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之美(14)

十四、安岳(一)

知道安岳是在大足之后。从杂志上看到那些散落乡间的石刻,缭绕着信众的香火,与我印象中的石窟寺景区天差地别。隔了不知多少年,乡野残窟的景象始终吸引着我。终于我来了,带着高高吊起的胃口来了。可见到安岳圆觉洞的第一眼,却失落了。完完全全就是个普通的景区,想象中的稻田、乡野和烟火都不见了。

圆觉洞就在县城边上,曾经的佛寺还留着几间殿宇,佛像已不在,供桌尚留存,门口的石狮子也经历过不少岁月。石窟分南北两岩。北岩石刻从一座十三层的晚唐宝塔开始,一连三尊大像都很有看头。第一尊是童子拜观音。手持净瓶的观音,头戴化佛冠,用植物蔓草装饰;身着璎珞衣,衣裙层叠包裹身体,与袒胸露体的隋唐菩萨完全不同。观音略略侧身,与侧壁上参拜的善财两相对照,构成这一窟的主题。另一侧的龙女(缺头)形制偏小,只是陪衬。上空飞翔着两身飞天,下部陪列着供养人。第二尊是佛祖拈花微笑。佛祖微微侧身颔首,纽扣式的佛衣完全是汉地工匠的创造。手尚在,花却无,只隐隐约约留下叶子。只有三分之一大小的迦叶,仰面望着佛祖,头已残,笑仍在,那一份默契穿越时光。天花舞落,飞天彩云,烘托出这一瞬间无比祥和神圣。第三尊还是观音,持着莲蕾,满含微笑,好似华服贵妇,亲近可人。有种说法将这三大窟合起来看做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两菩萨,我觉得不妥。明显中间为拈花微笑的释迦摩尼佛,并非阿弥陀佛。两侧菩萨都头戴化佛冠,这是观音独有的特征,而非大势至菩萨头顶应出现的宝瓶。且从洞窟位置上看,三窟也不是一体的,中间还夹着个圆觉洞。可见西方三圣之说纯属附会。

圆觉洞应是最大的一窟,洞内有圆觉洞的题刻。开凿于北宋年间,正壁为三身佛,正中为法身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卢舍那佛,右为应身释迦牟尼佛。两侧为十二圆觉菩萨,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和贤善首菩萨,见于《圆觉经》,记录着佛祖与十二位菩萨关于菩萨道修行的对答。窟中无论佛还是菩萨都是面部黢黑,雕刻粗糙,妆彩艳俗,似是后世修补,完全没有外面三窟宋代佛菩萨雕刻的风采。

北岩多为宋窟,体量较大,长于风格刻画;南岩则多晚唐五代窟,体量较小,胜在题材更丰富,还有陈抟墓和炼丹处题刻。在众多小窟中,我比较喜欢北岩毗沙门天的一窟,与常见的天王踩小鬼的样式不同,这一窟天王是大军列阵,营旗飘扬的景象,很有气势,天王之上还有三尊坐佛。南岩有一窟地狱变也很精彩,无论是手持禅杖的地藏王菩萨形象,还是地狱变的主题,都是南方最早的。纵观北朝、隋唐、宋代的佛教石刻,形制和体裁,乃至雕刻技艺变化明显。北朝是石刻艺术的成长期,还处于中国化的过程中,佛像体态浑厚,气势雄健。隋唐是石刻艺术的成熟期,中西交融,技艺娴熟,内容丰富,开面端庄,身姿自然,充满力量感。宋代石刻已过巅峰,彻底的中国化和世俗化,技法细腻,装饰繁复,人物意蕴温和宁静,场面故事复杂完整,但气势和力量已有不足。

下午前往卧佛院,大巴走错了路,要走很久才能到卧佛院的后门。所幸可以进入,一路所见田野风光和鱼塘景象,让我找回些乡间访古的趣味。北魏、盛唐都喜欢塑造大像窟,卧佛院的这尊卧佛贯通整面岩壁,身长可达20米,据说是最大的唐代全身石刻卧佛。虽为大像,雕刻的细节却一点都不少,就连佛头下的枕头也纹饰细腻。有趣的是佛祖为左肋卧,与佛经所载的右肋卧恰好相反,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因山就势。简单的涅槃像,塑一卧佛足矣。复杂一些,就会配上弟子举哀,而卧佛院则更丰富。卧佛之上还有一坐佛,正在说法。周围环绕弟子,弟子身后有八部众。此外佛祖头脚外各站一力士,属唐代风格,肌肉虬结,一臂扬起。身前还有一人,面部残损,猜测可能是须跋陀罗。这组造像完整讲诉了佛祖涅槃的故事:佛祖在拘尸那伽最后一次为须跋陀罗剃度,最后一次说法,然后安然入寂。环列众像表情平静者有,悲愤恸哭者有,体现着不同的修行境地,修行高者理解涅槃大义,向往欣喜;修行低者不忍佛祖离开,悲伤恸哭。在佛祖说法图一佛二弟子的迦叶之侧,还有一相似僧人像,双手上举,面容悲痛惶急,可能也是迦叶。讲述的是佛祖涅槃时,迦叶不在身旁,连续四日不眠不休赶回的情景。卧佛身下还有一排小窟,菩萨、罗汉、天王都有,应是后世所刻,并不属于佛祖涅槃的场景。

