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干热)疫毒***

干热,多为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

湿热,属脾肺二经郁滞,治宜除湿胃苓汤

湿热疫毒,清热解毒法应用常收良效。

临证可用清瘟败毒饮白虎汤麻杏石甘汤合方加减,其中石膏需重用,疗效好。

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是体内消夜代谢出现障碍,造成水湿内停的同时由于各种原因,体内产生过多的热量而成为火邪。

调养法则

清化湿热,分消走泄。

体内产生过多的热并不是~件好事,尤其这种热量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反而煎熬着体内的水液,使之变得更加黏稠,滞留在身体各部,阻塞气血的循环,妨碍脏腑的工作。

所谓“清化”就是指把多余的、不和谐的热量去除,靠脾把体内留滞的湿分成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别处置。由此可见,脾的功能还是不能忽视,调养仍需以健脾为基础。

精神调养

湿热体质者均是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常常心烦易怒。这都是体内内热作怪。热邪伤阴,会进~步加剧过多火邪的产生,成为恶性循环。

五志过极,皆可化火,情绪过激耗血伤阴,或助火生热,从而会加重湿热体质中热邢的偏颇,故应注意心理的自我调适。

出现不良情绪时,根据情况分别采用节制、疏泄、转移等不同的方法,使不良情绪得到化解或释放,达到心理平衡,提升心理素质。

起居调养

湿热体质的人以体内蕴热,容易上火为特征,起居上应注意养阴除湿,通泻蕴热之气。长期熬夜或疲劳紧张伤阴最甚,容易加重湿热状态,进而向阴虚火旺的状态发展。因此,湿热体质应当规律作息,早睡早起,早晚睡前静心调神,居住室内清爽通风,勤换衣被、勤洗澡。

烟、酒易加重湿热体质的不良状态,因此应当努力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保持饮食清淡。湿热体质往往耐受寒冷,衣着应顺应四时,酌情加减。

运动调养

湿热体质阳气充足,内有蕴热,适合做强度较大、运动量较大的体育项目,如对抗性较强的球类比赛、游泳、爬山、长跑、自行车、武术、拳击等。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 可以消耗体内过多热量和脂肪,帮助湿热之邪泻出体外。运动时适于在保证饮水供给的条件下大量出汗,可以在运动饮水中;添加少量盐,以尝不出成味为度,以免造成电解质的过度流失。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宜结合。有氧运动包括各种耐力的训练,如中长跑、游泳、自行车等;无氧运动包括各种力量与爆发力的训l练,如举重、短跑、拳击等。运动时间宜在饭后一小时以后进行。

饮食调养

湿热体质的人要想改变湿热内蕴的体质状态,宜食用清凉泻火、化湿利水的食品,如薏米、带心莲子、红小豆、蚕豆、绿豆、绿豆芽、鲫鱼、鲤鱼、海带、紫菜、田螺、牡蛎、海蜇、虾、冬瓜、丝瓜、苦瓜、黄瓜、绿叶蔬菜、野菜、莲藕、产自北方的时令水果、瘦猪肉等。

忌食辛辣油腻、温燥滋补、肥甘厚的食物。辣椒、大蒜、荔枝、芒果等温热果蔬应当少吃,白酒、奶油、动物内脏、狗肉、鹿肉、牛肉、羊肉均应忌食。

下面介绍几种药膳供您参考使用:

推荐药膳

1凉拌三皮

原料:西瓜皮、黄瓜皮、冬瓜皮各200克,盐适量。

制法:

西瓜皮刮去外皮,冬瓜皮刮去绒毛外皮,均洗净,与黄

瓜皮一起,在沸水锅焯一下,凉凉,切成条,盛入盘中,加

少许盐拌匀即可。

功效:

清热、利湿、减肥。

2腐竹炒苋菜

原料:水发腐竹l00克,苋菜200克,植物油、葱丝、盐、味精、白糖、水淀粉各适量。

制法:

炒锅中加入油烧热,放入葱丝,炒出香味,下腐竹段烧至七成熟,再加入苋莱段翻炒,加入盐、白糖、味精炒熟,用水淀粉勾芡收汤即可。

功效:

养胃祛痰,清肝通窍。

3 泥鳅炖豆腐

原料:泥鳅300克,豆腐l50克,盐、葱段、姜片、料酒各适量。

制法:

泥鳅洗净,去掉体外黏液;豆腐洗净,切成块;锅内放入泥鳅、豆腐块,倒入适量清水,放入葱段、姜片、料酒,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至泥鳅熟透,加入少许盐调味即可。

功效:

暖中益气,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4 薏米银菊饮

原料: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各l5克,甘草9克,薏米60克。

制法:

薏米洗净,用清水泡透,放入锅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放入甘草、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煮10分钟即可。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

5 青龙白虎汤

原料:鲜橄榄3~5枚,鲜萝卜丝l00克。

制法:

橄榄劈开,鲜萝卜切丝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煎煮20~30分钟,去渣取汁饮用。

功效:

清肺化痰,解毒利咽。

易得疾病

湿热体质多是由于先天遗传、后天饮食不当、过食肥甘厚味、久居湿地,或劳倦过度而导致的体内火热内蕴、痰湿停滞脏腑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湿热留于脾胃,可有口臭、体昧重、肥胖、牙龈出血、嗜食冷饮、善饥易饱、口唇周围起痤疮、粉刺等症状,易得痤疮、酒渣鼻、毛囊炎、湿疹、体癣、牙疳、牙龈炎等疾病。

湿热留于肝胆,则有口苦、易怒、两胁胀痛等症状,易

得脂肪肝、糖尿病、高脂血症、急性病毒性肝炎、胆石症、黄

疸等疾病。

下焦湿热熏蒸大肠、膀胱等,可有大便黏腻臭秽、便秘便干、热结旁流、小便灼痛,男子阴囊潮湿,女子带下色黄、量多、味秽等症状,易得便秘、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等疾病.

药物保健

湿热体质的药物调养以清化湿热、分消走泄中药为主,如黄连、黄芩、黄柏、龙胆、生地黄、玄参、芦根、知母、苦参、秦皮、天花粉、野菊花、苦菜花、霜桑叶、蒲公英、番泻叶、芦荟、茵陈、金钱草、川贝母、浙贝母、竹茹、竹沥、牡蛎、苍术、薏米、泽泻、玉米须、草薢等。

这些中药选择几味平时冲泡代茶饮用,可以起到清热利湿的效果。但上述中药多苦寒,如服用时有胃肠不舒服或者泄泻时,应暂停服用或遵医嘱。

急躁易怒、口苦胁胀可用柴胡6克、黄连3克、玄参6克沸水冲泡,代茶饮用;如有口臭、牙龈出血、牙疳、日唇生疮、口唇周围痤疮粉刺、大便黏腻臭秽可用黄连6克、茵陈6克、野菊花3克沸水冲泡,代茶饮用;若男子阴囊潮湿、女子带下色黄量多可用黄柏6克、苦参3克、苍术6克沸水冲泡,代茶饮用;若单纯性肥胖属湿热体质者,可以用芦荟6克、番泻叶6克、玄参6克沸水冲泡,每日代茶饮用,可消脂减肥。

可以改善湿热体质的中成药有龙胆泻肝丸。此方可泻肝胆湿热,如有目赤头痛、口苦、胁痛、耳肿、阴汗、女子带下黄臭等则可服用;若下肢易起湿疹、小便短赤、大便黏腻者可用二妙丸,小便混浊者可用八正合剂;若有老痰不化、咳喘痰稠、大便秘结者可用礞石滚痰丸。以上方药均苦寒,应遵医嘱使用。

四季养生

湿热体质之人多容易烦躁,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应在春季调养情志修养,以疏泄烦热之气。可以约三五好友踏青郊游、跋山涉水,也可垂钓、下棋、打太极拳、练气功等,激烈与缓和运动搭配进行,避免与他人发生争执;可去郊区、农村采挖野菜,作为膳食调补的方法,一方面自己动手采摘,一方面春季野菜均有清热泻火的功效。春季气候还不稳定,即便天气温暖也不要猛然减衣,可根据节气,循序进行。

夏季对湿热体质之人而言最难耐,应当避免感受暑邪,引发中暑等疾病,饮食上应保持清淡,不要贪凉过饮冰镇啤酒,过食烧烤油腻之品,以免助热生湿;夏夜睡觉应避风,睡觉当风最容易引起面瘫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运动应以室内为好,多出汗多饮水,可以每日以绿豆汤为饮料。

夏秋之交,气候闷热潮湿,体质湿热之人最易患病,此时节应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生冷、过夜食物,忌食油炸滋腻之品,可以每隔一周或两周,停止进食一天,以达到净肠目的。

秋季凉爽干燥,体质湿热之人应借天时,加强自身调养,多食时令呆蔬、米面及粥以调养脾胃、益气化湿。此时节应当保持一定的运动强度,多做户外运动,多出汗多饮水,注意呼吸方法,调气调身;也可坚持游泳,身体条件允许可一直坚持游泳入冬。

冬季湿热体质之人大都能耐受寒冷,但也应避免衣着过于单薄,滋生关节疾病;应保持运动状态,户外极端天气时应做室内锻炼;饮食应注意温补脾胃,不要食生冷、辛辣、肥甘厚味之品,要以能益气健脾的食物为主。

经络调养

湿热体质的经络调养以清热、化湿为基础。太冲、丘墟、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中极可清翻肝胆湿热。除针刺、按摩上述穴位外,胸胁满闷、厌食腹胀、口苦泛呕者可加外关、中脘、支沟;黄疸者可加肝俞、胆俞;阴部瘙痒、湿疹者可加蠡沟;女子带下黄臭者可加带脉、蠡沟、三阴交;胆囊炎者可加胆俞、胆囊穴。

额头颜萄及后背生痤疮粉刺者属上焦湿热,可针剌曲池.并可在肺俞、大椎以及痤疮粉刺基底部放血;若口唇周围起痤疮粉刺者,属脾胃湿热,可针刺内庭、中脘、足三里、丰隆.并在痤疮粉刺基底部针刺放血;若腮部及两颊痤疮过多者,属肝胆湿热,除迁相应穴外也可在痤疮粉刺基底部针刺放血。尿急、小便短赤混浊者。可针刺膀胱俞,中极。

湿热体质的食疗方子:哪一种凉茶适合你?

薏米红豆 :清下焦生殖系统的湿热浊气,见效很快

黄豆芽:给脾胃“疏土”,祛中焦湿热。

丝瓜 :祛长夏的湿热

赤小豆 :清下焦湿热浊气

车前草 :清膀胱湿热

淡竹叶:清小肠湿热

溪黄草:清肝胆湿热

鸡骨草:清肝利湿

茵陈:清肝胆的邪火,湿热浊气。

湿热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上中下焦湿热■湿热之常用方剂

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凉膈散、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龙胆泻肝汤、左金丸、芍药汤、导赤散、清胃散、白头翁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小蓟饮子、十灰散、羚羊钩藤汤、天麻钩藤饮、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二妙散、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滚痰丸。

★去湿热最好用越脾加术,(佐土汤)亦可用。二妙(苍、柏)散加白虎汤。

元20、麦10、桔10、术5、苓10、葛5、桑叶5、泽5、车10、陈3、草10。利温湿,滋阴,解痉。

★五苓散解决膀胱气化,
越鞠丸解决中焦的湿热,加当归尾红花祛瘀

★湿热病为证最为复杂,证见多端。但又不外脾湿胃热,只是热与湿之比量不同而已。内热重者反畏冷,此为医者记!

