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老师 | 老英发飙!考场作文指导的“坑”,看看你被坑过没?

刘英平

河南息县三中高级教师,省级骨干,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级特色教育优秀教师。网名“老英”,主持诗先锋“现场诗歌俱乐部”论坛、“大息地”论坛,管理“新教师成长网”网站。主持2012年国家级十二五重点课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实验与研究》,结题并获得一等奖。著有《下课后——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考场作文是可以指导的。如果方法对路,也是可以速成的。这是鄙文已然论述过的结论。那么,为什么我们经常感觉到收效甚微呢?我总结了自己这几十年的探索经验,认为主要有这样几大“坑”。

第一,认为作文可以一教多,不去一对一地指导。

所谓作文指导课大致不外四种类型:1.先活动后记叙;2.先讲技法再训练;3.设置情境再表述;4.读文后仿写。作文名师不可谓不多,个人素质不可谓不高,操控技巧不可谓不高,课堂效果不可谓不好……然而,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是在这样的课堂上提高的吗?我表示深深地怀疑。

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表现出色的,是那些原本就写得好的;而有些作文写得好的,也有根本就不听课的!

用文字表达,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单一。每个人都不一样,一个班怎会一个样?比如有的同学不会描写,有的同学不善选材,有的同学不会布局谋篇……每个学生的写作学情都不尽相同,老师如果在课堂上教?如果你教的东西学生本来就会,他就没有兴趣;同样,他连句子都写不通顺,又如何学会老师讲的布局谋篇?

关键是,很多老师根本不知道所教学生的作文学情!

所以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因材施教,是一对一地点拨,是在了解他们的学情后,有针对性地“面批”。

第二,不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指导,而只注重“写前”的激趣和“写后”的点评。

游泳教练要跳到水里去,不但要示范,还要辅助学员如何游动,他不会一动不动,只等到你呛水给你下点评吧?很多老师就是这样,学生写完作文,老师给个点评,一切都结束了。过程呢?学生知道怎么写得更好了吗?他真的能写得更好吗?第一次习作,老师点评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让他把这篇作文写得更好吗?结果如何,学生把作文一收,一切都结束了。至于下次写作文,又是新的题目,新的要求。上面那篇作文,学生到底会不会写,老师知道吗?

这就叫不负责任。学生当然不愿意再写一遍,可老师尽到责任了吗?假如考试正好考到这道作文题,老师是不是先喜后怒,在点评试卷时问:“这道作文不是刚刚写过吗?”

第三,人为抬高指导目标,让学生望而生畏。

新课标对学生作文最高的要求也就是“力求”“有个性地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这个目标,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达成。可我们的老师们却有意无意地,把这当作基准目标。无论是在推荐作文,还是指导作文中,都要求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我承认,我对生活,也不是经常有“独特感受”,既便有时有,也不能保证立即就能“有创意地表达”,这也太难了!

这样指导几次,学生唯一的独特感受可能就是:“作文这么难,我肯定学不会了。”

第四,套用别人探索的指导方面,甚至寄希望于能有一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作文教材”

别人辛苦探索的经验,永远是别人的。既便你有那份诚意和耐心,学到手,可你的学生跟别人的不同,你对文章的把握、自身的写作能力也与别人千差万别,怎么可能一定适用呢?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路,还是要自己走出来。

至于“作文教材”,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词。古今中外,哪个国家、哪个时期出过“作文教材”?我只知道古代有优秀文章集,英语世界有《风格的要素》这样的“写句指导”。不是没有,是不应该有,也不可能有。我们曾编写过《初中作文技法训练序列》教材,并正式出版。其中的技法序列,是我按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文顺序编制的;而每种技法的“训练点”和“训练次数”,是我根据农村中学的学情,以及新课标要求设计的。尽管这本书在河南省获得了十二五教育成果奖,但我现在认为,它只能算是一部指导技法的工具书。

也就是说,它只能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情,有选择性的训练某一种,或者几种。真正按这本书的序列去指导作文,绝无可能。

读到这,恐怕很多读者都看明白了:所谓“坑”,其实都是我自己走过的弯路,是误区,是迷魂阵。我从那里走了出来,所以才有这些切肤之痛。

如果可能有考场“作文教材”的话,我认为,里面写的内容,只能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误区”;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字,那个字就是——“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