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逻辑》帮你思维精进,搞懂套路背后的逻辑
很多人会因为自己缺乏套路而苦恼,然而比缺乏套路更不好的是迷信套路。一旦发现某种方法有效,人们就会形成路径依赖,一窝蜂地涌上去模仿,而不思考方法背后的逻辑。《隐性逻辑》就是这样一本可以帮我们搞懂各种套路背后隐藏着的“逻辑”的书。
我们的大脑倾向于按熟悉的模本进行思考,这样比较轻松。套路为什么那么深受喜爱,也是因为套路如果行之有效,按着套路出牌岂不快哉。但是,这样很容易就会掉入思维的陷阱中。所以,要先了解大脑思考的工作原理,熟悉各种思维陷阱,正确运用思维工具,才能有在面对各种情况的时候,进行正确的思考,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是迷信套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不进行审慎的思考,就很容易犯《隐性逻辑》中指出的各种逻辑错误:我们会把有限的个体经验概括为普遍原理,也会形成对做事方法的路径依赖,一旦形成了路径依赖,就会不断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所以,只有当你知道做事方法背后的根本逻辑,才能依据逻辑思考,那时候,你学到的就不仅仅是方法,而是方法论。
当我们处于艰难的思考状态时,通常都有一种无力感。好像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总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许多人会觉得是自己的思考能力不足,或者觉得自己就算是努力思索,也没用,进而就放弃思考。
有句谚语:“智者生来就是赢家,愚蠢的人始终是愚蠢的人,无药可救。”这是典型的固化思维,而作为成长型思维的践行者们,都不会认同这种说法。
但是,作者告诉我们,不是思考本身让我们困难重重,而是思考模本不对!
我们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思维模本的修正。一看到“能改”,你是不是也立即充满了希望,被燃起了斗志呢?原来是我的思考方式有问题啊,那我改还不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认识并切换我们的思考模本。当我们绞尽脑汁,就很容易走入思维死胡同,落入思考陷阱。只有认清其中的套路,才能绕道而行,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下面就跟着作者一起开启思维精进之旅吧,先揪出自己思维中的谬误,发现日常思考中的逻辑陷阱,再一一克服,学到就是赚到!
01 为什么街道湿了,却没有下雨?
推理是人类智慧的核心构成,总能以一个诱人简单的原理为基础,通过这个原理,大脑建立一个规则,然后将这一规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下雨的时候,周围环境会变湿。根据这个普遍规则,如果看到一条潮湿的街道,就会很自然地认为刚刚下雨了。
“然而,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原因很简单,它缺乏逻辑。”
我们会把一些正确的推理当作错的,因为它违背了我们的直觉,会把一些错误的推理当作正确,因为看起来很可信。日常生活中全是这种思考陷阱。“你性格如此纠结又犹豫不决,你肯定是双鱼座的吧!”“你这么吹毛求疵,苛求完美的性格,你肯定是个处女座吧!”除了星座,你是不是还会用地域、职业和爱好来推断一个人的性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又或者是“分手总是在雨天”,“一洗车就下雨”“一决定放弃等待,机会就到来。”这些都是你以为是正确推理的推理,其实都是谬误。
再回到下雨天街道湿了的问题,看看作者怎么分析这个逻辑的,
前提:如果下雨,街道就会湿。次要前提:下雨了。结论:街道湿了。
这个推理是正确的。前提和次要前提都是真的,所以结论也是真的。
请看下一个例子:
前提:如果下雨,街道就会湿。次要前提:街道湿了。结论:下雨了。
这个推理就是错误的。
“从逻辑学角度来看,只有真的前提才能得出真的结论。”
但是第二个例子并不是这种情况:街道湿了并不一定是因为下雨了,也许是由于办公楼的水管破裂,水流到了街道上。
02 华生没想到有人回偷福尔摩斯的帐篷,所以得出了一大堆错误结论!
书中有一个很精彩的例子,关于福尔摩斯和华生去露营的故事:
他们在森林的一块空地上扎营过夜。午夜时分,华生被福尔摩斯叫醒。“华生,你向上看,然后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华生回答说:“我看到了数百万颗星星在闪烁。”福尔摩斯又问道:“那么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华生可能是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及才华和幽默,若有所思地开始了回答:“按照天文学,说明那里可能有数百万个星系和几十亿颗隐藏的行星。从占星学角度来看,我观察到土星处于狮子座。从时间上来看,我推测现在的时间大约是三点一刻。就气象学而言,我想明天可能是晴空万里。从神学角度上说,我又能深深感受到上帝的强大和我们人类的渺小,有如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那你又得出什么结论呢?”福尔摩斯沉默了片刻,然后说:“华生,你真够笨的!这意味着,有人把我们的帐篷偷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哈哈哈,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华生实在是有点像是私塾里迂腐的老学究,在星空下摇头晃脑说着学生不爱听的四书五经。那么,华生的问题出在哪?也许在华生的概念中,就没有想过会有人敢偷走福尔摩斯的帐篷!所以,他得出了一大堆错误的结论!
研究证实:人们更愿意接受那些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推理。它不依赖于逻辑的有效性。
我们倾向于用一定方式来诠释我们的初始观点,因为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也就是有漏洞的心理模型,我们总会认为已经理解了前提,在头脑中构建一个图像,即所谓的心理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去解读看到的或者听到的更多信息。
思考陷阱的危险就在这里。我们自以为对的,很多都是用所谓的“常识”代替逻辑的错误。
可以理解为先入为主,丧失客观。
你有没有这种先入为主的情况:站在火车站大厅,一对男女在争吵。你刚巧能听到他们的争吵。偶尔听到诸如“家”“孩子”一类的话。你可能会不加犹豫地得出结论:他们是一对夫妻。这个推论看起来是符合逻辑的,但其实并不是。也许这两个人是在争论一篇报纸上的新闻。但是我们的大脑却仓促地做了判断。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工作中,你对同事、新策略、用户需求等等都会做出过于仓促的判断。
03 放慢决策速度,不要“那么愉快地决定”,给自己深入思考的时间
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地思考呢?一句话,就是:“不要过快地下结论”,不能“就那么愉快地决定”。主要做到以下三条:考虑所有初始因素,不要盲从成功经验,训练自己的工作记忆。
(1)考虑所有初始因素
我们倾向于接受那些符合自己观点的阐述,就爱听自己爱听的话,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相处,这是我们思维的舒适区。推理的开始阶段,只有确保所有前提都正确,推理才能正确。亚伯拉罕·林肯说过:“你能在一段时间内欺骗所有人,也能欺骗有些人一辈子,但你做不到永远欺骗所有人。”当你提出“如果……就……”,大脑会开启一个筛子,筛掉一些重要的信息。像是“所有”“每个人”“没有人”“从未”“总是”这些绝对化的词,都是在播下试图以一个路径解决所有问题的小种子。你还需要考虑到“除此以外,特殊,其他,对立”的观点。
(2)不要盲从成功经验
“宝贵经验有必要有限制地使用,千万不要被经验所束缚。”
有研究表明,人们很少会质疑成功人士。想想看你自己,面对行业大牛、学术权威、业界领袖,和你分享的商业案例,投资决策,你是不是会觉得大佬们说得对。倾向于用自己的或者别人的成功经验来验证当下推理的正确性。
但是,只有调查研究,才能够给你客观正确的理论依据。
(3)训练工作记忆
思考与两个因素息息相关:一个是大脑如何处理信息,一个是用来储存信息的缓存容量有多大。这里提到的缓存容量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的思考需要巨大的空间,容量不够的话就有可能被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