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读论语 18 | 无心无病
无心无病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在《论语》文本编排上,本章重点讲政治,但为什么这里突然讲起《诗》来呢?根本原因是《诗》符合孔子的政治理念。所谓国家政治,就是需要大部分人参与,由少数人展开对人事物的管理,当然还有引导和教化等等。我们知道,“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本身是情感和意志的表达方式,不能直接运用于政治,因为中国历代的政治几乎没有存在所谓的“诗情画意”,有个别君王具备高超的艺术(如李煜和宋代的多位皇帝),但在国家大事的处理上他们并不是行家,政治和诗有什么关联呢?《诗》中描述的有理想爱情,有理想生活,代表那个时代的向往和追求,当然《诗》中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控诉。千百年来,中国的老百姓更愿意追求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他们只需要一点点阳光和土壤便可以茁壮成长。所以说,“思无邪”既代表诗,也代表广大老百姓对理想的政治生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追求。
从文化的层面看,最好的“纯净”是“一念不生”,这便是“思无邪”;从个人身体的角度看,最好的身体状态也是“思无邪”,但只有被称为“纯阳之体”的婴儿和能够“降服其心”的有道之士才能做到“思无邪”的状态。按照佛家和中医的观点,人的疾病就因为“思有邪”而引起的。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念头、想法、情绪、心思对一个人的健康影响非常大。关于念头与健康的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讲述:
一、善念是保持身体健康的营养。无论是哪家哪派,在修身的问题上,儒释道都强调善念的重要性。佛教有句话非常经典:万法皆空,唯善不空。善念是滋润身体的营养,善念能够让我们的内心感到心安理得,善念能够帮助我们在睡眠和消化系统保持正常。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修身就是让我们的念头时常保持善念。保持善念的人,内心会特别柔软。按照道家的思想,柔软胜于刚强,而且一个人往往是生于柔软,死于刚强。另外所谓相由心生,内心时常保持善念的人,一般都会有好的相貌,进而有好的家庭、有好的事业成就和好的社会地位,健康和好运都会选择保持善念的人。
不过,社会有一些见不得别人好的人,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比自己好,内心就难过,甚至祈祷希望别人不如自己,这是攀比的心态在作怪;还有一种念头就是总希望能够占有更多,从而生出占小便宜,甚至发展出违法犯罪的行为。内心常常有邪念的人,时间长了,他阴暗的念头会从行为、动作以及相貌体现出来。邪恶行为都是由邪念引起和发展而来的,常常处于邪念状态下的人很难保持健康,反而获得癌症的概率会更大。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念头也不见得都是邪念,只是想想获得更多,但欲望过头了就容易演变为邪念。
二、想得太多,或者有过强的进取心。我们常常鼓励年轻人要立大志,古人还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告诉我们一切都要做好全面的规划。进取心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强大的进取心要“安装”在健康的身体之上,例如赚钱。究竟一个人一辈子能够赚多少钱,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过来人知道,钱这个玩意不求似乎不行,强求真不行。佛家说,求得来都是命中本有的,而获得了命中本来没有的东西,是因为修身修来的。我们之前有时候讲修身的本质是修心,其实修身和修心是相互相成,甚至两者是一体的。中医理解的修身就是让身体保持良好的精气神,内心常常处于无欲无求的状态。如果有强大的进取心,但把期望值放低或许是我们应该的态度,有个对联很合适中医人:“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三、无念。《金刚经》上说“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简单归纳就是无念,只有无念的人才能回到身体和生命最大限度的自由自在。无念是超越善恶之念,超越是非对立之念,当然也超越了健康与疾病对立之念。由无念产生的自在,就是孔子所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无念者无心,无心者无病。
我们都是世间人,当然要奉行世间法。从中医上看“思无邪”,告诉我们要善于调控好我们的内心。如果一个人念头能够时常保持“无邪”、保持“无念”的状态,那健康人生离我们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