★任何病,只要有湿有热均可治以佐土汤。

案:面黄黑,男,胖,山东人,舌红,唇外红里乌黑,(湿热体质),夜梦女人压之,以大牙(阳明属)咬女则无。

上焦邪热与中焦湿热

头部汗出齐颈而还是胃部有郁热

头汗“但头汗出”症状四类证型,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热为阳邪,“但头汗出”充分反应了人体内阳邪、阳性、阳位的生理病理特征。

① 上焦热盛,迫津外泄,故见头汗,多兼面赤、烦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数等。

② 中焦湿热蕴结,湿郁热蒸,逼津上越,而致头汗,常兼肢重,身热不扬、苔黄腻等。

③ 阴寒内盛,元气将脱,虚阳上越,津随阳泄,见头额冷汗不止,面苍白,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亡阳之象。

④ 进食辛辣、热汤、饮酒之时,而使阳气旺盛,热蒸于上,故见头汗,若素体阳气偏盛,则尤为常见。

上焦邪热是指心火亢盛或肺热所产生的热邪,酒枯芩10 生白芍30 北沙参30 日一剂。

(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2)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恢复。

(3)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

中焦湿热就是湿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湿邪阻遏,热邪不得透发,脾胃纳运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舌为心之苗窍,苔是脾胃之气所化生,舌苔白厚多为脾胃运化功能降低所致湿邪壅胜,口干多为热象之表现,舌苔白厚而口干说明湿邪已有化热之象,指导意见:枯芩6 旋覆花9包 青蒿后下15 北沙参10 栀子9 上药捣匀,$水煎15分,日一剂。一般还会伴随吃饭没胃口,腹胀,恶心,头晕,以及大便改变等征象,如无这些症状仅仅是舌苔改变的话你可以通过调节饮食而改善,少食肥甘辛辣及酒,饮食清淡

补中益气汤合牡蛎散加减也可以治疗。酒枯芩9 陈皮15 焦麦芽10 鸡内金15可畅运中焦。

上焦湿热

藿香9克 厚朴3克 姜半夏4.5克 赤茯苓9克杏仁9克 生苡仁12克 白蔻仁(后下)1.8克 猪苓4.5克 淡豆豉9克 泽泻4.5克水煎服

中焦湿热

湿热阻滞于中焦,当运脾气,宜苦燥泄热法,药如半夏、陈皮、厚朴、杏仁、大腹皮、黄芩、黄连等,苦燥祛湿清热。脾气得升,胃气则降,湿开则热祛。

下焦湿热

石膏30----60克青蒿15,---,30克 白薇30克桑 叶10克 赤芍3~6克 柴胡6~10克荆芥9克 黄连3~6 克 山楂10-15克 神曲lO- 15克槟榔6~9克 花粉9-- 1 5克大青叶15--30克。水煎服 。

