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村坐唱班

余村坐唱

兰溪乡俗中的“打锣鼓”,并不是平常口语中所说的“敲锣打鼓”,而是一种一般由6~12人组成的“锣鼓班”。在兰溪,坐唱班又称十响班、锣鼓班。始于名模清初,盛行于清代、民国。是民众自发组合的业余文娱团体。唱班人员少者八九人,多者十二人。配有先锋、笛子、梨花、吉子、科胡、月琴、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十件乐器,故又称“十响班”。班中成员按各人爱好及技能分工,能奏则奏,能唱则唱,奏唱可兼。若演唱徽戏仍按徽戏后场名分自左到右排列,即副吹、正吹、鼓板、三件、小锣。一般“三件”指月琴、大锣、大钹。由三人演奏,加入二胡、小钹、撞铃之类。除正吹不唱外。其余按行当角色分工边奏边唱。

只要办喜事,搞庆典,主人都会请坐唱班来助兴。夸张点说,只要在兰溪待过一段时间的人,就见过坐唱班的表演,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它还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坐唱班的起源 
      作为一种民间业余说唱器乐组织,坐唱班的起源在明末清初时期,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一副箩担装十响,吹拉弹唱喜洋洋”,就是坐唱班的前身和写照。所谓十响,是指锣鼓班一般拥有10件响器(乐器),因此,锣鼓班又称十响班,也有称什锦班或坐唱班。坐唱班由当地农民自发组成,是古时农民为迎神赛会,庆贺丰年,操办红、白喜事,自我娱乐而创办的,一般有6~12名成员,多的可以达到20人。

余村坐唱班民国初期开始活动,延续三代,唱徽戏,最后一批演员是:余三钱(正吹)、余银银(副吹)、余水喜(鼓板)等,当时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打金枝》、《龙虎斗》、《三打王英》、《小进宫》、《马成救主》、《碧桃花》、《徐策跑城》。

上包坐唱班由童家源村童家乾先生传授。社溪坐唱班也由童家源村童家乾先生传授。

(0)

相关推荐

  • 【乡土兰溪】万松源里上唐村 医药传家留美名

    万松源里上唐村 医药传家留美名 兰溪市黄店镇上唐村位于黄店镇驻地以西7公里处,属山区.村民姓唐,因居住芝溪之上游,故称上唐.南宋时由篁屿迁三泉而后迁居上唐,始迁祖为宋婺州教授伯七公.全村有1400多人 ...

  • 唐诗宋词与华州的锣鼓家伙

    唐诗宋词与华州的锣鼓家伙 作者丨刘文涛 一说到唐诗宋词,大家总认为是高雅之人玩的游戏,和农人八杆子打不着.其实三秦大地各个村庒,逢喜庆节日之时,莽夫鲁汉也在击打着唐诗宋词.比那些文人吟得更有风采. 诗 ...

  • [人文关注]龙游婺剧徽戏的传承发展之路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2017-01-03 10:51 记者 徐聪琳 报道组 欧阳锡龙 2016年12月中旬,第三批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评审结果揭晓,龙游县被评为"传统戏剧特色县&quo ...

  • 胥河两岸的大小锣鼓(一)

    244 民 俗 胥河两岸的大小锣鼓 茆耕茹 大小锣鼓在今日的江苏南部及皖东南的郎溪县,仍然十分流行,且凸显出勃勃生机. 大小锣鼓源于以上地域的民间香火礼祀及岁时节序,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各地的演出,也 ...

  • 关于锣鼓的笔战:梅兰芳答萧伯纳所说“昆曲中亦有不用锣鼓者”到底对不对?

    <旧戏锣鼓论> 何如 萧伯纳问梅兰芳博士曰:"中国戏何以须用锣鼓?"博士曰:"昆曲中亦有不用锣鼓者."此虽捷对,犹嫌饰辞也.叶恭绰先生问萧翁曰:&q ...

  • 神戏(六)

    神戏(六) "接下来说,那就得比做戏的功夫了了.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何喜两家的老先人都不是凡人.最多的时候,都能在两只手里同时捉七八个影人儿.这能跟手里拿七八串糖葫芦一样么?这七八个影人儿得 ...

  • 鼓乐喧天

    鼓乐喧天---记新桥头婺剧坐唱班 来源:今日龙游 2017-06-20 09:50 王满贵 在过往阳光小区的路上,常有人驻足聆听,或索性循声,探个究竟.避过飞驰的轿车,穿过马路,绕过党务公开栏,来到公 ...

  • 【永昌非遗】永昌赵坐唱班

    永昌赵坐唱班  先唱昆曲,后改滩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请师学昆曲,分新旧两班,每班20人.辛亥革命后散班.民国13年(1924年)重新组织,改唱滩簧,请兰溪城区徐玉书为老师,能 ...

  • 【乡土兰溪】 翠竹青青张坞村

    翠竹青青张坞村 黄店镇张坞村又名樟坞,上斯,位于镇政府驻地北面10000米.村民委员会驻张坞得名.村落在山坞中,山坞名樟坞,村以谐音称张坞.地属山区,区域面积2.16平方公里,耕地120亩.山地293 ...

  • 【乡土文化】上包村坐唱班

    上包村坐唱班 十响班,又名锣鼓班.坐唱班,有昆剧.徽戏两种.一般以本村十余人自愿组成,自拉自唱,逢年过节相聚拉唱,遇到有婚喜庆寿应邀坐唱.民国年间坐唱班甚盛,甘溪乡全有.建国时,上包坐唱班.下包坐唱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