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队的夏天2》名单,窥见中国摇滚史6个片段|全现在

全文共 4691 字,阅读大约需要 9 分钟

《乐队的夏天》其实和摇滚没什么关系。

这档由米未传媒制作的综艺节目在2019年夏开播,一时之间引发普罗大众对于摇滚黄金年代的怀旧。痛仰乐队的高虎在舞台上唱着2008年发行的《再见杰克》,而新裤子表演的《别再问我什么是迪斯科》也发行超过6年。一些独立乐队则借此一举成名,比如九连真人。

但说到底《乐队的夏天》只是综艺节目。除了让大众接触或重新接触摇滚乐,对这个行业帮助很有限。那些乐队依然要满世界跑演出、挣收入,培育出1990年代摇滚黄金岁月的社会文化土壤,也不会因为一档综艺节目而复兴。

摆正心态。《乐队的夏天》只是一个通道,帮助那些不够了解中国摇滚乐、乐队文化发展程度的人补补课而已。就在近日,《乐队的夏天2》发布参赛名单。相比第一季老炮和新锐的强烈对比,第二季的名单倒是囊括了1995年到2020年中国摇滚乐队发展的大致脉络。

循着这些乐队,我们得以窥视其中的6个片段。

被打了口的一代:木马乐队

乐队成立时间:1998年

推荐单曲:《舞步》《Feifei Run》

那是1997年,仅正式发行的原创摇滚专辑,平均每月至少有一张。而整个80年代,中国摇滚都以翻唱为主,原创性较强的只有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和白天使乐队的《过去的摇滚》。

与新专辑一块涌现的,是成千上万的打口带、打口CD。“属于全世界青少年的音乐文化,像洪水一样在闸外咆哮,并通过打口,随风潜入夜”,乐评人颜峻曾回忆。

金属乐、朋克、哥特、民谣摇滚……各种国外最新的摇滚乐砸面而来,那些留着长发的年轻人,一下子从“大杂烩”式、滞后学习的状态,进入与世界同步、更精细的学习。他们不知道的是,观众的口味也在悄悄变化,文化领域不再是80年代的一块贫地,口袋电影、小剧场话剧等小众艺术慢慢兴起。

木马乐队演出(图片来源:微博)

木马乐队,便成立于那个时期。从湖南到北京,小时候坐在幼儿园木马上等到天黑,直到父母接回家,那种孤独、空旷与静谧的感受,一直留在主唱木玛的心里。

这也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审美爱好,喜欢蒂姆 · 伯顿的《剪刀手爱德华》,爱看卡夫卡,以及,痴迷于哥特摇滚——诡异却又治愈,从暗黑一面绽放出另类美丽,或赤裸裸讽刺现实。

1999年,首张专辑《木马》一经发行,便引发圈内人关注。强烈的戏剧性、嘶哑的声音,他们的音乐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即使21年过去,我仍被其中的情感张力所震撼。

“老师们死了/ 木马笑着抵达狂欢……朋友们死了/ 每块墓碑上都涂抹着青春/ 你的舞步充满了戒备/ 带着警戒/ 隐入黑铁般的未来/ 随后的事由你自己决定”,从离开校园/拒绝听老师话的欢畅,到青春逝去,将接受社会规训的忐忑,却仍兀自“逞强”。

商业先机:水木年华

乐队成立时间:2001年

推荐单曲:《世界上最美的花》

清华大学有一处建筑“水木清华”,水木年华名字的灵感即源于此。

乐队成立之初,有卢庚戌和李健两名清华学子。2001年,《一生有你》红遍大江南北,水木年华一夜成名。后虽经理念不合、李健出走,新成员缪杰加入等波折,水木年华仍是金曲不断。

其实,民谣的历史由来已久。不少人回忆起80年代的校园,都提到两个关键词,诗人和背着吉他、到处茬琴的民谣歌手。但那时,比之其他硬核的摇滚乐,校园民谣并不被唱片公司看好,原因是太软、空有风花雪月。

水木年华首张专辑《一生有你》

9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大地唱片出版发行《校园民谣1》,火了!其中的几首歌《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放在今天依然耳熟能详。此后,校园民谣才为商业体系所接受,从地下状态变成主流审美,成为中国民谣的发端。

千禧年前后,大公司的唱片工业体系已趋于成熟,可以给好的作品投入最好的资源。当时,喜羊羊唱片号称“内陆最大、资金最雄厚”的原创音乐公司,麾下有田震、零点乐队等多位唱将。借力于喜羊羊唱片,水木年华的首张专辑《一生有你》发行三个月,收获近10万张正版唱片的销量,还不包括盗版唱片数(当时盗版率约为95%)。