石菖蒲9克 炒栀子9克 鲜竹叶9克 牡丹皮9 克 郁金6克 连翘6克 灯心6克 木通4.5克 竹沥(冲)15克玉枢丹(冲)1.5克水煎服

湿热体质的养生
    菊花清肝明目,桑叶清肺润燥,疏风散热,绿茶清热利尿,三者联姻是湿热质很好的秋季养生茶,清热润肺,祛热利湿。
    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来治疗湿温。方中以杏仁肃降肺气,使气化则湿化,配合蔻仁、厚朴等宣畅中焦,米仁、通草、滑石等渗利下焦,使湿热自化。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它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体质特点
  ◆形体偏胖或消瘦;
  ◆面垢油光、多有痤疮粉刺、常感口干口苦、眼睛红赤、心烦懈怠、身重困倦、小便赤短、大便燥结或黏滞、男性多有阴囊潮湿、女性常有带下增多。病时上述征象加重;
  ◆舌质偏红怠黄腻;
  ◆脉象多见滑数;
  ◆性情急燥、容易发怒;
  ◆不能耐受湿热环境;
  ◆易患黄疸、火热症、痈疮和疖肿等病症。
  养生方法
  必须力戒烟酒烟,烟草为辛热秽浊之物,易于生热助湿,出现呕恶、咳嗽、吐痰等。酒性热而质湿,《本草衍义补遗》说它“湿中发热近于相火”,堪称湿热之最。所以饮酒无度,必助阳热、生痰湿,酿成湿热。嗜烟好酒,可以积热生湿,是导致湿热体质的重要成因,必须力戒烟酒。湿热体质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不要长期熬夜,或过度疲劳。要保持两便通畅,防止湿热郁聚;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皮肤病变。还要疏肝利胆。
  精神调养
  湿热体质的人性情较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常常心烦易怒,应节制安神定志,以舒缓情志。做到喜与忧、苦与乐、顺与逆的正确对待,保持稳定的心态。要保证睡眠,静养心神。
  环境调摄
  湿热体质的人在运动时应当避开暑热环境,秋高气爽,登高而呼,有助于调理脾胃,清热化湿。避免漫热,舒利关节 空调避湿热,秋天多清润。湿热体质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不要长期熬夜,或过度疲劳。要保持两便通畅,防止湿热郁聚;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皮肤病变。
  避免居住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盛夏暑湿较重的季节,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保持充足而有规律的睡眠。
  饮食调养
  湿热体质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宜食用清利化湿的食品,如薏苡仁、白扁豆、绿豆、冬瓜、瓠子、丝瓜、西瓜、山药、白茯苓、马兰头、枸杞头、黄瓜、金针菜、水芹、荠菜、荸荠、金银花、蛇肉、鲫鱼、乌鱼、泥鳅、萝卜、菊花脑、青菜、黄芽菜、豇豆、蚕豆、节瓜、玉米须、玉米、小麦、小米、金花菜、百合、苤蓝、茭白、黑木耳、芋头、苋菜、番薯、马铃薯、菊芋、慈姑、藕、地瓜、绿豆芽、豆腐、胡萝卜、番茄、莼菜、菜瓜、地耳、菱、豆苗、梨、苹果、橘子、枇杷、柑、橙子、蕹菜、柿子、草莓、鸭肉(烤鸭忌食)、黄鳝、鲩鱼、鲢鱼、赤小豆等。。体质内热较盛者,禁忌辛辣燥烈、大热大补的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葱、大蒜等;对于狗肉、鹿肉、牛肉、羊肉、酒等温热食品和饮品,宜少食和少饮。湿热的治疗与饮食,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热重以清热为主。 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饮食调理要切记湿热产生的原因,不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日常食疗要注意选食祛湿除热的食物,中医认为阴虚生内热,脾虚而不得化湿,因此又必须注意补阴而不伤脾、健脾滋阴而祛湿退热。
  [板蓝根炖猪腱]
  材料:板蓝根8克、猪腱60克、姜1片、蜜枣半粒。
  做法:清洗猪腱(即猪前小腿的肉),切成大片。用水冲洗一下板蓝根片,然后把所有
  材料放入炖盅内,猛火炖3小时,保温至饮用时再加入食盐调味。
  提点:猪腱肉质嫩滑,经过炖煮以后稍带肉质纤维,颇有咬头,蘸点豉油来吃是不少男士的至爱。
  评点:汤色深沉,中药味道也比较浓,怕喝中药的人可能相当抗拒,但喝了以后喉咙很舒服。
  [土茯苓炖水蛇]
  材料:土茯苓10克、水蛇仔50克、红枣两粒、姜1片。
  做法:水蛇当刂好切段,洗干净,飞水(用热水稍微煮一下)待用。然后把土茯苓刮皮、切片。再把红枣、姜片、水蛇段和土茯苓片全部放入炖盅,猛火炖3小时,饮用时再加入食盐调味。
  提点:买时要区分\"水蛇\"和\"泥蛇\",泥蛇皮色较黑。它们外貌非常相似,但炖汤效果有很大区别,水蛇汤色清澈鲜甜。炖汤水蛇最好选几两重的小蛇,更易出味。
  评点:汤水较滋补,蛇肉鲜甜,味道比很多炖汤要饱和。
  [鸡骨草炖猪横脷]
  材料:鸡骨草5克、猪横鶪80克,姜1片、蜜枣半粒。
  做法:先把鸡骨草、猪横脷清洗干净,然后把全部材料一起放进炖盅内,猛火炖够3小时,待炖好后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提点:鸡骨草先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冲洗掉鸡骨草上的泥沙和杂质。
  评点:汤清甘甜,倒没有一点中药味,是广东传统的清热祛湿汤水,据说可以清肝火、健肠胃。
  [鲜桑叶炖猪腱]
  材料:鲜桑叶5克、猪腱肉60克、蜜枣半粒、姜1片。
  做法:清洗猪腱肉,切成大片。用水冲洗一下鲜桑叶,然后把所有材料放入炖盅内,猛火炖3小时,饮用时再加入食盐调味。
  提点:3-5月鲜桑叶最多,大家不要错过了。嫩叶可煮吃,炖汤的话,老叶也无妨。
  评点: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搭配。桑叶炖过以后,鲜嫩颜色还可以保留下来,吃起来鲜甜可口,留在汤里的清香,是春天树木抽芽的新鲜味道。
  [竹笋西瓜皮鲤鱼汤]
  配 料: 鲤鱼1条(约750克),鲜竹笋500克,西瓜皮500 克,眉豆60克,生姜、红枣各适量
  特 色: 祛湿降浊,健脾利水。适用于身重困倦、小便短小、高血压。竹笋是一种低脂肪、低糖、多纤维素的食品,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防治便秘之功效,也有防癌的作用。
  操 作:
  ①竹笋削去硬壳,再削老皮,横切片,水浸 1天;鲤鱼去鳃、内脏、不去鳞,洗净略煎黄;眉豆、西瓜皮、生姜、红枣(去核)洗净。
  ②把全部材料放入开水锅内,武火煮沸后,文火堡2小时,加精盐调味供用 。
  [玉须泥鳅汤]
  配 料: 〖主料〗:中大泥鳅300克,鸡胸脯肉150克,猪小排骨100克,玉米须15克
  〖辅料〗:葱1根,生姜数片
  〖调料/腌料〗:盐少许,麻油数滴
  特 色: 泥鳅味甘性平,可补中益肾,可祛湿消渴;玉米须味甘性平,可平肝清热,可利尿祛湿。与猪小排骨、鸡胸脯合炖,对糖尿病、泌尿系统感染、疔疮热毒、高血压、黄疸肝炎等有一定疗效 。
  操 作:
  (1) 将泥鳅剪开腹部,洗净,用沸水氽过后,捞起,沥干。
  (2) 猪小排骨斩块,装入砂锅,上置泥鳅。
  (3) 放入姜、葱,加入适量沸水;玉米须用纱布扎紧,也置入砂锅内。
  (4) 用文火煲至五六成熟时,放入鸡胸脯肉丝,继续煲至熟烂为度。
  (5) 食用时除去姜、葱、玉米须,加入盐、麻油调味 :
  [润燥黄豆肉排汤]
  配 料: 黄豆(大豆)100克,肉排骨250克
  特 色: 此汤有除湿热、祛湿气、肠胃燥结、解毒、治疗脚气、湿痹等功效。黄豆含丰富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等,少食长食有益,多食则令人肥胖。
  操 作: 黄豆略先浸15分钟,肉排骨洗净后用少许盐腌搽半小时,然后斩开放入煲中,加入黄豆、水4至5碗,文火煲至2小时,拭豆稔即汤成,食饮随意,全家适用 。
  [白玉猪小肚汤]
  配 料: 白茅根60克、玉米须60克、红枣10个、猪小肚500克
  特 色: 祛湿消肿。
  操 作: 将猪小肚洗净切块,用盐、生粉拌擦,再冲洗干净。先放入开水锅煮15分钟,取出在清水中冲洗。红枣去核后,与白茅根、玉米须一起洗净,用清水稍浸泡片刻,再与猪小肚一起放入瓦罐内,加入清水8碗左右。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煲2个小时,可加入适量食盐和少量生油
  [淡菜淮实山斑鱼汤]
  功效:健脾理肝,祛湿热。
  适应症:不思饮食,浑身粘糊糊,消化不良等。
  材料:淡菜50克(洗净),薏仁 淮山药各100克,肇芡实50克,山斑鱼约250克(用隔渣袋包好。)。
  制法:清水适量,煲约3小时,调味食用。
  薏仁是能够祛湿热的佳品。
  [豆芽节瓜沙丁鱼汤]
  功效:清肺热,除痰火,利尿祛湿。
  适应症:肺脏燥热,口淡舌白,喉痒,小便色黄,大便不畅等。
  材料:大豆芽菜200克,节瓜1个,沙丁鱼(或大眼鸡鱼)约250克,生姜4片。
  制法:清水适量,煲约1小时,调味饮用。
  [老黄瓜陈肾汤]
  功效:清热解湿,预防喉炎。
  适应症:身体烦热,咽喉痛,小便赤热等。
  材料:老黄瓜约750克(去核囊)陈皮25克,粳米25克,鲜鸭肾2个(先出水)。
  制法:清水适量,煲约3小时,调味饮用。
  [节瓜薏米淡菜汤]
  功效:清暑利湿,健脾开胃。
  适应症:精神困倦,小便不畅等。
  材料:节瓜约500克,生薏米75克,淡菜100克(洗净),陈皮25克。
  制法:适量清水,
  [祛湿平安茶]
  温和祛湿、解热、消滞、滑大便。
  处方:绵茵陈,川忍冬各15克,川加皮15克钱,夏枯草15克,藿香、甘草各10克,谷芽25克。
  做法:3碗半水煎至1大碗服用,具有祛湿消滞、清热、平肝等作用。
  [常用瓜菜类汤水的功效]
  材料 :
  冬瓜(养胃生津、祛湿泻热)
  紫菜(和血养心、清烦涤湿)
  豆腐(清热润燥、生津解毒)
  鱼翅瓜(清湿养胃、生津止渴)
  马蹄(除胸膈实热、利尿降压)
  芥菜(清暑解热、明目、下气)
  海带(行水化湿、除痰、止带浊)
  粟米(利尿降压、增强心血管弹力)
  生苦瓜(清湿毒、利尿解暑、清心明目)
  老黄瓜(清湿解暑、止渴利尿、解毒消炎)
  枸杞叶(除骨节疼痛、清血热、治皮肤痕痒)
  丝瓜(清湿痰、通便秘、利小便、除口臭)煲约1小时半,调味饮用。
  提示:炖清汤的小秘诀:
  现在有了电子炖盅,早上上班前放料炖汤,自动保温,下班回家就可以喝了,炖起汤来似乎容易了很多。不过要做出一盅上好的炖汤,还要讲究一些小秘诀: 炖汤虽然材料是全部放进盅里炖,但放置的时候有讲究,先放肉垫底,再把药材、配料放在上面来炖,汤水会更加清澈。盅外的水不要贪多,因为水太多,会在煮开时渗入盅内,冲淡汤味。然后要掌握火候。电子炖盅可以不用看火,一劳永逸,猛火煲足3小时。但如果有时间看火,还是前半小时要用猛火,使盅内的水炖开,之后可以收为文火,这样同样炖3小时,汤味更足。
  汤料的处理一般很简单,不过如果有水鱼、水蛇一类带比较浓腥味的肉类,炖之前就一定要飞水,再加料。
  药物养生
  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等;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中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苦参、白鲜皮等;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蓄等。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常用滋阴中药天冬、麦冬、玄参等,常用的清热泻火药大黄、黄连、黄柏等,常用的解毒消肿药连翘、金银花、大青叶等。
  【治疗方法】:平衡火罐,它首先一个机械性的作用皮下的一个经络,其次再加上火罐一个温热效应能使患者体内的湿和热很快地由皮肤透发出来。所以对于湿热体质的患者用平衡火罐治疗是最有效,也是最安全、最简便的一种方法。
  【药膳】:土茯苓草龟汤是专门调理和改善湿热体质的,需要准备:草龟1只、鲜土茯苓100克,茯苓50克,瘦肉100克,姜、葱适量。具体是这样做的,首先把瘦肉切成块,把土茯苓切片备用,然后在锅里烧水,水烧开了之后,把草龟、瘦肉用中火煮5分钟,主要是把血水煮出来,然后捞起来,沥干水份。接着把草龟、鲜土茯苓、茯苓、瘦肉、生姜、葱都放入瓦罐中,再加入适量的清水、再放入一些料酒,盖上盖,放在火上,等大火烧开之后,再改中火炖大约2个小时,2个小时后,加入适量的盐,即可食用。
  运动锻炼
  运动强度要大一点。湿热体质是以湿浊内蕴、阳气偏盛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可以将健身力量练习和中长跑结合进行锻炼,健身力量练习采用杠铃阻力负荷方法在健身房有教练指导下进行锻炼。
  经常按摩曲池穴,可以起到疏风解表、清热利湿的作用,怎么找曲池穴?先把肘部弯曲,找到肘部最突出的那个骨头,然后再找到弯曲合上的这个点,突出的那个骨头和这个点之间的中间点这就是曲池穴,按压它的时候有一种酸痛感,按压的时候可以用拇指或者是中指指端来按揉,每次1~3分钟,每日按摩1~2次。这样做有助于改善湿热体质。
  适合湿热体质食补的食物
  湿热体质的天然良药:绿豆
  盛夏酷暑,小孩因天热生痱子,喝些绿豆汤,能预防痱子。若用绿豆、赤小豆、黑豆煎汤,既可治疗暑天小儿消化不良,又可治疗小儿皮肤病及麻疹。
  此外绿豆还可以作为外用药,嚼烂后外敷治疗疮疖和皮肤湿疹。如果得了痤疮(就是青春痘),可以把绿豆研成细末,煮成糊状,在就寝前洗净患部,涂抹在患处。“绿豆衣”能清热解毒,还有消肿、散翳明目等作用。
  绿豆有止痒作用,绿豆是专门治疗热痒的。由于热痒是因体内发热引起的,而绿豆又有解热的功效,因而适合治疗热痒。
  绿豆的药理作用为:解毒、降血脂、降胆固醇、抗过敏、抗菌、抗肿瘤、增强食欲、保肝护肾。
  绿豆汤怎么熬
  解毒:绿豆的清热之力在皮,解毒之功在内。因此,如果只是想消暑,煮汤时将绿豆淘净,用大火煮沸,10分钟左右即可,注意不要久煮。这样熬出来的汤,颜色碧绿,比较清澈,喝的时候也没必要把豆子一起吃进去,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消暑功效。如果是为了清热解毒,最好把豆子煮烂。这样的绿豆汤色泽虽浑浊,消暑效果也较差,但清热解毒作用更强。
  防中暑:绿豆与其他食品一起烹调,疗效更好,如防中暑可以喝绿豆银花汤:绿豆100克、金银花30克,水煎服用。
  年轻人煮绿豆汤,发现汤色会发红发浑,失去了应有的特色风味。那么,应该怎么煎呢?
  方法一:将绿豆洗净,控干水分倒入锅中,加入开水,开水的用量以没过绿豆2厘米为好,煮开后改用中火,当水分要煮干时(注意防止粘锅),加入大量的开水,盖上锅盖,继续煮20分钟,绿豆酥烂,汤色碧绿。
  方法二:将绿豆洗净,用沸水浸泡20分钟,捞出后放到锅里,再加入足量的凉水,旺火煮40分钟。
  有些人不宜多喝
  虽然大多数人都可以放心地喝绿豆汤,没有太多禁忌,但是气虚质的人,不要多喝。从中医的角度看,寒证的人也不要多喝。由于绿豆具有解毒的功效,所以正在吃中药的人也不要多喝。另外,喝绿豆汤最好不要加糖,因为糖吃得太多,没有好处。
  黄连:味苦性寒,泻心中之余火,清肠中湿热,适用于心火旺盛,肠胃湿热、湿热瘟毒。
  连翘:性凉味苦,清心泻火,去上焦各种热症,适用于温病初起、头痛、发热、烦渴
  还有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黄芩、三七、生地等,也很适合湿热体质吃。
  还有平时多吃寒凉水果,不能吃湿热水果:
  寒凉水果:西瓜、梨子、香蕉、柑橘、山竹、奇异果、香瓜、柿子、柚子、黄皮
  湿热水果:荔枝、龙眼、榴莲、番石榴、椰子、桃子
  性平水果:菠萝(但刺激)、芒果(但易发过敏)、苹果、柠檬、葡萄、甘蔗另外可食清热化湿的水果如饽芨,又名马蹄爽。还有银耳,藕,糯米都可以。
  应避免吃热性食物,平时可吃一些清热利阴、健脾利湿的食物:素菜与瓜果类-如冬瓜、黄瓜、苦瓜、菊叶菜、西瓜、柚子等;饮品-如绿茶、菊花茶、金银花露等。可食红枣(健胃补脾),木耳(清肠降血粘)注意:湿热体质下阴虚之肾虚,不宜吃六味地黄丸,应吃龙胆泻肝丸,先去湿热,再补肾。另外,湿热体质忌辛辣发物。如伴有湿疹可食消风散之类的方子。
  湿热体质应该忌食什么
  湿热者辩症忌食如下:
  胡椒 :凡湿热型黄疸之人忌食之。《本草纲目》云:“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辛走气,热助火,此物气味俱厚。”《随息居饮食谱》也认为:“多食动火燥液,耗气伤阴”。对阳黄之人来说,多食则易增剧病情,助长湿热之邪,黄疸不易退去。
  龙眼肉:甘温果品。《本草汇言》说它“甘温而润,恐有滞气”。湿热性黄疸应多食清淡利湿之物,龙眼肉滋腻助热,不利湿热之邪的排泄,故阳黄与阴黄之人皆不宜食。
  鹅肉 :民间视为大发之物。唐代食医孟诜认为“多食令人发痼疾”。明·李时珍也指出:“鹅,气味俱厚,发风发疮。”《中药大辞典》中说:“湿热内蕴者勿食。”阳黄为湿热型黄疸,故多食鹅肉则弊多利少,甚至有弊无利,加重病情。
  羊肉 :黄疸之人多为内有湿热,熏蒸肝胆,胆液外泄而发黄。《金匮要略》中早有告诫:“有宿热者不可食之。”黄疸之病屑“内有宿热”之疾,法当忌食。《随息居饮食谱》也早有告诫,认为“疸病均忌”。
  鸡肉 :黄疸多属肝胆湿热内蒸,饮食宜清淡不宜温补。《医林纂要》认为鸡肉“肥腻壅滞,有外邪者皆忌食之。”实际上内外有实邪者皆当忌食,食医王孟英明确告诫:“疸症忌之。”尤其是湿热偏重的阳黄之人,更不宜食。
  醍醐 :为牛乳制成的食用脂肪。能滋阴、养营、润燥,而黄疸或为寒湿为患,或为湿热蕴结肝胆,而醍醐滋腻养阴,不利湿邪排泄。正如《随息居饮食谱》所言:“中虚湿盛者均忌之。”所以,无论阳黄或阴黄之人,皆不宜食。
  蚶肉 :根据清代食医王孟英的经验,湿热黄疸者不宜多食,他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指出:“蚶,多食壅气,湿热盛者忌之。”阳黄之人为湿热内蕴肝胆,故当忌服。
  白酒 :属于一种烈性酒,含酒精成分高,在体内要经肝脏被氧化分解。由于烧酒性属火热,纯阳毒物,黄疸之人饮之,势必加剧邪热更甚。同时又直接损害肝细胞,加深黄疸。所以,黄疸病人切勿饮酒,尤其是烈性白酒。
  人参 :为温热性补气强壮食品,有助热上火动血之弊。黄疸之人多以湿热之邪为患,尤其是急性黄疸之人,多屑中医热证、实证,宜吃清淡利湿之物,忌吃温热补益之品,尤其是人参,甘温助火,阳黄之人更应忌食。
  鸡蛋 :为高胆固醇食物。《随息居饮食谱》中认为:“多食动风阻气,……疸、痞满,皆不可服。”因此,湿热型黄疸及寒湿型黄疽皆不宜食。
  南瓜 :为甘温益气之物,多食有阻遏气机之弊。《本草纲目》认为“多食发黄疸”。清·王孟英也认为“疸痢胀满皆忌之”。故阳黄之人湿热壅滞者,应忌之。
  此外,阳黄者忌食辣叔、榨菜、大蒜、肉桂、丁香、茴香、葱、韭、生姜等辛辣之品,忌食糯米、大枣、荔枝等黏糯滋腻之物;忌食马铃薯、豆瓣等易致胀气的食物;也忌食动物油、肥肉、狗肉、海鱼、虾子、以及黄芪、紫河车、黄精等补益之品。阴黄之人还应忌食螃蟹、螺蛳、蚌肉、柿子、香蕉、莼菜、生地瓜、生菜瓜、苦瓜等生冷性凉食物。
  一般湿热者还忌食乌梅、莲子、石榴、芡实等,收涩而可滞留湿邪的食物 。
俗话说“冷在三九”,小寒入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此时也进入了农历的腊月,传统的腊八节也在这个小寒节气。
养生要“保暖,勿大汗;食宜温暖滋补;适度活动肢体”。
 
