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陈何芳/靳娜:硕士生买课学习的畏难感个案分析

关键词:硕士生;买课学习;畏难感;个案分析

摘 要:“国际证书”学习的畏难感个案,反映出学业艰难和孤独求学可能加剧学习的畏惧和痛苦。学习畏难感会打击学习者的信心和勇气,引发恶性循环。但它利于学习者基于“试误”来优化抉择,从而寻找更加适切的成长成才路径。

“买课学习”在中小学被称为“报班”,在大学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存在。硕士生的课业不像本科生那样繁忙,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可自由支配;硕士生的脑力劳动强度更大,更有需要通过“买课”进行休闲减压或者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技能。但是,访谈发现硕士生买课学习中会遭遇“畏难感”的挑战,值得基于个案开展分析。

一、个案:“国际证书”学习的畏难感个案

社会学专业的S18在准备国际注册会计师考试时体验到学习畏难感。在这一陌生领域的学习活动中,她经历了艰难的学习过程,表现出明显的畏难心理:“就感觉自己挺惨的,为什么要把自己逼成这个样子,但是就很纠结,我感觉这个事情,就好像是摸着石头过河,你特别迷茫,你想要请教的时候,其实身边是没有人跟你的经历是一模一样的。而有的时候你去请教别人的时候,别人可能没办法感同身受,也只能给你一些特别表面的建议,但其实也起不到多大作用。但后来去排解这些烦躁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会跟朋友们说,跟我爸妈说得最多,因为我觉得他们最了解我了。然后除了告诉我爸妈,还有就是我会把这个事情先放一下,别逼得太紧,就去读个书、逛个街、看个电影这种,就慢慢的让自己理性一点了,不要让自己太烦躁。那个时候,我沉迷了大概有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后面我就发现这个事情也没办法,就只能硬着头皮做这个事情了。”

二、简析:艰难与孤立加剧了畏惧和痛苦

学习畏难感主要源于学习者对学业艰难的畏惧。在高难度学习中,由于学习任务的艰涩与陌生,学习者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表现出焦虑、迷茫等消极学习心理,甚至外显为学习拖延和学习停滞。畏难情绪不利于学习者的心智激发,对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需要学习者积极应对。

学习畏难感也源于学习者因孤独求学而感受到痛苦。在S18个案中,其畏难情绪除了源于学习任务艰难之外,更多是源于学习支持的缺乏。在买课学习中,学习者从日常“群居”的学习群落中走出,独自面对学习中的所有艰难困苦,经历各种未知与挑战。以往学校教育中学习群落所带来的环境上的稳定性消失了,同伴的共情与学习支持也变得无处可寻,学习信息的收集也从群体交流转向主动收集,所有这些变化都让学习者感到难以接受。学习者就像一座飘流在汪洋中的孤独小岛,缺乏外在支持,只能自生自灭。在这种“孤独求学”中,有些人自立自强,坚持到底;有些人当了“逃兵”,最终“辍学”。可见,买课学习中的“孤独感”也是学习者产生畏难感的心理性原因。

三、弊端:打击信心和勇气造成恶性循环

学习“畏难感”会打击学习者信心。人们想要获得成功,都需要信心的支持。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实现,不仅能自我激励,还能感染他人,带来外界的积极肯定,实现“二次激励”。而“畏难感”加剧消极心态,会打击信心,影响行为的具体表现和最终结果。当然,“畏难”和“丧失信心”是恶性循环,缺乏信心和畏惧困难具有一致性。

学习“畏难感”会降低学习者勇气。在“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有些人也会展现出非凡的“勇气”,这不仅在英雄人物身上有所体现,在赌徒和铤而走险者身上也有体现。这说明“畏难”不仅与“信心”相关,也与“勇气”相关。成功往往需要敢作敢为、毫不畏惧,需要意志过程的果断性,以及心理特征的积极主动性。但“畏难”与“勇气”背道而驰,呈现出恐惧困难的心理状态,遇到“困难”采取退缩、躲避、迂回的态度,不能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来解决问题,甚至无意识中夸大困难,都无益于提高学习成功概率。

四、益处:试误后的抉择更利于成长成才

学习“畏难感”利于学习者基于试误来优化抉择。在S18个案中,“畏难感”令人唏嘘,“国际证书的考证”难度系数比学校教育中的普通考试更加困难。这种“高难度系数”的抉择,本身就带有成败未卜的性质,不仅“成功或失败”的结果能够被接受,而且“坚持或中止”的学习过程也应当被自己及外界接受。对于个体而言,成长和成才是目标和美好愿望,但“是否成长”和“能否成才”需要多种条件的支持,不仅考验天分、信心、勇气、耐力,也需要考虑某项学业的整体成功率、竞争者的相对优势和劣势等,而且要考虑“过程”和“结果”的差异。比如对S18而言,她有足够的个体努力,但“国际注册会计师”通过率过低,她跨学科考证的劣势明显。但备考“过程”是否促进了她的成长,取决于她的解释和归因,有些影响可能需要一生来检验,因为在信念、情感、意志、阅历等方面的隐性影响,并非短期肉眼可见。所以,S18在基于畏难感而反思“为何考证、能否成功、过程与结果差异、阅历的当前与未来价值”时,一定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让未来的成长道路更加适切和稳健。

总之,学习“畏难感”通常源于学习的高难度,如果缺少同伴更会感觉孤立无援,增加畏惧感和痛苦感。“畏难感”打击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容易引起学习停滞或放弃。但基于“畏难感”的抉择,也让学生受到磨难教育,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基于“试误”来探索适切自身的成长成才路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