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赵公辅家族
常回家看看
千年大族 将相迭出
天水赵公辅家族
赵公辅,代王嘉之予,赵亡后被迫携族人迁至西戎,从此世居天水(今甘肃天水),形成一个世所罕见的世家大族。在中国历史上,也许除曲阜孔氏家族之外,只有它绵延最久远,生命力最顽强。从秦汉一直到隋唐,晋爵封侯,出将入相,层出不穷。从这点上来讲即使是鏖尾风流、名士迭出的南朝陈郡谢氏,世代簪缨、显荣无比的琅琊王氏也都只是"五代风流",恐怕也难与之相提并论。
这支赵氏家族自秦初迁至甘肃天水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遂成为天下赵氏之望。在汉代涌现出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将帅,成了名副其实的军功贵族,在中国的西北为华夏文明的传播起着独特作用。其中营平侯赵充国,横空出世,北击匈奴,安抚夷狄,威名最著。魏晋南北朝时,天下大乱,王朝更迭不已,赵氏家族更现名门豪族之本色,群星璀璨,人才辈出。隋唐以降,又涌现出一批心寓锦绣、胸藏万机的文臣贤相,仅唐一代,赵氏就有四人为相,而天水赵氏占其三,从而在其粗豪洒脱的主流家族文化中融入几许温润平和......
在这里我们不可能尽显这一家族的风采,仅按时代先后顺序从中撷.几朵浪花。
移家西垂
赵公辅是无可奈何地来到这里的。
公元前222年,秦灭赵。赵国的宗室从此威风不再。"赵宗散处者,皆以国为氏"。
秦始皇赢政,这位相国吕不韦的儿子,的确有雄才大略。当代王赵嘉向他投降后,便将赵嘉之子赵公辅及其族人迁到了那片依旧荒凉野蛮、荆榛满地的秦国旧地--西戎。这样,一方面,显示了自己的大度,另一方面,有利于自己皇位的稳固。
从此以后,这支赵氏家族便世居天水(今甘肃通渭县西北)。天水,汉时又称陇西,晋时称上邦,唐时称秦州。
也许秦始皇做梦也没有想到,这里却成了赵氏家族重新振兴的风水宝地。
这里的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黄色的土壤并不贫瘠,地势还算平坦,渭水从这儿不舍昼夜地流过,滋润着这块难得的平原。嘉陵江也在附近发源,南面就是千里冰雪的岷山。
赵公辅带领着赵国旧邦的子民们来到这陌生的地方,开始了艰辛的起家之路。在他们周围多是心存狐疑,满面敌意的异族人。赵公辅知道,团结本族人,增强凝聚力,才能在这里扎根繁衍,然而更重要的是要与这些土著居民处理好关系。他告诫本族人,要用对待客人的礼仪对待当地人,做到亲切温和。中原的文化本身就是开放的、仁和的。赵氏家族很快就与这里的人和平共处,渐渐地他们的身上也濡染了西北的粗蛮剽悍之气,逐渐熟悉了外族的风俗、礼节、语言,比较善于处理和外族的关系。以后赵氏家族就是凭借着这种能力,建功立业,进入庙堂,重现赵氏的辉煌。《天水县志》载:"振衰救亡者首在昌族。天水汉回杂处,民性质朴,故有材武之称。"
对于当地人来说,赵公辅家族带来的中原文明,更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先进的生产技术、耕作工具在他们人看来都是一种神奇,从而对这些汉人们顶礼膜拜。赵公辅从此受到了西戎人民的拥戴,他死后,人们很怀念他,尊称为"赵王"。
从此以后,赵氏家族就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后遂成为世所罕见的名门望族,其子孙也逐渐遍布全国各地,天水,亦由此成为天下之望。
汉代封侯
"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这里所谓的"山西",是指太行山以西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之所以会产生许多战将,是与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大史家班固曾分析说:"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日:'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这一分析,应该说是有道理的。身处此地的天水赵氏家族,就是一个显例。他们以军功起家,北击匈奴,安抚夷狄,在汉代矗立起了家庭兴旺的一座高峰。
据《汉书·功臣侯表》和《恩泽侯表》所载,汉代之时,赵姓封侯的有:商陵侯赵周,翕侯赵信,昌武侯赵安稽、赵充国,从票侯赵破奴,随城侯赵不虞,随桃侯赵光、赵昌乐、赵放,新峙侯赵弟,爰戚侯赵长年、赵诉、赵牧,周阳侯赵兼,营平壮侯赵充国、赵弘、赵钦、赵岑,成阳节侯赵临、赵沂......计三十多人,其中近一半人出自天水赵氏宗族之中。
在天水赵宗的十余名侯王之中,以营平侯赵充国最为著名,为汉时首屈一指的名将。
据1943年发现的东汉光和三年(180)的《三老赵掾之碑》载:赵充国的曾祖父赵仲况,在西汉文景之际,官至少府。祖父赵圣,为谏议大夫。叔父赵翁仲,因"讨暴有功",拜关内侯。父亲赵君宣,"密请内侍,报怨禁中。徙陇西上邦,育生充国。"
赵充国,字翁孙,从幼年起就"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为他以后奠定了良好基础。开始他入伍当了名骑士,后以六郡良家子弟的身份被选入羽林军,以擅长骑射闻名。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赵充国大显身手,名扬天下。
汉武帝时,赵充国以假司马的身份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征伐匈奴,被匈奴包围,冲击多次未果。过了一二十天汉军粮尽,死伤者甚众。眼看情势难保,赵充国自告奋勇,聚集最英勇强悍的兵士一百余人,振臂一挥,冲入敌阵。所到之处,死伤无数,无人敢掠其锋,纷纷溃退。李广利率众紧随,终于突围成功,但赵充国身负重伤二十余处,血染征衣......