湿热体质小寒饮食小贴士:
适宜:芹菜、枸杞、白菜、萝卜、豆腐、芋头、青菜、百合、杏仁、苹果、梨子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是“补虚益损”,若你的脾胃平日一直在接受大鱼大肉,那么此时你只需注意“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即可,因为丑月(冬季最后一个月)为土旺,水气不行,可以多吃些芹菜、慈菇、百合、竹荪、枸杞、枸杞菜、杏仁。
如果是年老、体弱、或者平日饮食过于节制导致的湿热兼有阳虚,可以适度吃些淡水鱼、羊骨汤、羊肉,搭配豆腐、萝卜、白菜、苹果、梨子、芋头等。
绿叶的青菜非常适合湿热分数高的人,湿热问题的根源在于肝胆不利,青菜最能疏肝利胆,在习惯进补的冬季常搭配些青菜对肝胆大有裨益。
少吃:甜品、冷饮、蛤蜊、墨鱼、血、油腻
丑月土旺,水气不行,若多吃甘甜食物则易令肾气受制,则“多食甘骨痛发落”,甜腻的食物会生湿,对湿热体质本来就无益。
少吃咸,以养心气,蛤蜊、墨鱼、血为咸味食物要少吃。
油腻、寒凉(生鱼片、冷饮等)的食物容易伤肠胃,引起消化不良,发生伤食、呕吐,所以尽量少吃。
此外,白酒性热助火,湿热不适合,非要喝可以选择啤酒、红酒、黄酒。
忌吃:生薤、蚌、虾、鳖、蟹、葵菜、腰子
《千金方》:“勿食生薤,勿食霜烂果菜,勿食蚌蟹鳖虾鳞虫之物,勿食獐肉,......,勿食生椒(花椒),勿食葵菜,大抵与十一月忌同。”
《金匮要略》曰:“冬三月,勿食猪羊等肾。”
 
湿热体质小寒运动小贴士:晨起梳头,适度运动
“季冬之月,天地闭塞,阳潜阴施,万物伏藏,去冻就温,勿泄皮肤大汗”,小寒仍然不适合剧烈运动,但是又不能潜伏着不动,选择在室内就能进行的瑜伽、体操、舞蹈等就比较合适。
头发容易出油的湿热质可以早起后用手指,或者牛角梳轻轻梳理全头100次,若能坚持3-6个月可明显改善脱发、出油、头屑等困扰。
如果遇到下雪,不要错过打雪仗的机会,找回无所顾忌的童心。
 
湿热体质小寒起居小贴士:通风、保暖、早起不可空腹往外
“众阳俱息,勿犯风邪,勿伤筋骨”,小寒已经在最冷的时段,出门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后颈和腰腹、脚,大风天要带暖帽、围巾,穿厚底鞋。
提醒老年人穿衣要暖不要厚,衣服超过15cm厚度时保暖性反倒下降,可以选择抓绒、羊毛、羊绒等保暖性好的材质。
更要注意不可劳伤筋骨,不要久立、久行;早起不可空腹往外,最易受风寒侵袭,哪怕只喝一口热粥、牛奶、豆浆。
怕热的人要常常让室内通风,防止因室温过高而头晕脑胀。
每晚烫脚不仅可以缓解疲劳,也能改善头面油光光的问题。
 
湿热体质小寒情绪小贴士:气定则神闲,神闲则性静
湿热体质因为肝火旺,容易有过分活跃的倾向,坐着抖腿,站着乱走,其实这都是肝胆生躁的表现。
肝为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若肝胆不利则影响性格,做事容易冲动,谋略不周。
在需要养精蓄锐的小寒,最适合练习静心安神。
可以每天睡前盘腿静坐15-30分钟,脊柱挺直,屁股稍微垫高,呼吸自然,可听音乐或保持沉默。
每日如此,必知妙处所在。
 
湿热体质小寒茶饮小贴士:
菊花陈皮乌梅茶
菊花5朵,陈皮一小块,乌梅3颗(比例可根据个人口味调整),热水冲泡10分钟,加冰糖适量即可。
可清肝火,明目,祛湿,开胃。
 
1、此节气邮件内容不适用于孕妇及南半球用户;
2、如遇各类症状及疾病请及时就医,本邮件内容不作推荐,仅供参考。 
      每个人的体质都是不同的,而且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也会影响一个人的体质的改变,如果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话,很容易造成外湿体质,而长期的暴饮暴食并且食用油腻过多的话,很容易形成内湿体质,而湿热体质往往与湿是并存的。
      看中医时,我们常会听医生说“湿热”。那么什么是湿热,湿热有哪些表现,应注意什么问题呢?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
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
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
1、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
2、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
3、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
4、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
5、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
6、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7、湿气下袭会造成男性阴囊潮湿,功能低下。女性湿气下注胞宫可致白带增多,瘙痒异味。
8、湿气会导致满脸油光,易生痤疮。湿气蒸腾至头部,引起头发油腻,导致脱发。
9、湿气引起肥胖,这种肥胖主要表现为水桶腰,大腿粗。湿气不除,你怎么减肥都会反弹。
      中医说,湿气首责之于脾,却不局限于脾。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脾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第三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刘吉祥教授指出:
临床中应该辨证论治,对内调理脾,肺,肾,调和五脏六腑;对外消除湿气引发的嗓子干痒,口干、苦 ,肌肉关节痛,头晕头痛,皮肤油光,满脸起痘,大便糖稀,肛门涩痒,皮肤湿疹等等表症,综合论治,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
湿热体质以湿热证,如胸满痞闷、身重体倦、身热缠绵、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等临床表现为主,缠绵难愈为特点,发生相关疾病的一种病理体质类型。随着现代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变,湿热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如全球气候的变暖,嗜食肥甘厚味等均易改变人的体质,导致湿热体质的增加,易于招致湿热疾病的发生。尽管许多疾病都可能出现湿热证,用祛湿热的方药能够取得好的疗效,但是湿热证不是这些疾病的唯一证型,还存在其他的证型,说明出现湿热证型的患者自身有一定的体质基础,易于感染湿热疾病,或感受它邪后易于转化为湿热证。
      刘吉祥教授指出,在《景岳全书》中体质的形成为先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人体体质的形成既秉承于先天,又得养于后天。由于先天禀赋的差异以及起居环境、饮食结构、种族地域等不同,导致了个体体质的特异性。
湿热证是中医临床最为常见的一大证型,可见于心、肺、脾胃、肝胆、肾、膀胱和全身关节等多个脏器和部位的多种病变中。不同脏器疾病的湿热证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形成的生化、免疫和病理等客观指标的变化也不完全相同。
联系临床实际,如流行性感冒、痢疾、胃炎、肠炎、病毒性肝炎、冠心病、关节炎、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盆腔炎、尿道炎、小儿夏季热、湿疹等,尤其是胃肠疾病、肝胆疾病、肾病、冠心病等疾病都与湿热有关而出现湿热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体质特征。
湿热之邪是上述疾病的重要成因之一, 体质正是导致这些疾病易感性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体质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不同,发病之后的病理倾向性也不同。体质不仅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还影响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感受同一致病因素,不同的体质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即“同病异治”;感受不同的致病因素,相同的体质可表现出一样的证候,即“异病同治”。
湿热体质是一种湿热内蕴的失衡状态,造成其对某些湿热性疾病或湿热证候一定的易感性和倾向性。
刘吉祥教授提出,只有充分了解湿热体质及其发生机制,因体质制宜,有针对性地补偏救弊调整湿热体质,才能使防治疾病、恢复健康成为可能。
      随后我们会逐一谈到湿热体质与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关系。
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
  湿热病以夏秋之交见,因斯时阴雨连绵,淫雨之后,日气煦照,暑热地湿,交相蒸并,湿浊弥漫空间,人生活于气交之中,感触吸受,每易致病若平素阳虚,脾胃运化失灵之人,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瓜果;或劳倦饥饿,脾胃受损,湿浊内停,则易感受邪气而致病。即薛生白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实则因“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所以湿浊内停,弥漫表里上下,阻滞气机,遏伤阳气为其特点。
  湿为阴邪,属水之类,其性重浊黏腻,且湿与热合,湿热裹结,湿郁热炽,热蒸湿动,遂成弥漫表里,充斥于三焦。三焦为气机升降的道路,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饮食物的受纳、腐熟,精微的运化、代谢都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关。古方中医介绍正如《难经·六十六难》中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说明三焦能运行原气,以达周身,促进脏腑的功能。同时它又是水液运行的道路,主持人体水液的代谢。《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难经·三十难》也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而《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说明三焦又同时主持着人体的气化功能。若湿热阻滞,则三焦不畅,气机不通,气化不行,水液代谢受到障碍,诸病遂生。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肿”。《沈氏尊生书·海藏》则进一步指出:“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中焦如沤,沤不利则留饮不散,久为中满……;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都说明三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湿热病,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连于卫气之分,且热处湿中,湿热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而热以湿为依附,湿不去则热不清,湿去则热不能独存。因此,如何有效地祛除湿邪,以使湿热分离,则是治疗湿热病的关键。
  因湿与三焦气化功能关系密切,所以宣畅三焦,通阳化气祛湿,则是治疗湿热病的重要方法。湿属阴邪,得阳则化,气化则水行。所以柳宝诒说:“治湿热两感之病,必先通利气机,俾气水两畅,则湿从水化,庶几湿热无所凝结”。湿浊已化,清热则易。切忌湿未化而过早误投寒凉,因寒则涩而不流,湿因寒而凝涩,甚则冰伏,气机更闭塞不通,必须温则消而祛之。而湿热为病,湿中有热,若过用辛温,则伤阴助热,所以叶天士说:“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因此,在治疗中必分清湿与热的多少,湿邪虽常可弥漫三焦,但究竟以上焦为主,还是中焦、下焦为主,也当分辨。另外,还须视热的轻重程度,用分消宣化之法,以宣展气机,使水道通畅,小便通利,则三焦弥漫之湿邪,可达膀胱从小便而去。弥漫之湿浊既去,则阳气得通,热可自透。根据热的多少,可加入清热之品,但湿热病应始终不忘祛湿。
  (一)中、上焦湿热的辨证施治
  上焦湿热:以上焦心肺为主,湿热上蒸,心肺受迫,胸中者气之海,故感胸满闷痛,肺受湿热所迫,故咳嗽、喘逆且肺部满堵,舌白,脉象浮按之濡。治疗上焦湿热必须以宣肺为主,肺气得宣则胸满闷堵皆愈。可用疏卫、芳香、宣化以开胸中之气机。药用佩兰、藿香、杏仁、炙枇杷叶、旋覆花、片姜黄等。
  中焦湿热:以脾胃为病变中心,脾以升为主,胃以降为长,脾胃主运化,若湿热阻中,则脘腹胀满,纳呆、不欲饮食,溏薄不实,一身疲乏无力,舌腻厚苔黄滑,脉象沉濡力弱。用辛开苦降方法,药用半夏、厚朴、草豆蔻、马尾连、黄芩等。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病中,湿邪的多少及阻滞程度,将其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4阶段,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1.湿阻 湿热之邪犯人,初起即阻滞气机,病在上焦。若太阴脾虚内湿之人,则邪多从湿化而归于太阴,以湿邪阻滞中焦为主。
 
  (1)湿郁于上:初起为湿热邪气困阻肌表,营卫失和,周身困重酸楚,湿热闭阻清阳,清阳不升而头晕且沉。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因于湿,首如裹”之谓。其壅遏阳气,肺气不宣,升降失常而胸闷、咳嗽、喘息,其舌苔白滑润腻,脉濡滑而缓。
  治宜轻扬宣郁化湿。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湿热之邪上受,肺必先伤。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治宜先化肺气。正如吴鞠通所说:“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宜豆卷、炒山栀、胡、杏仁、浙贝、芦根等。或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等方加减选用,轻扬宣肺化气以祛湿。肺宣湿开,热随湿去,所以湿热郁阻上焦,不用发汗,宜轻扬宣肺化湿,正是徐灵胎所谓:“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利膀胱,以为良法。”
  (2)湿阻于中:脾胃受伤,气机升降之枢纽失灵,人体之气机升降,其权衡在于中气。章虚谷说:“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中焦和,即脾胃和,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胃主纳谷,脾主运化,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所以中焦和,脾胃升降皆得适度,则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伏于内;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人体保持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为无病。
  
