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宋韵《西园雅集图》里的宋代集会

【编者按】浙江将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天目新闻推出《传世宋韵》栏目,寻找身边的宋韵文化印记,记录这一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全新历程。

文人雅集,宋韵流芳,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在西园了。

“西园”是宋代东京(今河南开封)的一处园林,主人是宋英宗的驸马、宋初“功臣”王全彬的后裔、“将门之子”王诜的宅第园林。王诜(1048—1104),北宋贵族、文人中的卓越画家、诗人、收藏家,字晋卿,太原人。王诜自幼天资聪颖,过目不忘,诸子百家无所不知,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整日与文人雅士吟诗作画。元丰年间(1078-1085),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嘉会、张耒、王钦臣、刘泾、晁补之以及僧人圆通、道士陈碧虚等人雅集于王诜府邸西园,故称“西园雅集”。

宋 马远 西园雅集图 绢本 设色 纵29.5 横302厘米

北宋元祐时期,以苏轼为中心,米芾、王诜、黄庭坚、李公麟等人同气相求,形成了各成员之间互有联系且各有特色与侧重的文人圈。元祐文人“雅集”的文化形态与文人圈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以鲜明的群体意识与精英意识,将生活方式、艺术践行、艺术鉴藏、艺术思维等各方面进一步引向精致化、诗意化、个性化的文人理想以及平淡、尚韵、超逸的文人趣味。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抚琴,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茶,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莫大于是。”充裕的时间也是宋代集会繁荣的原因和条件之一,真宗在《令中外宴衍诏》中规定,“除旧例给假外,每月旬假、上巳、二社、重午、重阳并务休一日”。《元丰令》中,“祠部休假”每年多达76天。所以北宋的文人士大夫有大量的节假日可以出游雅集,赏花赏月、诗茶相得。传统的文人雅集最重要的特征是随意性和随机性。“盖无所谓门户之章程,而以道义相契结。”而正是这种随意性、随机性与文学艺术家的自然本性相契合,在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中,才会很容易地激发创作灵感,从而催生出名垂千古的文学佳构和书画精品。雅集的雅,还在于茶席布置中体现的雅趣。点茶道具、鼎彝古玩、插花品梵、树石盆景、诗书画印等等,都是文人对于生活品质的独特观照。他们重视娱乐性灵,在推杯换盏中产生创作的欲望,一旦有感而发,便挥毫泼墨,落笔如风,气贯长虹。中国传统诗、书、画中许多名篇佳作可以说大都是文人雅集的产物。

宋 马远 西园雅集图 绢本 设色 纵29.5 横302厘米 局部

中国古典园林是传统文人习尚艺术活动的理想场所,园林是涵纳园居者众多物质生活、精神审美和文化生活内容的全景式平台,无数的生活和艺术文化活动与优雅的园林景观交相互融。品茗的闲情逸致方式,如琴棋书画诗酒花香、如鉴赏古玩的活动,喜欢在园林的室外空间。

附庸风雅、嗜好书画的宋代驸马都尉王诜,常常邀请同代名流于府邸园中做客。元丰年间,王诜请善画人物的李公麟,将自己和友人苏轼、苏辙、黄鲁直、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晃补之,以及僧圆通、道士陈碧虚等16人于王诜别业西园宴集场景,绘于同一尺幅之中,并将此作名之为《西园雅集图》。画卷中主宾风雅尽显,或写诗作画,或题石拨阮,或看书说经,极尽宴游之乐。“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米芾为此图所作之记,当是对于这种文人雅集、清旷之态的最佳表述。从参加此次雅集人员的身份来看,涵盖了书法、音乐、绘画、文学、收藏、玄佛等方面建树较大的代表性人物,并且多为元祐党人身份。

现存马远所作《西园雅集图》收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绢本设色,纵29.5厘米,横302.3厘米,是传世最为著名的宋画真迹作品之一。由于李公麟创作的《西园雅集图》已经不存,马远此作也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西园雅集图》,艺术地再现了西园雅集的情景。

马远所作的《西园雅集图》,参照了米芾的题记,又参考了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但更重要的,这是马远脱离了临摹拘囿的创作。关于环境的描绘,马远很好地还原了米芾的题记,松翠如云,风竹相吞,溪水潺湲,山石森森。

