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圣经”:《四书五经》读书笔记之大学中庸(一)

上海有个中学校长面试一位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北师大学生,最后问了一个问题:你读过四书五经吗?那位学生一愣,然后红脸回答说没有,校长因此没有录取他,因为“不读四书五经而敢教七八九子真是十分大胆啊”。

过去人们把它作为科考的应试书籍,随着科考的废除和现代文理分科,于是这应考书籍也跟着不再成为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目,我想这是一个错误。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其实一点也不夸张,我觉得这是成为君子的必读书,也是成为一个中国人的必读书。没有读过四书五经,谈不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辨识度的、有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气质的中国人,或者说,没有读过四书五经,其实是没有资格谈论何为中国人的。

为什么?理由如下:

背景介绍:四书五经由《大学》《中庸》2篇,《论语》15篇、《孟子》6篇、《诗经》20篇、《周易》4篇、《礼记》33篇、《春秋左传》12篇、《尚书》4篇等共同组成(其中《乐经》遗失)。

四书五经讲什么呢?

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我总结为以下5个方面,分别摘录书中经典字句说明。分18篇写完。

本文是《大学》和《中庸》的读书笔记摘要。

一、做人的三观,价值观人生观宇宙观世界观等等。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唯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天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了。)

--《中庸》

二、我们每个人修养身心的方式、个人和社会、国家的关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就是说只有先格物致知,做到正心诚意,然后齐家修身,最终治国平天下。)

--《大学》

三、许多成语和日常用语、名人人名的出处。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见,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译文: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的家臣。)

--《大学》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

(舜)隐恶而扬善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道不远人。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富有四海之内。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形同伦。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中庸》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中庸》

四、事业规划,职业理想和操守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听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

五、教育的目的、学习的方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扬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译文: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浮躁,镇静不浮躁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大学》

三山于2016.9.14

-完-

用等待一朵花开的缓慢耐心管理财富。

s&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