  若脾运失健,则内湿停中,脾本主湿,以升为主。湿邪最易损伤脾阳,脾为湿困,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水湿内聚,气机不畅,可见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湿热阻中,热蒸湿浊,常可弥漫表里上下,兼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头晕且胀,舌苔白腻而滑润多液,脉沉濡而软,或沉缓而迟。
  
  湿热阻滞于中焦,当运脾气,宜苦燥泄热法,药如半夏、陈皮、厚朴、杏仁、大腹皮、黄芩、黄连等,苦燥祛湿清热。脾气得升,胃气则降,湿开则热祛。正如章虚谷所说:“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浊壅不行,自觉闷极,虽有热郁,其内湿盛而舌苔不燥,当先开泄其湿,而后清热,不可投寒凉以闭其湿也”。
  2.凉遏 感受湿热之邪,恣食生冷,或贪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剂,或感受湿热之邪而湿重热微者,因寒凉凝涩,遏阻中阳,脾胃升降之机为寒凉湿浊阻滞,则全身气机不畅。症见:胸脘痞闷,憋气堵胀,叹息,全身酸楚,大便溏薄,小溲不畅,面色淡黄,舌质略红,苔白滑而腻,脉缓软,或沉缓且濡。治宜苦微温法,开湿郁、畅中阳以利三焦,湿邪凉遏一化,气机宣畅,热邪即随湿而去,药如半夏、陈皮、杏仁、白蔻仁、苍术、木香、草豆蔻等。
  