从图中茶事看,长卷左面起首和中段有表现,长卷左上画备茶场景,在岩壁下方,有三位僮子正忙碌着:一位石案后双手捧茶盘要去招待客人,一位石案前茶炉边左手持铛、右手执扇正看双手持水壶者从岩壁后走来。在长卷中段绘有点茶场景,在岩壁下露出炭炉和都篮,形制是典型的宋代风格,类似徽宗《文会图》茶具,都篮后面的矮几上放着水方香炉,与之左边的矮几上有两个大水方,有一茶僮正靠亭柱下休息。从图中所绘人物看,跟李公麟所绘《西园雅集图》相比,其发生了很大变化,十六位名士变为十八位名士,图中作书者由苏轼改为米芾,苏轼单独出现,策杖徐行,显然有抬高苏轼的因素。众人或立或坐,或围在几案旁观米芾作书,或赞许,或品鉴,或顾左右而言他,中有小儿游戏其间,增添了天真无忧的乐趣。这说明马远的作品已不仅仅是临摹,而是更多地加入了自己的创作,而且,这虽然描绘的是北宋晚期西园雅集的故事,但是更多地已经是南宋文人真实的雅集情形了。

除了马远,还有南宋刘松年、僧梵隆、马和之、赵伯驹,元代钱选、赵孟頫,明代戴进、商喜、唐寅、仇英、尤求、程仲坚、李士达,清代石涛、华喦、丁观鹏、徐扬,直至现代的陈少梅、傅抱石、张大千等人,都曾经画过这一题材的作品。另外,还有各种署名李公麟或仇英等诸家的摹本不胜枚举。据美国学者梁庄爱伦考察,历代著录的《西园雅集图》画作共47幅,她还见过存世的《西园雅集图》41幅,共计88幅,台湾学者衣若芬说她见过不止这些,可见这一题材流传之广。在《西园雅集图》中,往往绘有煮茶奉茶的情节。《西园雅集图》是文人精神世界的完整呈现:文人这一群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精神观照,里面承载着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内核建构的文化价值取向。

宋 马远 西园雅集图 绢本 设色 纵29.5 横302厘米 局部

“西园雅集”作为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文人雅集中的类型,其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上的主客体融合等园林活动特征,既是对西汉梁苑之游、曹魏邺下之游、西晋金谷园雅集、东晋兰亭雅集、唐之香山九老会等渐趋文学性雅集的承接,又表征了宋代社会文化影响下的文人园林新高度。

文人士夫以日常交游为基础,以茶酒诗唱酬为纽带,以“道”为价值目标,形成了一种超越功名利禄、怡情悦性的、自觉的、诗意的雅化生活范式,以及蕴藏在其中的高雅脱俗的审美态度,经过历史本身的积淀和人文阐释的推导,形成一种诗意生存的精神传统和崇雅避俗的人生观与艺术观。文人们常相聚首,谈文论道、品茗赏石、题诗作画,互相交流学习、增强自身综合修养。后世通过绘画《西园雅集图》在心理上来表示某种渴望和憧憬,或是通过对西园雅集中文人的生活方式的模仿来为内心的理想寻找家园,也有的文人不拘于形式而举行各种类型的雅集,但是,在他们的内心“西园雅集”永远都是不可逾越的理想之集。在后世的文人雅士心中,遥远的“西园雅集”始终是一个割舍不掉的精神家园,那种超凡脱俗的淡泊情怀,不断引起文人骚客的感怀,为了追索那份情趣,他们不断的举办各种雅集,并留下了大量的《雅集图》和诗文杂记。《西园雅集图》的价值已然超越了其绘画艺术本身的价值,而成为文人、大夫之精神依托与风雅意识的标杆,为后世文人雅士所追怀向往。

人类生而有社会交往的需求,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文人雅集正是最能体现人类社会交往需求与意义的典范。中国绘画史上的文人雅集图为我们研究这一母题提供了范本,其中所透视的文人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信息,为我们提供了一窥古代文人生活的途径。宋韵流芳,千载高标。“西园”作为文人文事、精神高蹈的象征。群贤集会不朽之盛事,最终使“西园雅集”具有精神栖息的文化象征意义,成为中国文人画题材中的经典母题,成为无数文人跨越时空无限追慕的精神家园。这也是西园雅集题材在绘画史上长盛不衰的内在原因。

(作者:裘纪平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从事书画教学与实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