍、车道线和路肩。在驾车进入测试路段时,测试员应在不踩刹车和油门的情况下迅速变线至逆行道以躲避障碍,随后迅速变线回到本车道以免妨碍对面来车的正常行驶。如成功完成则换由副驾驶员继续进行下一次测试,此时车辆初始速度应小幅提升,之后如此循环直至车辆在测试中撞倒桩筒或失控(指辅助轮触地)为止。衡量驼鹿测试成绩的指标是最后一次成功完成测试的平均速度。通常应急性能较出色的汽车能够以70-80km/h的平均速度成功完成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