  若凉遏偏于上焦,卫气不疏,阳气不通,唇红不渴,常欲叹息,憋闷者,可选用白芷、苏叶、藿梗、防风等,方如藿朴夏苓加草蔻之类。辛以开郁,湿郁开,再议清热。
  3.寒凝 素体中阳不足,复感湿热之邪,邪从湿化而归太阴,又因过分饮冷,或过服寒凉滋腻,则湿盛阳微。湿属寒水之类,遇寒则凝泣,而使气机涩滞。症见:胸脘痞闷,堵满异常,喘息腹痛,大便稀,小便清白,舌淡,苔白腻而滑润,脉沉软且涩或沉涩。
  寒凝涩滞,非温不能祛寒开凝通闭,药如桂枝尖、苏叶、苏梗、草蔻、生姜等。用辛温之品治湿热,因寒暂凝于中,为权宜之计,待脉缓渐起,苔化而寒凝开(中病)即止,不可久服,防其增热。
  4.冰伏 冰伏较寒凝更甚,并非湿热病一遇寒凉即成冰伏。多见于素体阳虚的湿热病患者,暴进冷饮或过服寒凉重剂,寒冷人胃,中阳重伤,湿盛阳微,湿热之邪为寒凉所凝至冰冻之势而深伏于内,气机为寒凉所遏滞,阴阳不相顺接,阳气不能达于四末。症见:面色苍白,胸脘痞闷加重,四肢厥冷,少腹绞痛,舌质淡润多液,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脉沉迟或沉伏。此非辛温燥烈之品不能缓解冰伏、散寒开郁而通闭,急用四逆、理中法。常用药物如桂枝、肉桂、生姜、干姜、川椒、草蔻等。冰解寒散,舌苔渐化,面色红润即刻停服,不可过用,防其热势加重。
  (二)下焦湿热的辨证施治
  若下焦湿热,病在大、小肠及膀胱,当考虑淡渗与通导之法。
  1.淡渗 淡渗法用于利小便、通阳以祛除湿邪。湿热病小便不利,常因湿热阻滞于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湿热阻滞,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涩滞不行,可用清利膀胱之品,以利水道。药如通草、茯苓皮、猪苓、木通、车前子、冬瓜子、冬瓜皮、滑石、寒水石、山栀等。但湿邪重浊,湿热最易弥漫三焦,使决渎无权而致上壅下闭,三焦皆困。肺为水之上源,上源闭塞,则下流不行。若症兼见胸满喘息、咳嗽而小便不利者,当加宣肺之品,如苏叶、前胡、杏仁、枇杷叶等。辛开肺气,佐以淡渗通利膀胱,即所谓“启上阖,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法。
  2.导滞 湿热兼滞,除湿热见症外,舌苔黄厚,根部厚垢而腻,口臭,大便臭而不爽,脉濡滑而数,关、尺部尤甚。其气机为湿热食滞所阻塞,因此除祛湿外,必须加消食化滞之品,如保和丸、焦三仙、木香导滞丸、沉香化滞丸、香砂枳术丸等。润下、攻伐皆所禁忌。
  总之,湿热病的治疗,应以化湿、祛湿、渗湿为主,切忌早投寒凉之晶,否则误治,湿未去而热反恋。治湿必先化气,“气化则湿亦化”。湿在上焦,则化肺气;在中焦,则运脾气;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湿开则热随湿去,湿祛再议清热,非热重湿轻者莫用苦寒。
  (三)治疗湿热病常用方法
  1.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热之邪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症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运用于湿温初起阶段,宜芳香宣化方法。
  药用:鲜佩兰10g(后下),鲜藿香10g(后下),大豆卷10g,嫩前胡6g,川郁金6g,鲜菖蒲8g,白蒺藜10g,姜竹茹10g,制厚朴6g,川黄连3g,通草1g。
  2.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热外受,表气不畅,湿阻中焦。
  症见: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中脘满闷,恶心呕吐,腹中不舒,舌苔白腻,脉濡滑。
  芳香疏解,退热定恶。
  药用:佩兰叶12g(后下),广藿香10g(后下),陈香薷5g(后下),大豆卷10g,制厚朴6g,新会皮6g,制半夏10g,苦桔梗6g,枳壳6g,白蔻仁5g,煨鲜姜13g,杏仁10g。
  另:太乙玉枢丹1g,研细末先服。
  3.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浊,互阻中焦,气机不调。
  症见:身热泛恶,呕吐痰水,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胸腹中阵痛,大便欲解不得,舌白苔腻,脉濡滑而按之弦数。
  以芳香化浊方法,定呕降逆折热。
  药用:佩兰叶10g(后下),藿香6g(后下),厚朴6g,半夏曲12g,川连3g,佛手10g,大腹皮10g,煨姜3g,保和丸12g(布包),赤芍12g,焦麦芽10g。
  另:上落水沉香末1g、白蔻仁末1g,两味同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用沉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末以化开湿郁,治若不当,即可转痢。
  4.轻扬宣解法(上、中焦) 暑湿蕴热,互阻肺胃。
  症见:身热头晕,咳嗽痰多,胸脘痞满,舌红,苔白腻,脉弦滑略数。
  热在肺胃,法宜宣解;湿浊中阻,又当轻扬。
  药用:香豆豉12g,炒山栀6g,嫩前胡6g,象贝母12g,杏仁泥10g,枇杷叶12g(布包),保和丸15g(布包),鲜芦根30g。
  5.宣肃疏化法(上、中焦) 暑湿热郁,蕴阻肺胃。
  症见:咳嗽痰多,胸中满闷,大便不通,小溲赤黄,舌苔黄垢而厚,脉象濡滑,按之略数。
  宜宣肃上焦,疏化畅中。
  药用:前胡6g,象贝母12g,杏仁泥10g,香豆豉10g,山栀6g,炙枇杷叶12g(布包),黄芩10g,保和丸15g(布包),焦麦芽10g,枳壳6g。
阴虚湿热的病证特点
阴虚湿热证的形成广泛, 尤其地属湿温之乡, 人多感暑湿之邪, 湿与热交合,结而不解, 若治不得法, 冒然用大剂攻伐之剂, 湿热未解, 反入里殃及阴血。同时,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 经常身有奔波劳顿, 饮食肥甘厚腻, 或烟酒应酬, 或夜生活失节等等不良的生活习惯, 日久耗阴, 内虚更易致暑湿外袭。再则, 现代医学对湿热认识不足, 一些不合理的治疗用药也日益成为这一病证的常见诱因, 比如本已是体虚气机运化不及之证, 经大量的输液后, 致水湿内停, 郁而为热, 徒增湿热之邪; 或本是湿热内蕴之候, 又经放疗、化疗、手术等损伤性的治疗后, 内伤气血及脏腑真元, 补养不及, 反使阴分亏虚, 这些情况均可导致病症的漫延、病机的转变, 从而产生阴虚湿热病证。
辨证要点 
(1) 舌脉: 舌体多胖, 边有齿痕; 舌质鲜,色淡或鲜红; 苔较厚腻, 或上有灰黄晕色; 脉浮取濡, 按之则细或滑, 或迟缓, 或滑数。
(2) 二便: 大便结, 但便质多软而不实, 或大便溏软次频, 常粘于厕壁; 小便淋沥, 有灼热感。二便排解多不爽, 常有急胀感。(3) 燥湿之象同现:常有口渴而不思饮; 饥而不欲食, 或食后泛呕恶; 汗出而热不解; 干咳, 痰少色白、或微黄。
阴虚湿热证的病理
一是气阴均显不足, 阴虚湿热日久不得解, 湿热久羁, 耗伤气阴, 是其常情, 同时气属阳, 阳气舍于阴血中, 阴不足则气无以依附, 所谓“吐下之余, 定无完气”, 失津、脱液、亡血的同时多也耗气, 因而阴虚者常伴有气虚。
二是热象多不显著, 此类病证内有气阴不足, 正虚则无力与外邪抗争, 且热在湿中, 热象常彰显不盛。
治疗应在中焦脾胃。“湿土之气同类相召, 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 终归脾胃。”可知湿热之邪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 故治疗湿热的重点应在中焦脾胃, 土能胜湿, 脾胃健运, 则水湿之邪得以祛除, 湿去而热孤, 热邪也不能久留; 其次, 治疗气阴不足的关键也在中焦脾胃功能的恢复, 脾胃乃后天生化之源, 故益气健脾助运, 可保后天生化之源, 水谷得以化生为气血津微, 而脏腑之气阴不足方能得以恢复。
益气养阴药可除阴虚湿热 补气药大多入脾胃经, 益气健脾有利于湿热的清除; 养阴药有滋补与清补之分, 清补药大多性味甘凉, 既可补益阴气, 又能清泄余热。
因此,益气养阴能达到治疗阴虚湿热病理状态的目的,
对于阴虚不甚或湿热不盛者, 可用为主治方法。
方药的选用
基础方药:
人参(生晒)、生黄芪、灵芝、生白术、
云茯苓、薏苡仁
等。方中生晒人参、生黄芪、灵芝、白术健脾益气养阴, 生白术、云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 合用之, 通过扶助中焦脾胃, 一则促使水谷化生为气血津微, 补充脏腑之气阴, 二则水谷化生为气血津微, 可断水湿生成之源, 三则健脾之物多能功兼渗利水湿, 清补气阴之品又可功兼润燥清热。因此, 主以益气养阴, 既补其气阴耗伤之正虚, 又除湿热之邪实。
病在上焦:
补气阴选加麦冬、五味子、玄参、百合、金石斛、生黄精、北沙参、天冬、玉竹, 祛湿热可参用杏仁汤;
病在中焦脾胃: 补气阴可用西洋参易生晒参, 选加石斛、山药、麦冬、党参、太子参、扁豆、天花粉, 祛湿热可参用甘露饮。
病在下焦肝肾: 补气阴选加白芍、熟地、山萸肉、当归、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制首乌、阿胶、龟版、鳖甲, 祛湿热可参用猪苓汤或滋水清肝饮。
由于补气阴药多滋腻而碍脾助湿, 祛湿药常温燥而损耗阴血, 清热药又多苦寒而伐伤脾胃, 故选药需多斟酌。临床体会到治疗此类病证选药时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             益气养阴而不助湿热: 主要从脾胃经选药, 选用功能健脾益气之品或养阴清补而不滋腻之品, 如
(2)              
生黄芪、生晒参、生白术、莲子
扁豆、怀山药、黄精、金石斛
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白芍
等, 这类药性味多甘寒, 补气益阴而不滋腻助湿热。
(2) 清热利湿而不伤阴: 选用甘平淡渗之
云茯苓、生苡仁、薏苡仁、滑石
淡豆卷、泽泻、车前子、川通草
生甘草梢
等,渗湿而不伤气阴,有明显热象可加用
地骨皮、芦根、知母、白薇
清热而不燥阴。
高手帮忙分析下这个方子怎么样===遗精早泄?
陈皮10克芡实10克炒栀子10川牛膝10
段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丹参10茯苓10
金樱子10龙胆10佩兰30升麻10生
黄氏10生薏薏仁30砂仁10远志10
郁金10淫羊藿10炙甘草6红景天30
通过下面这个案例,可以了解五苓散与猪苓汤之功用区别:
郑重光医案:瓜镇候公遴,深秋患伤寒,始自以为疟,饮食如常,寒热渐甚,至七日方迎余至,则阳明证矣。服药五日,渐变神昏谵语,胸腹满痛,舌干不饮水,小便清长,转为蓄血证,遂用桃仁承气汤下黑血碗许,即热退神清。次日忽小便不通,犹有点滴可出,用五苓散不效,乃太阳药也。病者素清癯,年近六十,脉细而涩,此蓄血暴下,阴气必虚,经曰:“无阴则阳无以化”。原病阳明蓄血,仍用阳明之猪苓汤,汤中阿胶是滋阴血者也。猪苓汤加桂枝、芍药。甫一剂,小便如涌泉矣。
(《伤寒论六经病证治撮要》1985。102)
按语:阳明蓄血,治用下法,本为正治。然下之太过,蓄血陡跌,阴气必虚,阳无阴助,无力气化,而致小便癃闭,反用五苓散温而通之,则阳气欲鼓,而阴不和之,虽鼓而无力也,故小便不惟不得通,反碍阴津复原,续见脉细而涩,阴虚之象更明。惟宜猪苓汤滋而行之,待阴来复,则气白化,水自行也。难怪赵羽皇评述道:“仲景制猪苓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确为独到之论。
孤云独闲按:
本例记录虽短,却清楚地记载了两件事:1、阳明热实证与阳明蓄血证的辨证;2
2、五苓散与猪苓汤的功用区别。
候某深秋患伤寒,饮食如常,不以为意。后寒热渐甚,肠中食物受炽热薰蒸,燥结不出,形成阳明证。后又出现谵语,胸腹满痛,小便清长,这是典型的蓄血证。经治疗后,血出热退,但忽然小便不通,用五苓散不效。五苓散证,虽小便不通,但要么能饮而小腹满胀,要么饮后水即吐出,此水盛不化所致,但关键是体内“水盛”。后思脉细而涩,此蓄血暴下,阴气必虚,应该用滋阴通小便法,猪苓汤一服即效。
简单地说,1、阳明证大便燥结,小便不利或小便黄;蓄血证也不大便,但小便自利。2、五苓散是助阳化水通小便,治水饮盛;猪苓汤是滋阴化小便,治阴虚津液不足。
附:
五苓散: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每日三次。
猪苓汤: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一日三次。多饮暖水,汗出愈。
猪苓汤
处方猪苓、茯苓、阿胶、泽泻、滑石,各二钱半。
功能主治治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或下利,咳而呕,心烦不眠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伤寒论》:猪苓汤
药方名称猪苓汤
处方猪苓(去皮)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9克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利水。治水热互结,邪热伤阴所致的发热,渴欲引水,或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先煮四味,取400毫升,去津,入阿胶烊消,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以猪苓,茯苓渗湿利水为君;滑石,泽泻通利小便,泄热于下为臣,君臣相配,既能分捎水气,又可疏泄热邪,使水热不致互结;更以阿胶滋阴为佐,滋养内亏之阴液。诸药合用,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恋邪,使水气去,邪热清,阴液复而诸症自除。
摘录《伤寒论》
滋水清肝饮
滋水清肝饮 方剂来源 清。\u003C医宗己任编》。 组成与用法
熟地黄10克   山药10克  山茱萸10克  牡丹皮 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白芍药1O克  栀子10克
 酸枣仁 10克  当归10克   柴胡6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滋肾养阴,清肝泄热。
主治耳聋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头目眩晕,骨蒸盗汗,视物模糊,遗精梦泄,牙齿松动,失眠健忘,足跟疼痛,舌红苔少,脉弦细无力或弦细而数等。
现代临床 可用于治疗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神经衰弱,小儿发育不良,男子性功能失调。习惯性便秘等病症。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
肾阴亏虚,肝郁肝热之证。
方用三补三泻的六味地黄丸,合以白芍药、当归、酸枣仁、栀子、柴胡等,滋养阴血、清热疏肝,为其配伍特点。
临床应用以肾虚耳鸣、听力减退、腰膝酸软、咽痛口干、口苦胁痛、大便于结、舌红少苔、脉象细弦或细数等,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时,如见蛋白尿明显,可加玉米须、米仁根、芡实、鹿含草等;血尿明显,加仙鹤草、茜草、大蓟、小蓟等,高血压、头晕头痛明显.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等.
阴虚湿热的病证特点
阴虚湿热证的形成广泛, 尤其地属湿温之乡, 人多感暑湿之邪, 湿与热交合,结而不解, 若治不得法, 冒然用大剂攻伐之剂, 湿热未解, 反入里殃及阴血。同时,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 经常身有奔波劳顿, 饮食肥甘厚腻, 或烟酒应酬, 或夜生活失节等等不良的生活习惯, 日久耗阴, 内虚更易致暑湿外袭。再则, 现代医学对湿热认识不足, 一些不合理的治疗用药也日益成为这一病证的常见诱因, 比如本已是体虚气机运化不及之证, 经大量的输液后, 致水湿内停, 郁而为热, 徒增湿热之邪; 或本是湿热内蕴之候, 又经放疗、化疗、手术等损伤性的治疗后, 内伤气血及脏腑真元, 补养不及, 反使阴分亏虚, 这些情况均可导致病症的漫延、病机的转变, 从而产生阴虚湿热病证。
辨证要点 
(1) 舌脉: 舌体多胖, 边有齿痕; 舌质鲜,色淡或鲜红; 苔较厚腻, 或上有灰黄晕色; 脉浮取濡, 按之则细或滑, 或迟缓, 或滑数。
(2) 二便: 大便结, 但便质多软而不实, 或大便溏软次频, 常粘于厕壁; 小便淋沥, 有灼热感。二便排解多不爽, 常有急胀感。(3) 燥湿之象同现:常有口渴而不思饮; 饥而不欲食, 或食后泛呕恶; 汗出而热不解; 干咳, 痰少色白、或微黄。
方药的选用
基础方药:
人参(生晒)、生黄芪、灵芝、生白术、
云茯苓、薏苡仁
等。方中生晒人参、生黄芪、灵芝、白术健脾益气养阴, 生白术、云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 合用之, 通过扶助中焦脾胃, 一则促使水谷化生为气血津微, 补充脏腑之气阴, 二则水谷化生为气血津微, 可断水湿生成之源, 三则健脾之物多能功兼渗利水湿, 清补气阴之品又可功兼润燥清热。因此, 主以益气养阴, 既补其气阴耗伤之正虚, 又除湿热之邪实。
病在上焦:
补气阴选加麦冬、五味子、玄参、百合、金石斛、生黄精、北沙参、天冬、玉竹, 祛湿热可参用杏仁汤;
病在中焦脾胃: 补气阴可用西洋参易生晒参, 选加石斛、山药、麦冬、党参、太子参、扁豆、天花粉, 祛湿热可参用甘露饮。
病在下焦肝肾: 补气阴选加白芍、熟地、山萸肉、当归、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制首乌、阿胶、龟版、鳖甲, 祛湿热可参用猪苓汤或滋水清肝饮。
由于补气阴药多滋腻而碍脾助湿, 祛湿药常温燥而损耗阴血, 清热药又多苦寒而伐伤脾胃, 故选药需多斟酌。临床体会到治疗此类病证选药时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             益气养阴而不助湿热: 主要从脾胃经选药, 选用功能健脾益气之品或养阴清补而不滋腻之品, 如
(2)              
生黄芪、生晒参、生白术、莲子
扁豆、怀山药、黄精、金石斛
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白芍
等, 这类药性味多甘寒, 补气益阴而不滋腻助湿热。
(2) 清热利湿而不伤阴: 选用甘平淡渗之
云茯苓、生苡仁、薏苡仁、滑石
淡豆卷、泽泻、车前子、川通草
生甘草梢
等,渗湿而不伤气阴,有明显热象可加用
地骨皮、芦根、知母、白薇
清热而不燥阴。
多胞胎
 现代医学所说的内渗透效用错杂,不排卵,相当于故国医学中的月事病。
中药促排卵仍以临床症状辩证施治为主。临床上操纵中药促排卵的药剂有
促卵泡汤
促排卵汤
促黄体汤三个基础方,并随症加减,用于月事周期的分歧年光,有必定的效率。具体手段如下:
   ①促卵泡汤。本方重在促卵泡发育。
当归15克  熟地12克    白芍15克、女贞子10克
山药15克、田大云12克、旱莲草20克、菟丝子15克
何首乌12克。
   肾阳虚明明者加仙茅、仙灵脾、补骨脂;肾阴虚重者加山萸肉、金樱子、杞果。
  脾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血亏者加鸡血藤、黄精,重用当归、熟地。 腰痛者加续断、杜仲、桑寄生。
   胖人多痰湿者加陈皮、半夏、枳壳、苍术。
   肝气郁结者加香附、柴胡、郁金、全瓜萎。
  从月事周期第5天发轫服用  逐日一剂,毗连6天。
   ②促排卵汤。本方要紧督促发育成熟的卵泡排卵。
当归12克、赤芍10克、丹参15克    泽兰10克、
杞果15克、熟地12克、金樱子15克、王不留行15克、
香附9克、红花15克、茺蔚子12克   仙灵脾15克(加减见促卵泡汤)。
从月事周期第11天发轫,逐日一剂    连服6天。
   ③促黄体汤。本方要紧督促黄体天生并能使其渗透足量的黄体酮。
龟板12克、丹参15克、旱莲草20克、川断12克、
大云15克、杞果2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0克、
巴戟天12克 仙灵脾15克 制附子6克、肉桂3克(另包冲服)。
痛经者重用肉桂,并加乌药、元胡;
  血瘀者加泽兰、桃仁;寒甚者重用附子、巴戟天,并加炮姜、山萸肉。
  其余加减见促卵泡汤。从月事第17天发轫服,隔日1剂,共5剂。 
阳虚湿热案
焦某,男,46岁,1997年3月10日初诊。
患者于2月初从乐山开车回蓉,回家即感舌耳麻木,听视不清楚。次日清晨出现心悸,眩晕,口干,鼻干,心烦,小腹胀痛,舌质略红而胖,苔白厚干,脉浮细。处方:
青蒿30g  黄芩15g   法半夏20g  陈皮10g     
茯苓20g  甘草5g    枳实10g    竹茹10g      
青黛10g  滑石20g   蝉蜕10g    远志10g     
石菖蒲10g 麻黄5g   生石膏15g  杏仁10g      
木通10g(三剂)
97年3月13日二诊:进前药,小腹胀痛减轻,又出现盗汗,午后发热(体温正常),阴囊潮湿,尿道分泌物增多,舌淡红而胖,苔白,脉沉。处方:
制附片30g  白术20g   白芍20g  茯苓20g      
生姜15g    萆薢30g   黄柏5g(三剂)
97年3月17日三诊:症状同前,苔白厚腻。处方:
草果10g  槟榔15g   厚朴20g  知母10g     
黄芩10g  白芍10g   甘草5g    柴胡15g       
桔梗15g  枳壳10g(三剂)
97年3月20日四诊:痛减,感疲倦,舌脉同前。处方:
制附片30g  白术20g   白芍20g   茯苓20g      
生姜10g    萆薢30g   黄柏5g   黄芪30g(三剂)
97年3月24日五诊:症状改善不明显,舌暗苔白满布,脉沉无力。处方:
   制附片20g  麻黄10g    细辛5g   桂枝20g       
   白术15g    泽泻20g    猪苓20g  茯苓20g    
   柴胡15g    白芍15g    白参须10 川芎15g      
   生姜10g (三剂)。
97年3月27日六诊:诸症明显减轻,阴囊潮湿、午后发热亦改善,舌淡苔白,脉沉无力。处方:
制附片30g  白术20g   白芍20g   茯苓20g      
生姜10g    麻黄10g   细辛6g (三剂)
97年3月30日再诊:诸症悉除。平素时嗳气、口淡无味、纳食不香,病人提出服药调理,舌、脉同上。处方:
制附片20g 白术15g   白芍20g    茯苓20g      
干姜10g   桂枝20g    泽泻20g   猪苓20g      
紫苏15g   藿香15g    白参须10g  砂仁10g      
法半夏15g(三剂)
按语: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脾胃如常,清浊气判,则阳气通过在上的眼、耳、鼻、舌、口出气,阴气通过前后二阴排浊。反之则水谷不别,清浊不分,三焦相溷,变证蜂起。此案患者平素即有嗳气、口淡无味、纳食不香等中阳不运、清浊不判的病理改变。初诊出现舌耳麻木、听视不清楚、心悸、眩晕等症当是浊气在上,浊阴上干的表现;次日出现口干,鼻干,心烦当是阴据阳位,郁而化热所致;小腹胀痛,及二诊出现的阴囊潮湿,尿道分泌物增多,当是清气不升下行,即仲景所说的“阳气前通”。
一诊使用蒿芩清胆汤通利三焦、分清泌浊后出现盗汗、午后发热等症乃是热越,正气抗邪,湿热外达之象,但正气不支,舌脉转入阴证,故用真武汤助阳托邪外出。三诊,症虽变化不大,但苔见白腻,邪气外达,故用达原饮,继续温化三焦湿浊。四诊,患者又感疲惫,仍是正气不支,故又用真武汤并加入黄芪。五诊,症变化亦不大,但苔上有见邪气外出之象,且舌见暗,故守方加入五苓散,并合上行气活血补气之品。六诊,诸症明显减轻,阴囊潮湿、午后发热亦改善,但脉仍沉无力,故继续助阳透邪,方选宣上温下汤(编者注:请参《中医治法与方剂》)。七诊,诸症悉平,虑其平素中阳不足、清浊不分,以真武五苓加味善后。
陈老此案有两点值得我们深入学习:1、脉证并治:二诊时证虽是阳,但舌脉已转入阴,即仲景所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此时万不可大意,稍有不慎即会引邪深入,邪气内陷。2、助阳透邪:此案虽然几诊症状皆无缓解,但陈老始终以真武汤为基本,灵活权变,乃是深刻了解患者体质,洞察病机后成竹在胸也!这也提示后学,阳虚之人,透邪务必助阳,助阳务贵守方。