或许,正是因为一开始就进入商业体系,水木年华的参赛显得格格不入——听众不像其他乐队,只限于小圈子;音乐的大众流行色彩更重,歌词浅显易懂,主题和制作技术也缺乏新意。

走向国际:重塑雕像的权利

乐队成立时间:2003年

推荐单曲:《Pigs in the River》

一个吊诡的事情是,与“重塑雕像的权利”在乐迷中的广受欢迎不同,在有关中国摇滚的主流话语体系中,很少看到针对重塑的讨论。

有媒体形容重塑,“在欧美市场,他们的音乐正在深入当地人的生活中,算是中国人做的‘地道西餐’真正在西方市场站住脚跟”,这解释了他们的尴尬之境——相比先辈的蹩脚英文、粗糙制作,这一代音乐人在制作技术和语言发音上,已完全与国际接轨,却不得不面临“非中国摇滚”的质疑。

重塑乐队演出(图片来源:微博)

一种说法是,90年代末,港台唱片公司从内陆撤出,本土像摩登天空这样的唱片公司开始崛起。港台公司试图将中国摇滚本土化,本土的公司反致力于中国摇滚全球化。

确实,同时期的Joyside、新裤子等多以英文创作,但将此简单归因为签约公司的关系,不免粗暴。

“我从来没想说通过我的音乐传递中国的理念,我只想传递我的理念,我的理念不一定是中国的”,“在听我们唱片的时候,可能更多是感受音乐本身”,重塑成员华东曾回应。显然,比之早期摇滚人特殊环境下沉重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们更关注自我与音乐性本身。

强烈的节奏感、严谨硬朗的风格、大段重复的歌词,塑造了重塑独特的乐队风格。

重塑专辑《Cut Off》封面(2005)

《Pigs in the River》灵感源于黄浦江上漂死猪的新闻,称”We are the pigs in the river",陷入一种困境、一无所获。但即使面对自我困境,在音乐表达上仍不急不躁,反如一个旁观者在叙述,冷静而疏离,深刻刻画出这代人貌似“什么也不关心”的情绪。

因此,纠结于摇滚乐是否为中文创作、是否代表中国没有多大意义,最重要的是你能否感受到它的“真”,以及这一季的乐夏,我们会等来重塑的首次中文摇滚秀么?

No Beijing:后海大鲨鱼

乐队成立时间:2004年

推荐单曲:《猛犸》

无论时间怎样流逝,我们总可以从后海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没心没肺、张扬躁动的气息——舞曲风格明显、节奏明快、吵闹与舒缓相间,配合主唱付菡猛烈的演出动作、性感的衣着,让听歌的人也忍不住跟着晃动。

“我们像一只野马一样在城市里流淌,浪费了太阳也从不会感到悲伤”,“不停刷新着自己的手机,搜搜头条看看广告”,“随着地下铁的河流,顺着人民币的方向”……他们的歌准确描述了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快乐至上、困在都市中的烦扰与迷恋。

不只摇滚风格,作为“北京超新声”一代领军人物,他们一出场时就打出“No Beijing”的口号,急切想和老一代断裂开来。

2005年,后海同其他3支北京乐队发起“No Beijing”系列巡演,“No Beijing”概念源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No Wave”潮流,强调颠覆原有的声音认知、声音技术。而2005年之前,虽然也有一些地方乐队崭露头角,但北京一直活跃在中国摇滚的中心地带。“No Beijing”可以理解为,对中国摇滚做一些区别于过去的前卫探索。

“No Beijing”巡演海报

“No Beijing”只是昙花一现,但在后续创作中确实能看到他们的特殊尝试。单曲《新人类》科技感强烈,几乎都在重复“I am half a man/ I am half a woman/ I am half a human/ I am half machine man”,以“半男人半女人半人半机器人”的全新物种来追求性别平等。

同为女性主唱的乐队,这一季参赛的还有遗忘俱乐部、ETA、HAYA、全员女性的福禄寿。女性间的比拼或给节目带来不一样的看点。

地域风景:野孩子、五条人

乐队成立时间:

1995年(野孩子)、2008年(五条人)

推荐单曲:《生活在地下》、《踏架脚车牵条猪》

追溯中国摇滚史,民族化、本土化的呼声一直甚高,也一直有人试着将舶来之物与中式传统相融合。比如,崔健在《一无所有》中加入唢呐,唐朝乐队歌词中使用菊花、古剑、酒的文化意象,二手玫瑰将摇滚乐与东北二人转相结合……

