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村坐唱班
余村坐唱班
兰溪乡俗中的“打锣鼓”,并不是平常口语中所说的“敲锣打鼓”,而是一种一般由6~12人组成的“锣鼓班”。在兰溪,坐唱班又称十响班、锣鼓班。始于名模清初,盛行于清代、民国。是民众自发组合的业余文娱团体。唱班人员少者八九人,多者十二人。配有先锋、笛子、梨花、吉子、科胡、月琴、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十件乐器,故又称“十响班”。班中成员按各人爱好及技能分工,能奏则奏,能唱则唱,奏唱可兼。若演唱徽戏仍按徽戏后场名分自左到右排列,即副吹、正吹、鼓板、三件、小锣。一般“三件”指月琴、大锣、大钹。由三人演奏,加入二胡、小钹、撞铃之类。除正吹不唱外。其余按行当角色分工边奏边唱。
只要办喜事,搞庆典,主人都会请坐唱班来助兴。夸张点说,只要在兰溪待过一段时间的人,就见过坐唱班的表演,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它还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坐唱班的起源
作为一种民间业余说唱器乐组织,坐唱班的起源在明末清初时期,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一副箩担装十响,吹拉弹唱喜洋洋”,就是坐唱班的前身和写照。所谓十响,是指锣鼓班一般拥有10件响器(乐器),因此,锣鼓班又称十响班,也有称什锦班或坐唱班。坐唱班由当地农民自发组成,是古时农民为迎神赛会,庆贺丰年,操办红、白喜事,自我娱乐而创办的,一般有6~12名成员,多的可以达到20人。
余村坐唱班民国初期开始活动,延续三代,唱徽戏,最后一批演员是:余三钱(正吹)、余银银(副吹)、余水喜(鼓板)等,当时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打金枝》、《龙虎斗》、《三打王英》、《小进宫》、《马成救主》、《碧桃花》、《徐策跑城》。
上包坐唱班由童家源村童家乾先生传授。社溪坐唱班也由童家源村童家乾先生传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