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人物】黎叔:从规范到精准也是基层病理诊断的追求
「黎叔给个结论呗」
「请黎叔指点迷津」
在衡道病理的亚专科病理交流群矩阵中,消化道群不仅人数最多(一个群容纳不下,率先建了2群),也最为活跃,每天几百条信息不在话下。如果病例讨论的最后没能达成一致,大家往往就会使出最后一招:向黎叔求教。
「一语定乾坤」的黎叔是谁?
他就是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病理科主任张黎
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是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更在2018年成为国家消化道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协作中心;该院病理科是上海市郊县(区)最早创建的病理科,目前已成为全市二级医院规模最大的病理科之一,也成为松江地区区域性病理诊断中心所依托的实体。
作为这家医院在病理业务方面「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当家人,不难理解张黎主任被众多基层病理诊断医生视为解决消化亚专科病理诊断难题的「最后一站」。
区域中心集约利用资源
在「黎叔」还是「黎哥」的时候,他是浙江省绍兴市某家医院的病理科医生。地级市医院的病理科,一年的业务量不过四、五千例,大家都比较闲。虽然他平时一直通过看书、听网络课程来保持学习,但因为诊断中见得少,学到的东西容易忘记,或者干脆用不上。
所以看到上海有医院在招人的消息时,不想安于现状的张黎主任立刻行动起来。病理科的招聘考试自然少不了读片诊断,总共10张片子,他不到10分钟就走出了考场。
虽然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只是二级医院,业务量却不小,数年前病理科的年样本量就有1.5万例,人却只有区区几个。饶是张黎主任这样的业务能手,甫一上任也感到了压力。他奋斗的动力首先来源于业务上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则源于一个酝酿已久的愿望:组建区域性的病理诊断中心,在推动资源集约利用的同时,帮助基层提高送检率、提升诊断能力。「很多基层医院只有一两个病理医生,业务难以开展,也没人商量」,他说:
一个区域性的病理诊断中心,是区域病理诊断水平乃至临床诊疗水平的坚实后盾。
那是一段没日没夜苦干的日子,张黎主任带领着团队成员,白天忙于全新的「松江区病理诊断中心」的建设,晚上加班加点发报告。为了扩大影响,他们还开设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分享在诊断中碰到的经典或疑难病例。公众号的标题朴实无华,排版略嫌简单粗暴,推送时间也不太规则,却一次次以扎实的内容赢得令人羡慕的流量。
历时两年多,区域性病理诊断中心初具雏形,除了个别医院,整个松江区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都被纳入这个统一的网络,医疗资源共享,检查报告互认,去网络中任何一家医院就诊的患者,只要有身体上取下的组织,都能够及时送检,为临床诊断提供着有力的支撑。目前中心的年样本量稳定在4万例以上。
「不是盲目求『大』,而是为没有病理科的医院填补了空白,资源共享」,这是张黎主任的初衷,也是他感到最为欣慰的一点。
业务突破深耕消化亚专科
业务开始上量之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就被张黎主任提上了议事日程。松江区病理诊断中心选择消化亚专科作为自己的特色业务方向,可谓机缘造就,天时地利人和。
如前所述,中心所依托的松江区中心医院,在消化内科疾病的诊疗中颇有建树,国家「消化道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项目」的实施助推了这一特色专科的发展,学科年门诊量 13 万余人次,常年诊治消化系统(食管、胃、肠、肝、胆、胰、脾)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疑难危重病人 3300 人次,年内镜总数 30000 余例。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的院士工作站也落户在松江区中心医院——李兆申院士被同行们称作「消化王国的领舞者」,在国内首创了消化内镜治疗学。
张黎主任看到基层消化道疾病防治的临床需求和现实可能性,就从这个领域入手深耕病理。他从最基本的规范开始,要求团队把取材、拍照、复原等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形成科室里约定俗成的一套标准化流程和做法。其次,他建立了早晨的读片会制度和复核制度——遇到异型增生、疑似肿瘤等病例,必须经过科室里至少一位诊断医生和他本人的两级复核。
张黎主任在早年的从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影像学经验,他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内镜影像与病理切片结合起来判读,能够大大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比如肿瘤位置的深浅、分化程度如何等,内镜影像是非常有力的判断依据。如他所言,有些病例在缺少内镜影像资料的情况下,「报告发了会睡不着觉」。
