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错误的事实,只有错误的记忆

阅读第1152天

我原来想不通一个问题,就是已经有了测谎仪和催眠术这类技术,为何办案还是那么难?只要往嫌疑人身上一整不就好了吗?

后来,首先明白有人真的可以说谎脸不红,心不(乱)跳。至于他的内分泌有没有失调,那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催眠术,我对此是半信半疑。只是,不知道催眠术到底会是让人说出经历的事实,还是他想认为的事实呢?

01

突然发现,经过了前两章的阅读之后,涉及的内容和学习慢慢有点走偏了。当然,我也明白这是在讲原理,至于能不能懂,那就看天意了。

首先谈一件事情,就是别人去学习我们已经掌握的某件事情时,我们会是什么想法?书中没有写到明确对象,我想更多就是师生和管理中的上下级关系。

作为老师,二次函数我很熟悉,这时候去跟学生讲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就是容易低估其难度。说白了,就是觉得这么简单,他怎么还是学不会呢?

这个想法,培训中的新老师会出现这类疑问,学校老师会有,家长也会有。这都很正常。如果没有摆正客观态度去看这件事,那么永远无法教好学生。

我如果没有记错,这应该是和《社会心理学》中的“幸存者偏见”是类似的。老师和家长已经掌握了这门知识,去看孩子学习的时候,就会代入自己的角色。

他们容易忘记一点,当时自己学这些知识的时候是什么模样?不要炫耀,不要装逼。如果自己真的那么牛逼,而学生没有学好,那么更应自刎以谢天下。

我培训新教师的时候都会说一句话:没有最极品的学生,只有更极品的学生。同样还有一句话,更深刻:教学生不难,教家长才难。

如果我们先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知识,真正去理解他们疑惑的地方,这样也许才能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问题。

而让家长和学校老师换位思考,估计还不如等到地球爆炸更为现实。学生之所以会在学习方面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错误占比确实很重。

管理中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员工问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管理者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同时很烦躁:怎么这个也不会。

至于原因,这两天都进行了探讨。现在对于这类情况越来越淡然,因为更加能够理解出现的问题在哪里了。然后,才是去逐步解决。

同样,这个过程,也让我更明白,学到的内容能够去剖析自己,进行练习,也许才会是所谓的真正“学习”吧。

02

前面说了,催眠为何没有大面积使用,因为你催眠之后得到的内容到底是事实,还是他脑中虚构的东西,真的不得而知。

为何会这样?如果一个男人暗恋一个美女,朝思暮想,求而不得。如果把他催眠,他的言语中这个美女是他暗恋对象还是他的“女友”呢?

没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做白日梦,或者说是我们给自己强加的一种潜意识。这和我在《乌合之众》看到的有点联系,同时好像还有点不同。

有联系的地方在哪里?首先人很容易给自己一些暗示。当然,这些暗示有好有坏。也许考试之后,你就是觉得自己考砸了,实际上分数还不错呢?

也可以暗示自己,能够做到。喜欢那个美女,那就去行动,一定可以感动天,感动地的。至于最后是否能成,就不知道了。

同时,这类也会是一种“从众记忆”。这类记忆其实是环境赋予个人的,而且很容易与事实相悖。最经典的就是政客和股票分析师。

每天的股票涨跌之后,都能说出“如我之前所说”;政客呢,对自己之前说的话推翻,马上标诩为另外一幅模样。

经常的这类轰炸,也许就把人忽悠瘸了。那么在你的记忆中,也许那位大师真的是把股市预料准确的,因为没有几个人闲得没事真的去查证,而且查证没用。毕竟,人家是大师。

不一样的在哪里?就是我们的有些记忆,也许是外部“附着”在我们身上而不自知的。这类记忆幻象,从小孩子看完武侠电视剧之后干的事情就可以得到反馈。

这种记忆性失误容易出现的是,非常认真地学习,但对于知识的熟读与你是否掌握就会形成偏差。这类偏差,在考试的时候就会爆发。

相对好的办法,就是和前面看到的间隔式学习或者添加小测验从而增加记忆,也许更为靠谱。

03

刚刚说到的记忆误区中,有一类就是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一种看似很扯淡,但是真正用起来能量很大的杀伤性武器。

如果你告诉学生:同学,你要告诉自己能够做得起,你是最棒的。请相信,他不一定是眼泪叭叭地干了这碗鸡汤;而是投诉,把这位老师换掉,送到二医院就诊。

为何会这样?心理暗示除了极强的主观能动性,除非是外界通过一定的措施让你产生这种念头。否则,不是别人和你说句“印堂发亮”,你就真的以为自己要中彩票了。

主观能动性就很玄乎了,需要较强的意志力我应该属于这边缘吧。不需要外界真的给你多大的推进,你就可以告诉自己:你可以!