太阴十三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1 伤寒表闭,瘀热在里,湿热外蒸,不能外越,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重点在皮毛窍闭,麻黄发皮毛之寒,汗出热越,则湿泻黄退。
2 上条茵陈汤,腹微满者,荡泻胃腑之湿热,以退身黄。本条麻豆汤,发汗解表,瘀热外泄,以退身黄。汗尿不利而身黄,则表里之法而兼备。麻豆汤,发皮毛以泻湿热,此善治者治其皮毛也。
太阴十四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瘀热在里,则身热而腹满,瘀热在表,则身黄而发热。栀子柏皮汤,甘草培土而补中气,栀子、柏皮,泻湿而清表热。
1 表闭里湿,湿热外蒸,则身黄发热,身黄者里湿,发热者外闭表郁,黄从湿得,利尿泻湿,湿泻则表解黄退。黄从湿得,此为一定之理。土湿木陷,则湿热下传,膀胱湿热而闭癃,故小便不利,水无泄路也。栀子柏皮汤,清泻膀胱之湿热,通达水道,湿泻则黄退。太阴十一,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本条栀子柏皮汤者,通利小便以泻湿也。
2 本条栀子柏皮汤,以利小便泄湿,通调水道也。(小便不利,则利尿治黄)
上条麻豆汤,开皮毛以泄湿热,从表论治也。(汗不利,则发汗治黄)
  茵陈汤,泻胃腑湿热之实,从大便泻之也。皆是治黄,法却不同。(不自下利,则泻下治黄)

  此以上三条提纲之总结也。

湿热,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亦为中医证候名,如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热,也是一种邪气,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称为火热之邪。热也可以因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称内热。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或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时可导致热证,热证是感受外邪,或人体机能活动亢进,阳盛阴衰的证候。热证的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干,脉数。
湿热,是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或同时存在体内的病理变化,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可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湿热证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湿热流注关节则谓湿热痹证,侵犯脏腑时,可出现脾胃湿热(湿热蕴脾)、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肠道湿热等证。
湿热证的形成有四个方面原因:
1.感受外邪
主要是感受湿热之邪。我国地处北半球,夏秋之交,暑热未尽,水湿泛滥,湿热最盛,侵犯人体,蕴结为病。而东南沿海地区,四季湿气均较重,尤其是每年的3到5月,俗称“梅雨天”,天气渐热,暑热渐盛,与湿气胶结,更易致湿热为患。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2.饮食不节
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湿热蕴结的病因。
3.脾胃失健
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脾主运化,为水湿运转之枢纽,由于各种原因伤及脾胃,均可导致其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湿阻日久化热,而成湿热之证。
4.情志因素
“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引起肝胆湿热或脾胃湿热。

上述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湿热证,如感受外来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或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导致湿热郁阻肝胆,形成肝胆湿热证;如湿热外邪侵犯人体,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湿热内蕴中焦,形成脾胃湿热证;若湿热侵袭大肠,胶结不解,壅阻气机,则成大肠证;若感受外来湿热之邪,侵袭膀胱,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小便异常,则成膀胱湿热证。若湿热流注关节,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则形成湿热痹证。

临床表现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头身困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且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
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疮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

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

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

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鉴别诊断

1.湿热证
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口黏,烦渴、渴不欲饮,面赤唇红、口舌生疮,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头痛身重,厌油、不思饮食,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濡数。
2.寒湿证
主要表现为脘闷纳呆、恶心呕吐,腹痛喜温喜按,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腰腹肢体冷痛、少腹凉感,疼痛受凉后或天气潮湿加剧、持续性钝痛、发作性加剧、夜间剧痛,舌苔白、脉沉紧或弦紧、濡缓。

辨证施治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治疗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则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疮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1.脾胃湿热证
证候:脘闷腹满,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治则:清热化湿。主方:藿朴夏苓汤。方药:藿香、厚朴、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白蔻仁、猪苓、泽泻、淡豆豉,或用王氏连朴饮。方药:厚朴、姜汁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
2.肝胆湿热证
证候: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治则:清热利湿。主方:龙胆泻肝汤。方药:龙胆草、柴胡、栀子、大黄、黄芩等。
3.大肠湿热证
证候: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治则:清热利湿、行气导滞。主方:白头翁汤。方药: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藿香等。
4.膀胱湿热证
证候: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赤短少,小腹胀闷,或伴有发热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数。治则:清热利湿。主方:八正散。方药:金钱草、车前子、木通、淡竹叶、大黄、益母草、泽泻、茯苓、扁蓄、石苇等。
5.湿热痹证
证候:骨节及肢体烦疼、或关节红肿疼痛,或寒战身热、面目萎黄、口干不欲饮、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或滑数。治则:清热宣痹。主方:白虎加术汤。方药:苍术、石膏、知母、粳米等。

藿香正气水内服可以清除内湿,外用还可以去外湿。比如夏天的湿疹、痱子,或者夏季皮疹,一到夏天就开始起,秋风一起就下去了,究其原因全是湿邪导致的。如果是成年人,可以在服用二陈丸加二妙丸的同时,把藿香正气水倒入洗澡水里,或者洗完澡之后用它擦在有皮疹的地方,等其自然吸收。

过去有说法叫“外科不治癣”,是说皮肤病很难治,其中原因就和湿邪的纠缠有关,湿除了重着(性质里带湿的病症会使人感到身体沉重)之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黏腻,就是缠着你很难迅速痊愈,皮肤的湿性疾病尤其如此。而藿香正气水的清利湿热的本事,远比其它专门的皮肤科用药要有效。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蒿芩清胆汤由青蒿脑钱半至三钱,淡竹茹三钱,仙半夏钱半,赤茯苓三钱,青子芩钱半至三钱,生枳壳钱半,陈广皮钱半,碧玉散三钱组成。主治:少阳三焦湿热,寒热如疟,热重寒轻,胸胁胀痛,口苦吐酸苦水,或吐黄涎而粘,或干呕、呃逆,舌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数者。其机理是胆经湿热,体现治法是和解胆经。

已故国家级名老中医陈潮祖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将蒿芩清胆汤小加变通,将其改为青蒿15~30g,黄芩10~15g,青黛10g,竹茹10g,枳实10g,半夏15g,陈皮10g,茯苓15g,滑石20g,甘草5g。命名为“变通蒿芩清胆汤”。其中,黄芩、青黛、竹茹清泄肝胆之热,青蒿清透少阳之邪,使热有外出去路,四药功在清热透邪,此上清之法也。陈皮芳化湿浊,半夏燥湿祛痰,二药在于恢复脾运,此调中之法也。茯苓、滑石淡渗利湿,二药引导湿热下行,此下夺之法也。枳实降泄胆胃,陈皮醒脾利气,又在展其气机,令其流畅,此津气并调之法也。综观全方,既有消除病因,解其郁热的清热药,又有恢复少阳三焦津气流通的行气除湿祛痰药,虽侧重于清泄胆热,仍不失为上下分消之法。因此,该方在俞氏主治之外,亦治眩晕、湿热盗汗、神志不清、心悸、失眠、咳嗽、咳血、热淋、痔疮下血等症。其病机为三焦湿热;治法为清热除湿,上下分消。

变通蒿芩清胆汤,是将俞根初的蒿芩清胆汤中碧玉散(三钱,合为今制,仅重9g)加重到35g,较原方多出25g,尤其是青黛由原来的1-2g,改成了10g,剂量超过原方数倍——原方青黛用量太轻,若遇病毒感染或气血同病证候,就有病重药轻,鞭长莫及之失;现加重凉血解毒的青黛,不仅对于病毒感染有其满意疗效,对气病及血的失血等证也可兼顾。因此,仅将古方的剂量一变,遂由专治气分湿热之方变为气血兼顾之剂,由治细菌感染之方,变为兼治病毒感染之剂,由专治胆胃之方变为泛治五脏之剂。并提示学者,一方的变化,亦包含了药物剂量的变化,继承了仲景医圣一方药物剂量不同,方名也就随之改变这一传统,故命名为“变通蒿芩清胆汤”。

病理方理

  “变通蒿芩清胆汤”属少阳三焦湿热或痰热机理。形成此机理的原因不一,或因邪犯皮毛,由表入里;或因邪从口入,肠胃受病,由里达外;或因邪从上受,由上而下;或因邪从尿路浸入,由下而上,影响三焦水道失调,阳气为湿浊所遏,气郁化热,遂呈少阳三焦湿热或痰热为患。湿热阻于少阳三焦,则寒热如疟;热邪偏盛,故热重寒轻。肝胆经脉循胸胁,湿碍气阻,壅滞经隧,故胸胁胀痛。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胆热乘胃,胃浊上逆,则呕吐酸苦水,甚至胆汁随胃液上逆而呈呕吐黄涎。肝与胆为表里,胆热及肝,气病及血,故舌质红;湿热熏蒸则苔黄而腻;肝脉自弦,则脉象弦数,是肝胆湿热象征。至于眩晕、黄疸、湿热盗汗病在肝系;神志不清、心悸、失眠病在心系;咳嗽、咳血病在肺系;热淋、血淋病在肾系;痔血病在肠道肛门。证象与病位虽异,因其都是湿热为患,所以致病的机理相同,均为三焦湿热为患。

  上述证象,有气郁化热,津凝为湿(痰),胆汁壅阻,血热外溢等基础物质的病理改变,也有组织结构刺激或血络破损的病理改变,但以少阳三焦湿热为其主要矛盾,治宜清热除湿。上下分消,才与病理相符。

