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上教学公开课《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反思
公开课是我们年轻老师每学期都必须要上的,开学初备课组就安排了本学期的公开课任务,我被安排在了第一个,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讲,周一集备时组长说这周必须要讲了不然学期要过半了,这周又有学考,想来想去只能在今天讲比较合适。至于讲什么呢?在开学初被安排任务以后我翻开教材就想着讲一讲三年多以前讲过的一篇课文。其实这些年基本上每一年都讲了一次公开课,有新课教学、有试卷讲评、有作文讲评课,我就想把以前自己讲过公开课的课文拿出来上一上,不为方便行事,只是想让自己对讲过的经典理解得更透彻些,在教学生涯中能够有几节真正拿得出手的好课。
在前段我让学生早自习朗读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做了一个学习问卷调查表发到他们手上,让他们完成后交上来,我在问卷中除了设计了关于朗读、写作思路、诗歌情感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提出未解的问题”。
这个环节是我第一次做,也是受了吉林省教科院语文教研员张玉新老师的启发,三年前在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听了一节张老师讲的作文课,后来关注了他的教育公众号,时不时看看上面的文章。
今年又在网上买了张老师的大作《怎样上出魅力家常课》,其实网上有很多关于公开课的教学实录等书卖,但看到张老师的新作书名以后我就很感兴趣,我们老师哪里天天在上公开课,况且公开课除了有引领示范作用外,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表演的倾向,公开课往往会把很多人的智慧,会把很多教学精华集中到这一节课上来,课堂看起来就是一场精神盛宴,但公开课很多时候是上给听课的老师的,并不是给我们教学的对象学生的,在公开课上有些学生表现得很积极,课堂也比较热闹,但多数同学的收获并没有家常课那么大。想到这里,我就决定把这本书买来一读。
张老师真正的“以学定教”的理念让我耳目一新,我们课堂老师的预设到底该怎么把握这个度,我一直都没有想明白,看到张老师每次出门上公开课都会提前给学生做问卷调查,在真正了解学情以后再来确定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我想这样的课应该才是学生最需要的课,如果不了解学情就按照老师的理解来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上可能老师推动起来比较容易,但学生不一定收获很大,因为老师讲的并不一定都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源于那次的问卷调查我设计了这次课的导学案,上面呈现的都是多数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天上午的第二节课我让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下课时我发现有两个问题很多同学都是没有动起笔的。我思考了一下他们没有动起笔的原因,我这次选的是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首词,在我们的老教材中这一课是出现在必修四第三单元的,在学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几个单元的文言文和古诗词了,而新教材中出现在刚进入高一还没有正式接触高中文言文的学生面前,对他们来说确实有难度,但我们也从中可以看出新教材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相当高的。昨天下午我在另外一个班试讲了一遍我设计的导学案,感觉上起来比较困难,昨天晚上又对我的教案和课件进行了修改,但今天上课时还是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是这一节课没能完整,由于课堂上引导得比较多,课堂推进比较慢,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没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课堂真正的高潮没有掀起来;二是由于时间紧,课堂讨论的时间比较紧张,没有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合作探究部分的内容展示并全是学生群学的成果,很多答案是在我的启发下得出的,回答问题的学生就比较少。以上种种不足,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我会去思考摸索。
当然这是第二次上这一课,自我感觉有所突破和值得下次课借鉴的经验如下:
一是在教学理念上有所改变。我今天这节课的流程设计如下:导入新课——诵读品悟(生自由朗读、生展示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在课堂中穿插学生齐读写景、写人的句子,学完上片又有全班齐读上片,结束课程前的全班集体朗读。不同形式的读是想让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书声琅琅,多一点语文的味道)——自学展示——合作探究——共学突破——归纳总结。课堂改革虽然在我的课堂上没有呈现得非常好,但至少我已经把这一步迈出去了,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会继续让课改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今天我给学生展示了范读,以前的公开课想着有其他老师听课,怕自己读不好,就在网上下载的名家朗读视频来放给学生听,今天我给他们进行了范读,我发觉虽然我没有名家朗读得好,但它的意义却超出了一个朗读视频。首先可以给学生做出示范与榜样,很多学生也没有在公开场合朗读过,老师示范了,对他们会有所触动,他们觉得自己应该也可以,于是他们就会用心用情去朗读;其次是老师只有自己去朗读了,有体会了才可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地说读得好,叫同学们鼓掌了事。
三是在课堂上的引导,自我感觉比以前做得好一些,现在可能对教学内容熟悉一些,也懂得了课堂的生成性,所以没有一味地把学生往自己的教学设计上面拉,而是可以在可堂上慢下来去引导学生,等待花开。
四是课堂突发情况的处理比以前从容些,当下课铃声响起时我还有一个大问题也就是“共学突破”的问题还没有开始解决,我在想我该怎么办,是草草收尾呢,还是就此打住?由于我发现学生在预习时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没有动起笔,确实应该是他们学习中的难点,真正突破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我草草地去处理那个问题,可能学生并不会有什么收获,只是让我的课堂结构更完整些,想到这里,我决定就此打住,为了让课堂相对完整,哪怕下课了,我还是让同学们根据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词,以此结束整节课,让不完整的课堂显得没有那么多缺憾。
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上好一节真正实用又精彩的课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把家常课上出魅力,把公开课上成真正的家常课应该是我从今往后的职业追求。任重道远,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