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二十八首《碛中作》(岑参)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碛中作

     【中唐·岑参·七言绝句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拼音版:

zǒu mǎ xī lái yù dào tiān,cí jiā jiàn yuè liǎng huí yuán。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jīn yè bù zhī hé chǔ sù,píng shā wàn lǐ jué rén yān。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作品介绍]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作者辞家赴安西在大漠中行进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同时也显现出一种从军的豪情。全诗选取了沙漠旅途中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注释]

⑴碛(qì)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诗。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托克逊库米什附近。
⑵走马:骑马疾走;驰逐。《诗经·大雅·緜》:“古公亶父,来朝走马。”西来:指离开长安赴安西。
⑶辞家:告别家乡,离别家园。《后汉书·方术传下·上成公》:“其初行久而不还,后归,语其家云:‘我已得仙。’因辞家而去。”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⑷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南朝梁何逊《慈姥矶》诗:“野雁平沙合,连山远雾浮。”绝:没有。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译文]

驰马西来仿佛已经到了天边,自从离别家乡已见两度月圆。
今天夜里不知将到哪里住宿,平沙莽莽一望无际不见人烟。

  [作者介绍]

岑参(公元715—770年,一说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孙。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者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赏析

壹/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从诗中“辞家见月两回圆”之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想到月圆人未归,于是写下了这首绝句。

整体赏析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这句诗含蕴很丰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碛中作》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有不同的艺术特点。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次句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三句以设问兜转,宕开前句,有转折回旋的韵致;结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使人感到气象壮阔。整首诗显示出悲壮苍凉的艺术风格。杜甫称赞岑参的诗“篇终接浑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这是指他的诗结尾浑厚,气象阔大,不可窥其涯际。从结句“平沙万里绝人烟”(一本作“平沙莽莽绝人烟”)来看,境界阔大,茫无边际,“篇终接浑茫”五字,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别有神韵。

名家点评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马上真境,未尝行边者,不知此苦。

明代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久旅远行,哀而不伤。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起句警人语,落句凄凉语,奇隽自别。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投宿无所,则碛中无人可知矣。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此诗但言沙碛苍茫,时回首中原,自有孤客投荒之感。

佚名

赏析

贰/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写作者西行经沙漠时的感受。题中的“碛”即沙漠。

“走马西来欲到天”,说这次西出行程辽远。其中“走马”状马之疾驰。联系第二句,知道作者离家已是两月左右,两月来策马驱进,自然走了不少路。“欲到天”在夸张离家极远的同时,还再现沙漠奇景:这里原野空阔,视线尽处,天地一色,因此有继续前行便到天上的感觉。次句写别家日久:长途跋涉,不计时日,只知道离家以后月亮已经圆过两次。为什么不计时日?因为在旅人心中时间过得太慢,过去的又太多,无法计算。为什么唯见月圆?因为夜夜望月,夜夜思家。今夜月圆人不圆,让诗人嫉妒;他日人、月同缺,定然又使他自伤。以上两句,一从空间落墨,一从时间入笔,情思绵绵,却又开阔豪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三句放下刚刚掀开一条缝子的思乡主题,单说投宿:“今夜不知何处宿”。无处宿的原因是沙漠荒凉,没有人烟。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够不想到家庭的温暖?再说,单举投宿一事,则饥食渴饮之难以及马上劳顿的困苦都可想见。末句“平沙万里绝人烟”补足“今夜不知何处宿”的原因。不过,用这幅清寂壮阔的沙漠图景收尾,可以启发读者作更广泛的想象,比如我们从中不但可以体味到作者“辞家见月两回圆”的不尽乡愁,也可以体味到“走马西来欲到天”的壮志豪情。

读这首诗,有两点是最值得注意的。首先,全诗内容丰富,诗人的情绪复杂,但通篇很少直接的吐露,更多的是通过叙事、写景间接表达出来的。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说:“凡塞外行役者,多言恋阙思家之意……此诗但言沙碛苍茫,而回首中原,自有孤客投荒之感。”正由于作者“但言沙碛苍茫”,所以读者在品味“孤客投荒之感”时,就有着更多的发挥想象的余地。其次,这首诗写沙漠的荒寂,写乡思的缱绻,写行役的苦辛,然而读来并不伤感。假如同《逢入京使》中“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对读,这种感觉就更明显。之所以如此,一是此诗中的乡思是绵绵的,微淡的,不像《逢入京使》中那样集中、浓烈和凄苦。再则,此诗在写孤客投荒之感的同时,还着力再现了沙漠空阔雄壮的背景,以及诗人不避艰险的勇武精神,因而读来自有荒凉之感,却也不乏豪迈的气象。

佚名

赏析

叁/

《碛中作》是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岑参行进在沙漠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全诗情深意远,含蕴丰富,尤其是最后七个字境界阔大,历来令人拍案叫绝。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岑参的这首《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首句“走马西来欲到天”,即骑马疾走奔赴安西仿佛来到了天边。“走马”,指骑马疾走,凸显了行进路程的紧张。“西来”,指的是岑参离开长安奔赴安西,点明了行进的方向。而“欲到天”,既写出了目的地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边塞辽阔高远,天地相接的壮丽景观。由此可见,这句诗中岑参是从空间角度落笔。

次句“辞家见月两回圆”,则是岑参从时间角度落笔,描写了诗人离家赴边的思乡情怀。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自从离开长安远赴安西,已经有两个月的时间了。月亮的圆缺,在诗人的笔下往往用来比喻人的离合,所以岑参这里只见月圆,但人不圆,自然心中的思乡之情便流露了出来。

最后两句“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即今天夜里不知道要去往哪里住宿,只见平坦广阔的沙漠里一望无际不见人烟。按诗歌作品表达思乡之情的惯例来说,后两句应该是对思乡之情的正面描写。但是岑参这里却以一个设问,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到了沙漠中的军旅生活,和荒凉无边的景色中。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对于岑参而言,军旅生活的艰苦,边塞荒凉的风光,都是展现他从军壮志豪情的地方。而在岑参的另一首诗《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他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由此可见,岑参在这里所表达出的感情并不低沉、哀伤,而是含有一种勇往无前的悲壮,是岑参从军边塞壮志豪情的体现。

综观岑参的这首诗,具有悲壮苍凉的艺术风格,以景作结,尽显境界的阔大。杜甫曾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称赞岑参的诗:“篇终接浑茫”。意思是说岑参的诗结尾浑厚,境界阔大。而这首《碛中作》的最后七个字“平沙万里绝人烟”,便是“篇终接浑茫”的典范,令人拍案叫绝。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