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记忆深处中的农忙假
文:吴建昌
图:来源网络
农忙假的消逝,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很是追忆那个属于孩子的欢乐的农忙假 ------ 题记
深秋时节,江南水乡,田野金黄,稻花飘香。沐着和煦的秋日,骑着自行车,行驶在乡间公路上,甚是惬意。放眼望去,一片片金黄的稻田满是沉甸甸的稻穗。凉爽的秋风酝酿着阵阵的稻谷幽香。收割机已开始在金色的田野里欢快地奔跑起来了,如在金色的海洋里畅游。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了对学生时代那欢乐的农忙假的回忆。
记得在小时候,公社一级的农村中小学一年之中会在春末夏初的农忙时节和深秋季节的农忙时节放两次假,就是所谓的农忙假。这个假期短则七八天,长则十二三天。放假初心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帮家里队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减轻父母的辛劳,但是这个愿望往往在最后都被无忧无虑的孩子过成了孩子的“狂欢节”。
后来读到了白居易的一首诗: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的这首诗写尽了五月的繁忙和辛苦。当然,白居易那个时代是没有“双抢”的,如果有的话按他老人家的性格肯定不写五月而写七月了。五月里还有个节气叫“芒种”。芒种芒种,耕种耕种。
“芒种”前后,油菜籽由青变黄,还有那金灿灿的麦田,田野简直就是一片金色的海洋。可是,美好的东西总是不容易的得到的,总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油菜籽、麦子都是经不起雨水的浸泡的。于是,“日晒稻黄,雨打麦黄”,在几场雨后,油菜籽、麦子都黄了,农忙假便也正式开始了。
农忙时节,大人们没有过多的精力照看孩子,生产队里的农活忙得他们早起晚睡,除一日三餐之外,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这对孩子而言,这样的假期就是一年中最幸福最潇洒的的时光。芒种、秋收时节,春末夏初,夏末秋初,天清气朗,不十分地热,也不十分地冷。村舍田野,仿佛是专为孩子打造的乐园,乐园里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惊喜和快乐。孩子们在象征性地为生产队拾些散落在田里的麦穗和稻穗后,象征性地“也傍桑阴学种瓜”后,剩下的时间就是漫天漫地玩了。哪儿像今天的孩子,一到周六周日,带回去的是满书包的作业不说,有的还要赶补课的场子。那假期了就更不用说了。
三五成群,田间地头,桑树丛中,有捉泥鳅的,有抓小鱼的,有寻吃剩余桑果的,有偷摘自留地里香瓜的,有翻三角洋片的-----。还有要么生野火煨番薯,要么在稻堆旁边丟毛刀(丢割草镰刀的一种游戏)。抓泥鳅的是弄得简直像泥菩萨一个,手脚头发都是泥。不过不要紧,乘大人未收工,回到家里,在场地上用水一冲,仍旧是一个活脱脱的小精灵。煨番薯是要在桑树地边上的。煨前先在地上挖一个坑,再将捡来的枯桑枝等木材折断,点火烧,待烧得只剩炭火时将番薯埋到里面,等炭火逐渐熄灭时,扒出即可开吃。当然在煨得同时,去割好猪草是必须的,不然爹妈门前不好交待。等到猪草割满一竹筐,番薯也就熟了。于是,大家就七手八脚地扒开炭灰,从灰堆里拿出,用嘴吹去灰烬,皮焦喷香的煨番薯就成了。双手朝两边一掰,伴随着呲地一声,一股白烟般的热气从外焦里糯的番薯中间蹿了出来,焦香味更是直冲脑门。刹那间,番薯三下五除一,被吃得个伐塌(音大概如此)精光,一个不剩。今天这样的番薯在店里可以买到,但价格高得吓人不说,没有了田地间的野趣了。
烧野蚕豆就更显原始了,稍大一点孩子从地里拔来整棵枝已枯、壳已黑的蚕豆枝后,就直接将整棵蚕豆枝丢进火里,任它哔哔啵啵地响着,用不了多少时间,蚕豆就会从豆壳里蹦出来,落入火灰中等着烤熟。等火灭了后,再拿根桑树枝,将豆子拨出来便可享受口福了。小孩子性子都急,每次都未等放凉,便急不可耐地往嘴巴里塞,嘴角和手上沾满了炭灰不管不顾了。长大后,读到了曹植的那首诗,就想起了在桑树地边烧蚕豆的情景,有点莫名的感触。
到了傍晚,吃过晚饭,孩子们还会相聚在一起玩捉迷藏。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机,更没有手机啊。竹园里,树丛下,草堆旁,房前屋后,门里门外,都是我们孩子理想的藏身地。你藏我找,你追我干,快乐十足,不时传来阵阵天真的爽朗的笑声。
后来,联产责任制了;再后来生产队没了,分田到户了,农忙假也就没了。不过等到农忙的时候,我们已经长大了。再后来,农村小学也都撤销了,农村孩子一律到镇上的小学、初中去读书了;到如今,是孩子的书包越来越大、越来越重,孩子的假期是越来越少,越来越短了。他们哪里里知道还有个假期叫什么农忙假的。
小时候农忙假已成过去而离我们越来越远,但记忆深处的‘“农忙假”还是很清晰的、很有趣的。
不过好在现在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要求大中小学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这样的话,说不定“农忙假”又会回来的哦------值得今天的孩子们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