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猜灯谜,最早的灯谜居然和一名女子有关,灯谜是怎么产生的?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行的元宵节特色活动,直到今天仍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项目之一。
灯谜就是把谜语张贴在灯上供人猜射,现在也有贴在墙上或挂在绳上的,多在晚上进行。
灯谜产生于南宋时期,至今大约有八百年的历史了。自宋代开始,每逢正月十五上元节,为了增加节日气氛,人们往往将谜语悬之于灯上,映照在五光十色的烛光之中,任人猜度,谓之猜灯。这样灯与谜结合在了一起,至明代相习成风,故名“灯谜”。南宋词人、文学家周密《武林旧事·灯品》中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的记载。
灯谜谜底因是表达任何一种意义的文字,因此又称文义谜。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运用假借、别解、用典、拆字、组字等手法来达到隐射的目的,着眼于字义词义的变化,谜面常为一个词或一首诗,一般较为抽象。因此猜灯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有搏虎之力,故灯谜又叫灯虎。清朝《猜灯谜》诗云:“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灯谜既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又使人增长知识,是谜语中的“贵族”,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关于灯谜的起源,有一则故事是这样说的:
很久以前,有个姓胡的财主,嫌贫爱富,鱼肉百姓,笑里藏刀,人称“笑面虎”。村里有位穷秀才叫王少,决定戏弄他一番。一年元宵节将至,各家各户忙着做灯笼,王少同样也做了一盏。元宵节的晚上,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灯举得高高的,花灯又大又亮十分抢眼,引来好多人围观,笑面虎也在其中,只见上面写着一首诗:“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笑面虎一看,气得嗷嗷大叫: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接着命令家丁来抢灯笼。王少赶忙躲闪一旁,笑嘻嘻地说:老爷,何以见得是骂你的呢?我这四句是个谜语,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气得无话可说,只能干瞪眼,转身灰溜溜地跑了,众人哈哈大笑起来。
第二年元宵节,人们纷纷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事实上,传说中国最早的文义谜和一名女子有关,她就是东汉时的孝女曹娥。
曹娥十四岁那年,其父不幸溺江而亡,曹娥昼夜沿江号哭,七天后投江而死。五天后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就此传为佳话,继而传至县府知事,下令为之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后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到访,正值夜晚,他手摸碑文而读并在碑阴处题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臼”八个字。
一天,曹操和杨修经过曹娥碑,见此八字,杨修当即领悟,而曹操行三十里后方才恍然明白。之后二人同时将各自理解的意思写下来,结果相同。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臼,受辛也,于字为‘辤(辞)',所谓‘绝妙好辤(辞)'也。”意思就是黄绢是一种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一个“好”字;臼,是承受辛苦的事。受辛苦合成一个“辞”字:即“绝妙好辞”。于是曹操对杨修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杨修与曹操的典故让以“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暗扣“绝妙好辞”四字的曹娥碑更加出名,最终使“中国最早的文义谜”花落“曹”家。
据说中国谜面最长的灯谜是:把《郑板桥全集》一书拆成散页,一一张贴。打《三国演义》中两个人的名字(谜底:郑文、费观);最少的灯谜是“无文灯谜”,就是谜面不写一字,打一中药名或打一《水浒》中一诨号(谜底:白芷(纸);“没面目”)。
灯谜由古代谜语发展而来。谜语最早是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由于某种原因,不便直截了当的把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需要通过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方式来暗示,这便是"谜语"的雏形。如《尚书·汤誓》中说夏朝末代君主桀荒淫无度,凶狠残暴,自诩为太阳。百姓痛恨夏桀,诅咒道:“时日曷丧?予与女皆亡!”意思就是:太阳啊,你什么时候灭亡?我和你同归于尽!“日”即指代桀。
谜语最早称为“隐”,即隐藏之意,后又有“廋(sōu)辞”、“廋语”之称,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宫廷大臣和游说之士在劝谏国君时,出于利害考虑,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曲折隐喻”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自魏代以来……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猜谜语也叫射履或射,这源于汉代出现的“射覆”游戏,具体来说就是把东西放在器物下面,然后让人去猜的一种活动。比较出名的射覆是东方朔与郭舍人比赛时的“蚊子”谜:“利喙细身,昼匿出昏,嗜肉恶烟,指掌所扪。”
谜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重大发展,谜语一词形成。《文心雕龙》对谜语的解释:“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一直沿用至今。
宋代谜语发展迅速,出现了专业谜语和谜社组织,同时“灯谜”诞生,开创了事物谜和灯谜两条腿走路的新格局。事物谜也叫做民间谜语、儿童谜语,相对灯谜而言比较简洁明了,按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草根谜语。谜底除了少量的字谜以外,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事”和“物”,谜面往往采用朗朗上口的民谣或者短诗歌形式。如:谜面“有头无颈,有眼无眉,有尾无毛,有翅难飞”(谜底打一动物:鱼)。
明朝时研究谜语的论著和收录谜语的专集出现,如:冯梦龙的《黄山谜》、贺从善的《千文虎》等。我国谜语在清朝中期以后进入成熟期,文义谜更是大行其道。谜路进一步扩宽,促进了谜语的普及。
我国谜文化渊源流长,不仅谜面意味深远,而且谜底风趣幽默。2008年6月7日,谜语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