临床应用

  “变通蒿芩清胆汤”是治少阳三焦湿热或痰热的有效方。由于少阳三焦联系最广,外通皮毛,内连肝胆,上系心肺,中近胃肠,下出肾系,表里上下,无所不包,湿热或痰热每随气之升降出入而无所不达,无处不有,所以,此方在临床上可泛用于五脏的湿热或痰热为患。

(1)湿热留恋三焦。每以寒热如疟,胸胁胀痛为主证。多由邪在少阳,影响气与津液的流通使然。

(2)呕吐。湿热或痰热所致的胆胃不和,常兼见口苦胁痛,呕吐黄涎而粘,苔黄而腻,热象明显者。若吐苦水,食道为灼热感,此为胆汁反流,应加重枳实剂量,以加强理气,且重用枳实可使贲门收缩,阻止胆汁反流。

(3)眩晕。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尤与津液的盈虚关系密切,或阴虚火旺而眩,或痰浊壅阻而眩。此方为治疗少阳痰热之方,恰合眩晕实证机理。

(4)急性黄疸。若中焦湿浊阻滞证象明显者,可用本方加茵陈、栀子、大黄,共呈利胆退黄之效。

(5)湿热盗汗。盗汗一证,古人多从阴虚论治,在临床上因三焦湿热而致的亦屡见不鲜。湿阻少阳半表半里,当夜卧阳气内归阴分之际,不仅表卫因阳气内归而失去固护,阳气入内则反助桀为虐而与里热相合,遂致里热蒸腾,湿从外泄呈盗汗矣! 可用本方加丹皮凉血、牡蛎敛汗共收清热利湿,敛汗潜阳之效。

(6)神志不清。以本方为基础,加菖蒲、连翘。治暑温,高热已退,湿热蔽阻清窍而神志不清者,有清热除湿,涤痰开窍之功。

(7)心悸、失眠。属于痰热为患者,可加琥珀、瓜壳、黄连之类以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8)咳嗽、气喘。痰热壅肺咳嗽胸痛者,加鱼腥草、芦根、冬瓜仁等清热化痰之品;气粗喘促者,加麻黄、杏仁宣肺降逆;吐泡沫清痰者投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化痰涎。

(9) 咳血。肝经火旺、木火刑金,迫血妄行的咳血,有阴虚、血热、痰火之别,审属痰火为患者,本方加栀子、瓜壳,有清肝宁肺之功。

(10)热淋、血淋。少阳三焦湿热,下注成淋而腰痛、尿急、尿痛、尿血兼见胸闷呕恶者, 可以本方加木通,栀子、柴胡、小蓟、白茅根清胆和胃、泻火通淋止血。

(11)痔疮下血。肝经血热,随少阳三焦下注而成痔疮下血,此方正有清热除湿,凉血止血之功。肝藏血,血热妄行,无论见于何部,皆当责之于肝。投以此方可清肝宁血,化湿泄浊,可收血止之效。此外对急性胆囊炎、急性肝炎、耳源性眩晕、急性胃炎、肺炎、支气管扩张咯血、肺结核咯血、高血压、冠心病、肾盂肾炎等,凡属湿热或痰热为患,均可用本方加减。

医案助读

  例案1:陈某,男,40岁,2006年4月8日。初诊,自述咳血10余日,医院确诊为空洞性肺结核。观其形体消瘦,面色蜡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弱。此乃肺结核出血,治宜清热解毒、消除病因,收敛止血;同时通调津气,调理肺脏功能。处方:青蒿30g,黄芩10g,青黛10g,竹茹10g,枳壳10g,陈皮10g,半夏15g,茯苓20g,甘草10g,滑石15g,龙骨20g,牡蛎20g,白及15g,三七粉10g(冲服)。6 剂,1日1剂。抗结核的化学药物继续服用,但与中药须相隔一小时。二诊(4月15日):自述此方服5剂后,咳嗽时痰中已无血迹,证明血已止。西药不停,中药在上方基础之上加入补气、生肌之品使空洞愈合,即加入生晒参15g,黄芪30g,麦冬10g,五味子10g,阿胶10g(烊化兑服),1日1剂,30剂为1疗程,连服3疗程。3月后,再查、空洞愈合,3年后随访未复发。

  例案2:姜某,男,教师,54 岁,2007年3月7日,自述心慌,胸口微痛,咳嗽,失眠2周,经西医治疗无效,要求用中医药治疗。察其舌质老敛,舌苔薄黄,脉110次/分钟左右。分析其病因,属痰热夹杂,凌心而致。遂以此方加味投之,即:青蒿15g,黄芩12g,青黛10g,竹茹20g,枳实10g,陈皮10g,半夏12g,茯苓15g,滑石20g,甘草5g,琥珀6g(冲服),瓜壳15g,黄连6g,麦芽20g。嘱1日1剂,先服3剂,如有效则不改方,连服15剂,果,月余而瘳。

  例案3:吕某,女,40 岁,公务员,2009 年11 月6 日就诊,自述: 2周前其上小学的儿子感冒发热住院,她陪同、守候,儿子病愈。后来她高热、咳嗽,经西医用头孢,帕珠沙星等6日输液治疗,现高热已去,但,时有低热且咳嗽不止。现转为中医治疗。观其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微热,体温37.8℃,咳嗽,微喘,二便尚可。处方:青蒿30g,黄芩15g,青黛10g,竹茹15g,枳实10g,陈皮10g,半夏12g,茯苓15g,滑石20g,甘草6g,银花20g,藿香15g,芦根20g,鱼腥草20g, 桑白皮20g。1日1 剂,服4 剂。11 月10 日复诊:热已全去,偶有咳嗽,纳差。上方减青蒿为15g,去滑石、银花、芦根,加厚朴15g,苍术15g,焦楂15g,再服3剂。后电话随访,诸症皆去,已正常上班。后来又用此方加减治疗了6例类似病例,无一不效。时下流感患者剧增,本方中青蒿、青黛有较强抗菌抗病毒作用,稍作加减凡属湿热为患均可投以此方。

温馨提示:

书茶医舍是慎徽国医国学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在重庆打造的全国首家集图书、茶饮、医疗三类服务为一体的健康旗舰店。

点击关注“效验方”和“慎徽国医国学院”两个公众号,即可成为永久会员。书茶医舍中医诊所向会员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检测、健康评估、健康调理等医疗服务,各种中药饮品及丸散膏汤,按方取配,全国均满百包邮。

.

白虎汤是否可治疗湿热?

原创 孙鹏飞 中医孙鹏飞 1周前

先引用四条相关原文:

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其外欲解,可攻里也。

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郁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有明确说明的是219条,病家是明确的阳性疾病,并且影响了太阳、少阳、阳明,也就是表、半表半里、里都有阳性情况,所以才称为“三阳合病”,具体的症状有:

身重,难以转侧——这是在表,并且是水湿,只有湿邪才令人身体沉重,沉重的厉害了,所以转身都困难,甚至不能依靠自身力量来转动,因此就“难以转侧”。

口不仁——这是半表半里问题,类似于“口苦、咽干”。

腹满、谵语、遗尿——这是里的问题,大多是阳明腑证,也就是大承气汤问题,但是阳明腑证的话,体表不会有湿,并且攻下的话疾病应该好转,不会“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使用下法以后,反倒出现了太阴的重病,只能说明原来在里的不是腑实证,那么只能是热证。

病家出现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腹满、谵语、遗尿的时候,如果有自汗出了,就一定是白虎汤证了,所以原文说“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只有确定无疑是某方证时,仲师才会使用“主之”。
由此而推断前面的两个症状:
口不仁——里热外熏,热影响了半表半里而导致的。
身重,难以转侧——里热外蒸,津液到达体表,但是还没有到“濈然汗出”的程度,所以津液停滞在体表,从而导致身体沉重。
这两个症状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有其象而非其证,也就是有在表、半表半里的病象,但不是表证,也不是半表半里证,而是里证干扰而表现出来的。
此处的重点就是阳明之热逼迫体内津液到达体表,但是没有濈然汗出,所以才停聚为湿,治疗上把内热去除了,湿自然就没有了,因此选用白虎汤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208条、221条的身重、短气可作为佐证。
221条的“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有可能误认为是麻杏甘石汤证,但麻杏甘石汤证的喘在于“胸满”,并且是以咳喘为主证,不会以热为主,所以可排除。虽然脉浮紧像是麻黄汤证或者大青龙汤证,但是有明确的“不恶寒”,所以排除表证,此处也是“有其象而非其证”,还是里证导致的表气郁闭。
所以,白虎汤是可以治疗现在所谓的湿热证的,但此处的湿一定在表,并且是内热蒸腾,虽然身上有汗出,但是没有到濈然汗出或蒸蒸汗出的程度而导致的。
最后与236条做个对照。
236条也是内热,也是热逼迫津液外泄,但是汗出的更少了,只有头部出汗,并且热更强烈了,所以才表现出发黄,因此就得用茵陈蒿、栀子、大黄了。
(0)

相关推荐

  • 上中下三焦湿热缠身,切记开上、畅中、渗下,让湿气去无踪!

    湿气是万恶之邪,想有效祛湿,核心在于三焦,我们要结合上中下三焦的情况,从湿气不同发展的阶段,有针对性遵循开上.畅中.渗下的原则来调理. 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易伤阳气,尤其是这会即将入夏的季节,湿与热结 ...

  • 讲讲湿热

    一:湿热多少? 湿热一般认为夏天多见,冬天少,北方少见南方多见,其实这个地域说法和时令说法严重错误. 我有几个朋友,东北的,他的病号当中湿热并不鲜见,反而多得是.我也同时指导东北两个同学医术,因此他们 ...

  • 基于“脑-脾胃-肠”轴理论的中风湿热证证治研究

    编辑推荐语 目前临床对中风湿热证相关研究不足,本文着眼于中风湿热证"脑-脾胃-肠"轴的病变核心,提出"湿热致中"具有"蒙上.阻中.流下"的特 ...

  • 汪受传教授谈手足口病从湿热疫毒论治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我国各省份已经陆续进入手足口病高发期(每年4-7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测2018年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可能高于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的2018年4月全国法定传 ...

  • 慢性重型肝炎(湿热疫毒,搏结营血型黄疸 )

    中医起源于急救医学,自古因虫兽咬伤.跌仆损伤.金刃刀伤.食物中毒.难产婴夭等,渐而产生急救医学.中医急诊急救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中医生存的底线.数千年来拯救民众于危急病之中,确保中华 ...

  • 湿热体质常见的10种疾病,对应的用药大全...

    湿热体质常见的10种疾病,对应的用药大全,建议收藏备用   1,胆结石➟➟利胆排石片 成分:金钱草.茵陈.黄芩.木香.郁金.大黄.槟榔.枳实(麸炒).芒硝.厚朴(姜炙).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排石. ...

  • 【时振声:张仲景的治“湿热”六法】精

    <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证治的专书,但这不代表张仲景的方剂只能治疗外感热病.其实,<伤寒论>里蕴含着许多所谓的"温病方".在本文中,时振声教授为我们总结 ...

  • 慢性前列腺炎常分为湿热、瘀血、中虚、肾虚...

    慢性前列腺炎常分为湿热.瘀血.中虚.肾虚.混合五个证型,单独证型出现得较少,以混合型最多. 慢性前列腺炎之瘀血型见: 1.小便滴沥涩痛,或见肉眼血精 2.hui 阴部刺痛,痛连gao wan.阴jin ...

  • 湿热质

    湿热质 湿热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湿热质人面对的可是两个麻烦,首先是体 ...

  • 经常便秘老不好?可能脾胃有湿热,1个中医方,祛湿热,润肠通便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便秘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普通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为3.6%-12.9%,6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为11.5%,85岁以上老年人则 ...

  • 湿热重的人可以试试这个方子,很威猛,一天就灵

    大理本地白族居民有一个习俗,就是一个月有四个街子日,就是赶集的日子,老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在三月街交易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街子日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云南盛产药材,所以买卖药材的很多. 一个街子日,文小叔 ...

  • 三味中药,除湿热,消瘀血,治病有神效

    筋脉弛缓,表现为肢体肌肉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且行动迟缓. 病因有外因与内伤两类.外因多因温热毒邪侵犯,耗伤肺胃津液而成.内伤多为饮食或久病劳倦等因素,损及脏腑,导致肺脾虚弱.肝肾亏损,瘀阻络脉而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