不过,向传统寻源,得其形却不见得能得其神。不少打着“民族化”、“本土化”名头的作品只是将传统文化的经典意象、形式生搬硬套在一起,既和当下没有关联,也未提供有效的文化立场。

相比之下,本季参赛的两支乐队被认为是真正做到了民族、地域的传承。

首先是野孩子。野孩子是很多乐迷心目中的白月光,一如组合名,他们的音乐朴拙中带着一股野性又柔情的劲儿。与早期乐队只是从“传统”中寻找力量不同,他们的歌脱胎于西北民歌小调,又不完全述说过去,而是用民歌唱腔讲述着当下的生活与情感。因此,听他们的歌,完全不会产生时空的疏离感。

野孩子专辑《黄河谣》(2004)

和同时期追求西方精良技术、大唱片公司罩着的乐队不同,野孩子代表了那个年代另一种表演和生存状态。两个人带着吉他,从兰州唱到北京。2008年之前,音乐节还没有现在这么火热,大部分乐队都是在地下状态勉力存活。因此,听他们的歌,常听出一种浓厚乡愁与对北京的复杂情感。

“远方的天空总是那么蓝/ 我却藏在潮湿的角落里/ 生活好比那黑夜里漫长的路/ 走过的人他从不说出来”(《生活在地下》),作为异乡人,他们思念着家乡,对北京充满陌生感却又不愿逃离。

另一支是五条人,唱潮汕方言。相比野孩子略带沉重的音乐风格,五条人的歌更偏向日常琐碎的记录,听起来亲切舒服。歌唱对象有倒港币美金的、烂尾楼里流浪的,还有不小心到发廊的……不像一些摇滚乐叙事那么宏大,也没有端着架子,就是一个小镇青年在讲述他现实参与的生活。

“他们就像两只随时回家乡偷啄几颗米,又回到电线杆上唱歌的麻雀”,在他们看似云淡风轻的讲述中却包含着对家乡的审视,将城乡变迁、底层生活的严肃命题调侃于无形。

五条人专辑《县城记》(2009)

吐槽海丰公园只建了一个门,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调侃政府喊民勿烧山,阿叔却讲“鬼才稀罕啊”……听完他们的歌,你会想去这个特殊的南方小城转一转,看看那个安心惬意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听听周围人说“扑母啊”。

市场之声:遗忘俱乐部、傻子与白痴、白日梦症候群

单曲推荐:《燎原》《Feed》《夜长梦少》

纵观前述中国摇滚乐的发展,恰如星星之火,沿着各自的风格和路线,不均匀地前进。直到近年互联网飞速发展,任何小众文化都可能爆炸式增长。滚滚洪流下,中国摇滚是遭市场裹挟而失去原本的方向,还是遇强则强,激荡出更强劲的音浪?

答案尚不可知,但显然,相比第一季,第二季“自带流量”的乐队明显增多。遗忘俱乐部主唱是超女出身的刘忻,傻子与白痴的成员有《明日之子二》冠军蔡维泽,个人微博粉丝都是300多万;白日梦症候群的主唱则是有900多万粉丝的白举纲。

乍看起来,在如今网红当道的时代,这些数据不过尔尔。但除了水木年华有100多万粉丝,其他29支乐队最高也不超过30万。

图片来源:微博

一些观众担忧,粉丝势力影响比赛公平,节目方迫于粉丝“淫威”和播放量而操纵比赛结果;又或者,流量明星的饭圈风气被带进摇滚圈,污染原本干净的乐迷圈。

但从全民知名度来看,遗忘俱乐部、傻子与白痴不比其他乐队强多少,节目方大可不必为了这点粉丝折损自家品牌。更重要的是,稍有理性的人都清楚,即使没有这几支乐队,节目播出后,其他小众乐队也势必涨一波粉。相比原本小圈子的乐迷身份,新加入的粉丝属性肯定更“杂”。

遗忘俱乐部主唱刘忻(图片来源:微博)

至于节目方对流量加持的考量,大胆猜测一下。前有《中国有嘻哈》地下rapper和练习生的对峙,后有《青春有你2》练习生和网红间的较量,流量加持的意义在于适当制造比赛现场的火药味儿,增强可看性。试问,谁不想看地下歌手和主流明星真刀实枪地干一场呢?

因此归根究底,还是我们对摇滚乐一直存在误解:地下乐队、live house滚打的乐队才是“真”的与“好”的,带有流行色彩就不好。殊不知,中国摇滚在诞生之初,扒带来的那些音乐不也是西方流行乐么?

参考资料:

《摇滚中国》,孙伊著

《中国摇滚小史》,郭小寒、相征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