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这就对了,让李广这样的人封侯,才叫天意不公

《滕王阁序》中有句名言;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八个字就把李广塑造成了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悲情英雄,仿佛李广才能卓绝,只是时运不济,不然封侯拜将唾手可得。

王维的诗里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更是酸溜溜的:别人成功都是老天爷在帮忙,自己失败就是运气不好。

对李广最欣赏的司马迁,连李广以为石头是老虎,箭穿石头这种传闻都记录上了,但却很少提到李广的战功,只是说,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匈奴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得以封邑者,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李广才能不比别人别人差,工作这么多年,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那些不如他的人都封侯了,为什么他不能封侯?不敢抱怨汉武帝有眼无珠,只好推在命运不济头上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是睁眼瞎,看不到李广的功劳,在著名的漠北大战里,李广因为迷路,未能及时赶到与卫青形成合围夹击,让单于逃跑了,失期当问罪,李广羞愤自杀,他的儿子李敢却在此战中,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人立下战功,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说明汉武帝公是公,过是过,处事非常公平。

李广难封这种事儿,压根就不是运气的问题!

一、不是猛将都耿直,李广政治上搞投机,被景帝抛弃

李广算是名门之后,其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曾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立下不少战功。家族世代习武,尤其擅长骑射,到了李广,更是厉害,从飞将军这个称呼就可以看出来。

汉代边境最大问题就是匈奴,匈奴人擅长骑射,同样擅长骑射的李广很快在战争中脱颖而出,被汉文帝任命为汉中郎。这个职位是禁卫军将领,负责皇帝的安保问题,绝对是心腹才能胜任。

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诸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可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文帝一死,景帝登基就着手削藩,诸侯王哪肯坐以待毙,于是出现七王之乱。李广在平叛中表现突出,夺取了叛军将旗,立了大功。然而,李广私自接收了梁王刘武的授予的将军印信。

古代手握军权的武将,都是不能私下结交诸侯王的,这是一个起码的政治常识,七国之乱后,朝廷还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如果朝廷官员私自结交诸侯王,情节严重者,会被判处弃市斩首。卫青是个马夫出身,都知道不养士避嫌,出身贵族的李广都当汉中郎,在皇帝身边工作十来年,接受的不是财物,而是印信,为什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原因就是李广在押宝,搞政治投机。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可不是一般人物,她对朝政有着非一般的掌控力,景帝和梁王都是她的亲儿子,窦太后偏心小儿子刘武,硬逼着景帝兄终弟及,将来把皇位传给梁王,景帝不敢直接拒绝,只能含混应着,窦太后的娘家侄儿窦婴都不答应这样干:帝位父子相传,这是汉朝立下的制度规定,皇上凭什么要擅自传给梁王!窦太后气得开除了窦婴进出宫门的名籍,不准许他进宫朝见。

明白这一点就知道李广为什么要私下接梁王印了,他这是在给自己找后路,这样的人,景帝怎么可能放心让他再掌管禁军,所以立了大功的李广反而被驱逐出了权力核心,从中央调到了北方边疆上谷任太守。

二、斩杀霸桥尉,心胸狭窄,一生妒忌卫青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心想消除匈奴之患的汉武帝,听到有人推荐李广,提拔了李广做未央宫禁军的长官。

汉武帝终于对匈奴开战了,但李广的首秀就失败了。汉武帝一视同仁,分别给了卫青、李广、公孙贺、公孙敖四人一万骑兵。此战只有卫青大获全胜,公孙贺无功而返。公孙敖损失7000人马,李广败得最惨全军覆没,自己都被俘了,靠装死才夺马逃回来,与公孙敖一起被判死刑,两人都缴纳赎金买罪后被贬为庶民。

被罢官的李广到城外郊游,玩得太晚了,回来时城门关了,随从对守门的霸陵尉说:这是前李将军,结果霸陵尉说,现任将军也不行,何况前任。李广在城外住了一晚。

汉武帝再次任用李广,李广的唯一要求就是把霸陵尉带上,野史的套路,哪怕是皇帝,都是对这样坚守原则的士兵加以褒奖,可是李广一到任就把霸陵尉杀了,随后上书汉武帝,陈述自己犯罪的经过。

