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贸易货币斗锡
福建泉州渔民在出海打渔时,无意间从拖网中捡回了许多正方形的锭子。渔民回到港口后,也没多想,就将这些锭子以两元一斤的价格全部卖给了当地一家废品收购站。
恰好,这家收购站的老板曾是一位二本毕业的大学生,他看到这些锈迹斑斑的锭子觉得非比寻常。又旁击侧敲的打听到了打捞位置后,顿时勾起了他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他甚至觉得这些锭子可能是古代沉船中非常有历史价值的物品。于是,他在闲暇时上网查找相关文章,又跑去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
从元朝人汪大渊写的《夷岛志略》一直到明朝人马欢的《瀛涯胜览》和费信《星槎胜览》,他都逐句逐字看了一个遍,终从书籍中发现了这些锭子的蛛丝马迹。原来,这些方型的锭子为铅锡材质,是古时东南亚国家的一种流通货币,常用来跟中国进行贸易时使用,被称为斗锡。
据明朝人费信《星槎胜览》中记载,在古麻剌加国(今马六甲附近)盛产锡矿石。文章还描述了斗锡的冶炼过程:该地老百姓从溪流里淘出锡矿石,将其融化后,按照1斤含锡4两的标准,做成斗状锡锭,定为本国贷币使用的。
而在元朝人汪大渊《夷岛志略》书中,也记录了东南亚许多国家都用斗锡来中国交易货物。全书中提及斗锡交易的地方不下七处。由此可见,当时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沿途各国,把斗锡做为货币,是普遍得到认可的。
这些被称做斗锡的货币,形状各异有圆形也有方形,而废品站老板则认为自己手中的就是方形斗锡锭。当他自信满满将铅锡锭拿到泉州博物馆,找到有关专家鉴定时,一盆冷水从头而降。专家并不认同他的看法,只是将这些铅锡锭定性为近现代工业用品。
后来,南海(海南)博物馆向社会有偿征集南海沉船文物,泉州废品收购站老板托人送了几块铅锡锭过去。博物馆收购了这些铅锡锭,并将其放在馆内公开展出,但在简介中并没有将它称为古代斗锡钱币。#我要上微头条# #我要上头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