这类人当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勾践;那位时时刻刻给自己鼓劲,最后逆袭天下的猛人。不过这类人太少,哪怕不能成就霸业,图个全家温饱应该问题不大。

外界的,就是能够通过具体的反馈来加强暗示。你告诉学生,他是人中龙凤,千年不遇的学习奇才。我觉得他没有报警已经是很善良了。

把这个问题回答对,能够把一道题讲清楚,能够开始改变某个习惯。嗯,不错,你居然能够做到其他人做不到的。果然,你就是老夫要等的人。

看,套路其实不难,关键是看老师能否心诚地去做。有时候就是把这个当成简单套路,没有上心,也没真心去做,那么坑死自己也是活该。

当然,有一个很残忍的事实是,我们做了这么正能量的事情,还是要注意尺度,尤其是对于别人。毕竟,兴奋剂喝多了,容易出事。

鼓励,是个好东西;但是吧,它有点类似于鸦片。适量地进食,可以当成药物,让人充满活力,也不会上瘾。

但,你吃得太多,那就会变成瘾君子。兴奋感还是有点,但是已经骨瘦如柴,啥都干不了。鼓励用多了,也是会有极强副作用。

人的心气一旦被提起来了,很容易就走火入魔,觉得自己可以和老天比比手腕了。这个想法其实我也想,0.05秒之后就掐灭了。毕竟,现在我还没有准备好穿越。

04

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开始是让我较为怀疑的。那就是:无法从擅长的事情中学到知识。

我看了这节内容,作者的意思我应该可以明白七八分。只是找我想来,这里遗漏了一个重要的点:到底是客观还是主观。

什么意思?这件事到底是真的难到没法了,还是自己感觉到无法完成。这样的差异,还是会对行动者产生影响。

其次,在我想来,去做一件无法擅长的事情,到底能不能获得知识,还会在于行动者的心态:是人定胜天,还是认命无为呢?

如果是觉得这件事情确实太难了,干不了。那么这件事情擅不擅长无所谓,因为这类人也很难有大成就。

因为如果真的放在某个位置,去做一件不擅长的事情,应该就是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与其碌碌无为,不如学学,说不定能获得一点边际能力。

自己是教学出身,除了教学啥都不会。后来在服务、咨询、市场、人事、运营管理都尝试过。确实有些是没有做到底,做好的。但是走一遭,至少能够刷到一波经验。

当然,书中提到的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是首先从身边的环境来说。当你去做一件不擅长的事情,身边的人更多的是什么态度?捧。

你写了一篇文章,写得好!文采飞扬!你唱了一首歌,唱得好!声音嘹亮,感人肺腑!你突然去做了一篇演讲,讲得好!干货满满,学到了很多。

人情世故就是如此。你无法说他们不好,毕竟人家在捧你。如果碰到一帮人,你做了什么就骂街,估计你也失去活着的勇气。

我想到校区刚开始的时候,百废待兴,每周会进行教师磨课。每位老师讲完之后,其他老师点评的时候说:某某老师还是讲的多好的,学到了什么什么……

当我开始有话语权的时候,我直接喊停了这个行为。从此以后磨课,只说缺点不讲优点。这样一来,教学质量开始发生改变,但是这个措施也是被吐槽。

虽说被人diss过不会做人,但是我想,如果我觉得正确,且可以做的事情而不做,那么自己首先就会有心魔。

当然,有些事情我知道是正确的,但是暂时做不了。因为我虽然情商不高,但是也知道,有些人,有些事,终究是我们无法那么容易改变的。

【结语】

我们看到的,也许就是我们想看到,能看到的。这句话,我觉得放在对记忆的阐述也是如此。人,别说看清社会,看清别人,就看清自己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工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