遵守国家法纪的人无故被杀,李广如果不受处分,以后谁会把国家法律当回事?汉武帝正值用人之机,没有对李广治罪,但这样的人不堪重用,卫青关系跟皇帝铁,军功更大,为人却谦和谨慎,汉武帝自然会重用卫青。

李广不反省自己的问题,却认为卫青打胜仗是侥幸,被重用是因为裙带关系,武帝不重用他是卫青排挤的结果。自杀前还在怨恨卫青。这种想法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儿子。他自杀后,李敢闯帐打了卫青,卫青不追究,却惹恼了霍去病,李敢是霍去病部下,无故越级殴打主帅,完全可以军法从事,但不一定会处死,霍去病学李广,泄私愤,趁李敢不备,一箭射死了李敢。

三、有勇无谋,带兵不严,几乎百战百败,不是帅才,更乏大功

李广说自己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有记录的几场大战,最好的结果也是功过抵消。要么迷失道路,要么就是惨败,损兵折将乃至全军覆没,自己都被人抓住了。司马迁也解释不了,只说数奇。

对于一个与匈奴斗争了四十五年的老将,沙漠草原环境他应当更熟悉才对,为什么不是卫青霍去病,反而是他迷路了呢?

有一次匈奴三人过境侵扰汉军后逃跑,他带着众十人狂追,结果遇到了几千匈奴骑兵,这时他已无退路,只好冒险地前进到离匈奴二里远的距离,并且“皆下马解鞍”以迷惑敌人。匈奴人以为他身后有大军, 不敢追击。

虽然用“空城计”侥幸逃脱,但充分说明他个性冲动、冒险、自负其能的性格弱点,试想假如匈奴识破他的真相抓住他,大军群龙无首,遇到匈奴很有可能也是全军覆没。他完全没有考虑身为主帅的责任,个人的冲动冒进会造成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从这个事例就看出来,他好迷路是在战前的准备不充分,勇气十足但没有多少军事才干,他多数是在拼勇力、拼武功、拼箭法,说得更准确一些是在逞匹夫之勇,没有看到他如何谋划,如何用兵,一旦遇到强敌或是数量超过自己的敌人,就更加明显地暴露出他逞强自负的弱点,使得他的军队处于被动的境地所以他败得惨烈。

司马迁说他对士兵宽厚,确实如此,但任何事情都有度,他对士兵太宽厚了,很多人批评过他治军不严,从他杀霸桥尉就知道,人家是违了军令被杀,他可以因为遵守规矩杀人,这样的部队纪律不可能严明。

四、都知道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这一句其实还下半句:自负其能,数与虏战,恐亡之

古代学者就曾评论说:“出雁门时,广所将万骑,乃为敌所得,而去病以八百斩捕过当,必谓广数奇,而去病天幸,恐非论之平者也。一万骑兵被人杀个精光,霍去病八百人斩对方一千多人,光说是老天爷的责任,不公平,他们一针见血地批评了司马迁在写史时对李广的偏爱和对霍去病的不公。

无论打仗还是狩猎,李广都喜欢冒险、任性而行,所以“数困辱”,也曾被猛兽所伤。典属国公孙昆邪曾进谏:“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战,恐亡之。这里的才气指的是骑射技巧,公孙昆邪认为李广认为自己骑射技术天下第一,作为主帅喜欢亲自上阵与敌人肉搏,容易被人弄死。漠北大战时汉武帝本来不要李广参加,李广却自己非要请战,结果再次失败自杀。

司马迁为什么美化李广

李广成为了后人怀才不遇时的情感寄托,主要是司马迁对李广的美化,司马迁为什么要美化李广呢?

这就得说到司马迁为什么受腐刑了。我们都知道,李陵打了败仗,被匈奴俘获,汉武帝大怒,认为李陵投降了,而司马迁力争,李陵不会投降,很可能只是假装投降。惹恼了汉武帝,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选择接受腐刑。

司马迁的父亲就是史官,古代史官的职业是世袭的,他一个史官为什么要掺合军事问题呢?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李陵是李广的孙子,司马迁的妻子是李广的外孙女。武帝处罚司马迁不是因为司马迁跟他想法不一样,而是认为他包庇亲戚。

司马迁不是圣人,也会把个人情绪带到文章里,而历代文人一旦感觉到世事不公,怀才不遇,便会借着歌颂李广机会,讽刺世事不公,表达对那些靠着裙带关系而登上高位之人的不满。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