汉武帝闻讯,特地召见赵充国,看到令人森怖的伤口,武帝热泪盈眶,心想:有这样的勇将,匈奴何愁不平?于是下旨,拜赵充国为中郎、车骑将军长史。从此,赵充国的神勇名扬天下。
汉昭帝时,武都郡(今甘肃西和县)氐人反叛,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的身份,率军将其平定,升中郎将,并任水衡都尉。后又与匈奴作战,一举擒获西祁王,被擢为后将军,仍兼水衡都尉。随着官位的不断升高,赵充国在汉朝的威信也越来越大,甚至能够参与皇帝的废立。
元平元年(前74),汉昭帝刘弗陵病殁,昌邑王刘贺入主。他荒淫浮靡,滥施皇权。宫廷内部刀光剑影,朝野上下人心不稳。当时握有兵权的大将、大司马霍光和赵充国合谋发动突然政变,废掉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的刘贺,拥立刘询,尊为宣帝。赵充国因"定册尊立"刘询有功,被封为营平侯。
赵充国的大名,亦使匈奴人闻之而胆寒。本始年间(前73~前70),他被封为蒲类将军,受命征讨匈奴,他身先士卒,斩敌兵数百名,大获全胜而归,升后将军、少府。不久,匈奴又发兵十万骑,想在符溪卢山附近人内陆掳掠。赵充国领兵四万,驻扎在五原、朔方等九郡边界,单于听说主帅是赵充国,知道难以讨得便宜,只得仰天长叹,引兵北还。
后来,羌族的一支先零和其他诸羌结成盟友,一同反汉。当时赵充国已年逾七十,须髯斑白,他自告奋勇,与其子右曹中郎将赵印,率军前去平叛。赵充国深谙兵法,并因世居甘肃天水,而那里正是羌族生息之所,所以比较熟悉情况,知道其联盟并不稳固,因此便采取分化政策,瓦解其联盟,然后将叛乱诸羌一一击破,使西汉的边陲得以安宁。并建议留兵屯田,发展当地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赵充国晚年乞骸骨回乡。宣帝赐他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以后朝廷每次有边夷的论议,都要听听赵充国的意见,让他出谋划策。甘露二年(前54),赵充国在八十六岁高龄时阖目而逝,宣帝送他谥号"壮侯"。
赵充国因和霍光预立宣帝,二人功德等列,被做成画像列于未央宫。他在处理羌人问题时秉着一种不唯权、不唯上、只唯实的精神,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最终为了国家和皇室的利益在汉朝历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迹,被后来的汉代君臣所怀念。汉成帝时,两羌曾有过叛乱,他就很思念这位忠君爱国的老将军,遂思"追美充国",于是命当时的文学家、哲学家、给事黄门郎扬雄在赵充国画像上作《营平侯颂》:
明灵惟宣,戎有先零。先零猖狂,侵汉西疆。汉命虎臣,惟后将军,整我六师,是讨是震。既临其域,谕以威德。有守矜功,谓之弗克。请奋其旅,于干四之羌,天子命我,从之鲜阳。营平守节,屡奏封章,料敌制胜,威谋靡亢。遂克西戎,还师于京。鬼方宾服,罔有不庭。昔周之宣,有方有虎,诗人歌功,乃列于雅。在汉中兴,充国作武,赳赳桓桓,亦绍厥后。
从赵充国一直到其孙赵钦,都被封为营平侯。并且赵钦又娶了敬武公主为妻,更使这支赵氏家族陡增荣耀。
但是,可惜的是敬武公主生不出儿子来,公主便将赵家一个叫习的婢女生的儿子,谎称是自己所生,起名赵岑。目的当然是挽回皇族和赵家的面子,并传衍赵氏家族。赵钦死后,这个赵岑便承袭了侯位,习氏也成了太夫人。谁知道赵岑的亲生父母贪得无厌,不停地索要钱财,赵岑不再给时,就把实情告到官府。于是赵岑被罢免侯位,和他父母一样沦为贱民。元始年间(公元3~6),汉朝修功臣后代表,汉平帝又把爵位重新授给了赵充国的曾孙赵纂,仍然为营平侯。
其后"宗族条分,裔布诸华"。赵充国另一个曾孙赵丰,字叔奇,为监度辽营谒者。赵丰有二子:赵孟元、赵子仁。赵子仁为敦煌太守。赵孟元有四子,名赵孟长、赵仲元、赵叔宝、赵宽。赵宽,字伯然,自上邦(今甘肃天水西南)迁家至破羌(今青海乐都县),为护羌校尉假司马。在一次战斗中,其兄长孟长、仲元、叔宝"皆并震没",只剩下赵宽一人。赵宽因"郡县残破,吏民流散",乃又徙家冯翊(今陕西大荔县),以招徒授业为生。其有'
三子,名赵子恭、赵子惠、赵璜。子恭为郡行事;子惠为护羌假司马;赵璜为长陵令。
赵充国还有一弟名赵子声,为侍中。其子赵君游,为云中太守。君游有四子:赵游都,为朔农都尉;赵次卿,为高平令;赵子游,为护苑使者;赵游卿,为幽州刺史。
未完待续。。。。
世界赵氏宗亲联谊会官方QQ群:2552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