他的严格要求产生了良好的结果,松江区病理诊断中心派出的医生在2017和2018年的一个小型的全国消化道早癌病理培训班测试中,连续两年力挫群雄拔得头筹。
2019年,中心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新增了5位诊断医生,张黎主任的团队里一共有了9位诊断医生和8位病理技术人员,于是他进一步组建了消化亚专科团队,力求把这个特色发扬光大。
在11月中旬刚刚举行的第九届中国病理年会上,张黎主任团队孙玮玮医生提交的论文《胃底腺型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附6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评为「优秀论文」。
基层也需要精准诊断
在国内的十大高发肿瘤中,有三个与消化道有关——胃癌、食道癌、肠癌。中国和邻国日本同样是胃癌高发国家,但日本胃癌的早期诊断率高达 70%,相比之下我国只有 10%- 20%。这种差异背后既有样本人群和临床治疗的因素,也有病理诊断水平的因素。
目前国际公认的对抗癌症最有效的方式还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高达 95%,而可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只有10%-30%。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病理医生们也面临诸多问题。在政策方面,由于医保尚未明确立项,早癌筛查缺乏收费依据等原因,导致临床对此重视不够。在业务方面,因为基层病理医生数量偏少、水平参差,存在很多知识上的「盲点」,比如对正常消化道组织学认识不足、对WHO 标准与日本标准的差异认识不足、对早癌的内镜下特点及内镜技术进展缺乏了解等等。而病理与内镜也缺乏有效沟通或配合(MDT),对反应性增生和低瘤的诊断还比较混乱。
张黎主任认为,消化道早癌的筛查主阵地在基层医院,这方面病理诊断水平的提升任重道远。他说,虽然消化道肿瘤很常见,但是相关的诊断并不简单,尤其是如果想要早期发现的话,对精准诊断的要求相应也会相当提高。
「提到精准诊断,大家往往想到分子手段、基因检测等等『高大上』的内容,并且想当然地觉得这是大医院的事情」,张黎主任锐利而恳切地指出:
并不是只有分子病理才叫精准诊断,常规病理也可以做到精准诊断、也更需要精准诊断。其实最大体量的精准诊断恰恰就体现在基层、常规病理的业务之中,常规病理的规范是一切精准诊断的基石,这是我们病理人一定要守住的战场。
就拿胃的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来讲,100个内镜活检有些单位可能诊断5-10个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有些单位甚至会报20个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这显然是非常不精准的诊断,其中大部分不是真正的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而可能就是萎缩性胃炎或肠化,却被很多病理医生诊断为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
这样的事实令张黎主任有些感慨:我们天天能遇到、每天需要大量发出报告的内镜活检病理,被不少病理专家或主任认为非常简单,交给初级医生就可以,事实却是胃肠镜活检根本就没有做到精准诊断。因此谈精准诊断千万别忘了我们病理科的常规病理诊断。
这也是张黎主任乐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原因。据透露,公众号「松江区域病理诊断中心」已经覆盖到除香港、台湾之外的全国各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精彩的病例既吸引了病理医生,也得到很多消化道临床医生的青睐。而张黎主任自己,会在午休或傍晚的时候,突然在群里出现,就刚刚抛出的疑难病例发出干脆简洁的意见,然后在众人的齐声夸奖中,发出一个捂脸的表情。那是他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
黎叔常用表情包
据了解,2019年松江区病理诊断中心对区域内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已经达到47.5%,这放在全国来看应该是非常高的水平,而所有的早癌诊断报告都是张黎主任一手签发的。
END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所有内容,版权均属衡道医学病理诊断中心及相关版权方所有。未经允许,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本公众号,并在使用时注明「来源:衡道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