从涅槃像中可以看出许多中国雕塑的特点。不重视人体结构比例的准确,而突出人物特征情绪的表达,如同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写意而非写实。卧佛身躯明显拉长,只为体现佛祖的伟大;佛面闭目微笑,慈悲宁静,阐述着涅槃是解脱而非死亡,是安乐而非痛苦的意蕴。佛传故事最重要的有四相:树下(无忧树下)诞生、降魔成道、初转法轮和涅槃,都有很深刻的含义。通过雕塑绘画将难懂的佛经表达出来,往往就需要抓住决定性的多个瞬间和细节,用连环画的方式讲述故事,用主要人物的状态传达含义。

看完卧佛像,我以为就结束了,没想到老师还带我们前往对面山岩参观,那里也有许多龛窟。规模不大,雕刻细腻,用长镜头拉近欣赏,细微处非常可观。管理员打开铁栅栏门,我们得以走进刻经窟,满壁经文,字迹清晰,还有祥云、飞天、鲜花环绕。我还找到了金刚经著名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说。我在南北响堂也看到刻经窟,那里是隶书,这里是楷书。北齐刻经是由于北周武帝灭佛的压力,安岳刻经可能源于唐武宗灭佛的惨痛经历。汉地有四次法难,藏地也有朗达玛灭佛,藏传佛教通过伏藏绵延香火,汉传佛教则找到了刻经的方式传承。刻经并不是佛教所创,最早的刻经应该是东汉灵帝的熹平石经,记录着儒家经典。刻经窟中还有佛塔、千手观音等雕刻,都很精彩。

可惜因为走错了,耽误了时间,我们无法前往木门寺参观,留下这一程最大的遗憾。

(0)

相关推荐

  • 话说石宫寺

    石宫寺位于子长县安定镇北钟山南麓,是石崖上的一座石窟.高9.5米,深10米,宽16.9米,内有八根方形石柱承托窟顶.共雕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八柱间及窟壁全部雕刻着佛本生故事,各具形态,栩栩如生.佛坛 ...

  • (绝版老照片)石窟瑰宝——大足石刻之美

    北山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局部 (北山)毗沙门天王面露威猛形,怒眼满开,身着七宝金刚庄严甲衣,两肩火焰飘逸,三叶天冠上有凤鸟,一手托塔,一手持三叉戟,昂首挺胸,脚下踏三夜叉鬼,天王两侧胁侍五太子.五行道天 ...

  • 四川安岳200座石窟,这座石刻让我惊喜,北宋造像很精美,堪称国宝

    或许早前你对于四川资阳的安岳没有过多的了解,然而当你来到这里的时候,那一座座藏在县城.藏在村落里的石窟一定会让你惊喜满满. 据资料记载安岳全县境内的近70个乡镇中均有石窟的存在,有人统计过如果将这里佛 ...

  • 赴安岳

    中秋节三天假,各人各个过法,有的在睡游,有的在奔波,有的在团聚,有的在学习,有的在工作,有的在娱乐.不管怎样,上面总有一样属于你.时间是一样的,收获各有各的不同. 游历蜀中,访尽四川的山山水水,不枉入 ...

  • 「四川」安岳石刻巡礼——《茗山寺》保存完好的北宋摩崖造像

    茗山寺位于安岳县城东南60公里的顶新乡民乐村虎头山巅,故另有其名为"虎头寺".虎头山脉层峦叠翠,群山起伏,独虎头山巅峰雄踞其中,山顶巨石耸立,古道崎岖,岩石环抱.在岩壁上布满了北宋 ...

  • 一代瓷圣何朝宗(明代)的造像之美

    在以陶瓷器型演变为主线的世界陶瓷艺术发展史中,"以瓷塑人"的窑口凤毛麟角而艺术家却不乏其人,唯明代"善陶瓷像"的何朝宗以其世极少的瓷塑杰作,赋予了陶瓷艺术以更完 ...

  • 佛像起源 | 当佛教相遇希腊雕塑—犍陀罗造像之美

    佛教艺术,博大精深.自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后,便长盛不衰,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最终成为中国艺术源流儒.道之外,最为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的佛教艺术中,无论是寺庙.还是石窟,大多以佛教造像为核心,而后同佛教建 ...

  • 南北朝造像 真美!

    肋侍菩萨 云冈石窟 北魏早期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了三国时代. 从三国到魏晋.南北朝,一共361年,这三个半世纪的中国大地上战乱频生.兵连祸结,和平的日子少,打仗的时候多. 供养 ...

  • 猜猜盛世鹿头尊上到底有几头鹿—康雍乾彩瓷釉、色之美14

    集胎胜.彩胜.釉胜.画胜为一身的康雍乾三代彩瓷,自诞生之日起便以其天生丽质.风华绝代之美让无数人为之倾倒,若干年来在国内外拍卖场上连创天价的市场热度也持续见证着其卓尔不群的华贵品质.为帮助广大收藏爱好 ...

  • 中药之美14

    66.旋覆花 Inula japonica 67.鸭跖草 Commelina communis 68.益母草 Leonurus artemisia 69.皂角 Gleditsia sinensis 7 ...

  • 走进巴黎吉美博物馆,领略佛教造像之美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是在里昂工业家爱米尔 · 吉美(1836-1918)的宏伟规划诞生的.最初旨意为展示埃及,古罗马希腊及亚洲国家的宗教.多次埃及,希腊之行,加上1876年途经日本,中国和印度 ...

  • 【绘画】古典造像——线描(14)

    【绘画】古典造像——线描(14)

  • 大慧寺明代彩塑 中国古典造像之美

    大慧寺,俗称大佛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11号,是一座汉传佛教寺庙.该寺始建于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曾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和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重修,光绪年间之 ...

  • 刮痧变美14

    [额外永久福利] 名额有限的奥 ☟☟☟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