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记忆一德令哈农垦文化
柴达木记忆一德令哈农垦文化
杨林
在中国西部一大美青海有一块美丽神奇富饶的"聚宝盆"叫柴达木("柴达木"系蒙古语,意为"盐泽之地"),"聚宝盆"柴达木盆地举世闻名,已发现矿产114种,产地1999处,探明储量的矿产90种,矿产地637个,矿产资源潜在 经济价值188万亿元以上,是全省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尤其是钾肥产能占到全国的90%以上,为全国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境内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数在3000小时以上,年风能可利用时间3500一5000小时,全州太阳能发电理论装机容量40亿千瓦,相当于177个三峡。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朝霞中,由军人、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当地各族人民群众等组成的建设大军,挺进了亘古沉睡的柴达木盆地,拉开了创建德令哈农场(农垦)的帷幕⋯
柴达木浩瀚而神奇,在这里生息和创业的人们,更具有坚韧不拔、知难而进的毅力。在生活和居住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他们用热血和汗水乃至生命在荒漠中辟地开荒,低矮潮湿的窝棚见证了他们风餐露宿的身影,万顷绿洲中挥洒下了他们辛勤耕作的汗水,广袤草原留下了他们艰辛创业的足印,体现出了白手起家、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艰苦奋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务实创新、勇往直前的柴达木精神。
群山、草原、绿洲、矿藏,大自然丰厚的资源馈赠、开拓者艰苦创业的风采,都映入那一双双好奇、探寻的眼睛,令所有置身这块宝地或向往瀚海生活的人,内心深处产生了强大的共鸣。
德令哈农垦有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是一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60几年前的那段艰苦创业的农垦的历史,已经成为记忆。岁月如风,风可以带走时间,带不走的德令哈农场的传奇、故事、历史、特别是德令哈农垦拓荒者的记忆⋯
一个个地窝子,一排排"干打垒",一盏盏煤油灯,一张张供应证,一件件简陋的劳动工具,一块块金黄的麦田,一堆堆丰收的果实⋯,无不诉说着那激情似火的年代,德令哈农场的创业者们在这片原本沉寂的荒原上留下的深深印记,传递着厚重的垦荒创业的时代强音,走进了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