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观点】摄影私聊的议题:对话安哲罗德
第一次晤面,因为有一次摄影展,因为他的作品,我的评论。
岳麓山下,一处古迹,一壶老酒,散发岁月的醇香,话题弥漫着酒意。
话题一
摄影终究逃不出你的人生
安哲罗德:从校园到军营,到建筑设计顶级专家,转业到地方,专业的执着,正直的脾气不改,虽遭遇挫折而不悔初心、不变本色,选择辞职,一手拿起设计的画笔,一手按下相机的快门,把职业的热爱、艺术的钟爱兼顾在一起,与人生前行,值得庆幸的是多年以后,自由而快乐,而当初人前意气风发的人却失去了自由与快乐。
杨徽:真正的祝贺您,丰富的人生阅历就是作品的底色,当初看您的作品就感受到了纯粹、纯真,还投射出持久的温度,就是您人生的境界的表达,当初能悟透人生、看淡功利,皈依艺术,无疑是一种超然,现在也赢得了事业与艺术的双丰收。有道是:摄影!让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走过的路,爱过的人,都得以表达!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句哲理。
话题二
摄影最后的底牌只有你自己
安哲罗德:以前是飞来飞去,拍来拍出,现在停了下来,思考自己最想拍的是什么,找到自己该拍的、有价值的是什么,然后,静下心来看摄影理论书,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书,拍着拍着就觉得积淀越来越重要了。
杨徽:这就对了,摄影人不能老是像机器一样,不停的机械的拍拍拍。摄影开始拍的时候也许靠模仿,靠运气,接下来也许靠技术,靠技巧到最后也许就是靠感觉、靠创意,而后面的支撑就是积淀,思想的积淀,学养的积淀,见多识广,才能触类旁通。正如摄影家严明所说:专业摄影最后能跟别人比的,就是拼自己老命,跟别人比态度、比见识、比精神海拔,你最后的底牌只有你自己。
话题三
几乎所有东西都被拍摄过。如何出价值
安哲罗德:以前天南地北,无所不拍,可谓全面撒网,现在不同了,我会盯住一个题材,试图把它拍深拍透,最近我到了玉树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小村落,这个地方连地图上也找不到名字,我拍它不是为了猎奇,而是那里民风淳朴、民俗原生,文化神秘,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去了多次了,有的地方交通工具是无法到达的,我现在思考的如何拍得更有价值或新意。
杨徽:美国著名学者及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就已经指出,自1839年摄影术面世,“此后,几乎所有东西都被拍摄过,或看起来如此”。尤其今天全民摄影时代更是如此,价值和新意有不同的评价维度,从传播上要突出新闻的奇特,如地图上也找不到名字的村落等标题吸引眼球,突出热度。还有就是搞好预先策划创意,注入观念,把摄影创作变成行为艺术,将行为艺术变成作品成为文化景观,另一种就是以时间的沉积、用长时间的关注,长时间的研究,把自己拍成这一领域的专家,也会产生无限的价值,不见得大而全。譬如用您建筑学的视角来拍也是可以探索的,现在梁思成的建筑摄影就相当有价值。只要有心、用心,才会影像从心。
话题四
求新,别让作品被套路和谐
安哲罗德:是的,摄影的创新尤为重要,但尤为不易。我发现有的摄影家,也就是靠自己的一招鲜拍一生,也是不可取的,所以,我总是在寻找如何突破现在,超越自我的方法,技术的或艺术的,如最近尝试用堆栈拍鸟的作品,发表之后影友觉得还挺有新意的,我想让自己保持这样新鲜的状态,包括以前不拍的人体。
杨 徽::能够保持这种求新求异的状态是难能可贵的,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正确的思维路径,形成有自己个性特色的风格,如果陷入貌似专业却套路满满沙龙式拍法,就基本断送了摄影艺术的前程。我一直关注您拍摄影的作品,很注重自己的见解和创新,没有被套路影响,值得点赞。我曾经对我评过片的摄影家在几年之后做一次回访,看拍片的变化与进步如何,发现有部分人拍摄技术是好了,片子是美了,而作品却越来越被套路和谐了,没有了自己的个性,这是挺恐怖和悲催的事。当初的作品尽管青涩,但有想法与个性,有自己的标签,影像也自然生动,而现在像整容过的脸,总是觉得有点不对劲。在坚持个性和创新之间应该找准切合点,切忌不能因噎废食。至于人体摄影的时下纷乱着太多的长相、器官、肉感等具象写真,我们应该拍出性格、精神、甚至是欲望的符号抽象,给以想象的空间。
话题五
找到对风格的坚持的理由
安哲罗德:要坚持自己的个性也挺不容易的,譬如我对作品细节的刻意苛求,就有几位老师给我提出异议,但我觉得是我个人的偏好,也没有什么不好,譬如我最近又添置了亿像素的中画幅相机会对细节的表现更有帮助,对作品今后的商业价值也有提升,技术发展了,确实拍出来感觉不一样。
杨 徽;:对风格的坚持一定是源于自己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的思想表达,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细节的坚守也是如此。森山大道的摄影表达着他自己的欲望,也诉说着他人的欲望。“我只是顺从自己的兴趣和欲望,想要拍摄空气中飘着紧张感的街头照片,”于是,“随机性”成了他摄影的重要特点,摇晃、失焦无疑成为这种“紧张感”的外化。您在考虑作品的市场价值,这是很有意义的,换种评价角度拍作品总是好事,何况能够被市场认可的片子也许比奖项更有竞争力,更持久。摄影要坚持,但不要有路径依赖,中国人大多习惯于以文人情怀和美的标准感性,与西方人科学分析的理性选择和拍摄题材不一样,导致纪实摄影我们的红光亮、苦难困多,而他们的却显得丰富、多样与深刻,所以我们需要开放包容,国际视野,取长补短。
话题六
摄影人可不要成为时代的新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