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孙悟空的刻画始终在孔子的框架里
文/
青年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有勇于斗天斗地的气魄,加上血气方刚,学艺初成,都想大展身手,改天换地。孙悟空的那句“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豪言壮语便是见证。
于是乎孙悟空便成了很多人年少时的梦想,几乎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一个孙悟空式的梦。我和我的同学也概莫能外。四大名著也许没有几个人读完,但西游记的视频却很少有人没看。我们憧憬的不仅仅是富丽堂皇的神话,还喜欢在现实的世界里复制神话,创造神话。
不是我们天生乐意相信神,而是在我们学会了较多的知识后,我们懂得了反思与追问,追问的最后总是神话。举个例子,生活中有人总是在讨论鸡孵蛋的问题,追问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追问的最后无论是第一只鸡还是第一颗蛋他们是哪里来的,若是自己创造了自己,那么这个能自我创造的东西就是不死的,因为具备能自我创生的本领,那么他就是我们所说的神。
孙悟空的形象是吴承恩塑造的,不管其原型是来自印度的哈努曼猴王,还是山海经的故事,作者在孙悟空的身上注入的思想感情是最多的。
吴承恩第一步安排给孙悟空的出身是:石头孕育。一颗顽石接受日月的精华,孵化出神猴,这启示什么?我们不难理解孙悟空既不是人类也不是猴子,他的形体像猴子,他的智力像人。且天生有灵巧,有打破传统的勇气,有冲破束缚的智慧。
因为外形像猴子,只好籍身花果山,与群猴相处,也许是天长日久的缘故,原来是天生的物种,只因为形似而堕入凡尘,且是动物类别的那种。即便这样,孙悟空依旧带领群猴安居乐业,也许功劳太大,被众猴子推荐为猴王。这暗示着即便天生的神也跳不出时与空的束缚。
第二步, 或许孙悟空在花果山水帘洞里当猴王当腻歪了,就想着脱离动物界,实现由猴到人的转变。于是独自驾船,翻山越海,勤修苦练的学本领,最终在菩提老祖的帮助下,学到了谋生的本领,会七十二变,会筋斗云。并有了人的名字姓孙名悟空。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所有的神话都是地域性或民族性很强的产物。中国有中国的神话,国外有国外的神话。南方有南方的神话,北方有北方的神话。甚至在国内,西面的神话都是昆仑山系为主。东面的神话以蓬莱山系为主。也就是说神话故事没有大一统的流传。
我们看孙悟空的筋斗云,是爬的,是一个跟头连着一个跟头的翻滚。跟搞笑没啥区别。这种以实用为主的技能,是不雅的。与庄子的《庖丁解牛》相比,既没有可比性,更没有延伸性。
我们看中国的神仙如何驾云,基本都是乘云气,御飞龙。《庄子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庄子眼中的神人,肤白貌美气质好,不食人间烟火,乘云御龙,瞬息万里。肤白、貌美、气质好说的是修外表;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讲的是修内在。道家是讲求内外兼修的。 乘云气,御飞龙看上去都很雅观。这孙悟空的驾云技术实在不雅。这种以实用为主的民间技艺,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
从这里我们也能想到青年的我们,学的都是实用性为主的操作本领,与悟空的筋头云非常类似,我们年轻人创业干事才不管雅不雅,只要能达到目的,其他的很少考虑。
第三步,学会本领的孙悟空,在吴承恩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很大,大到吴承恩不敢让他实现。因为他想当齐天大圣,就是跟玉皇大帝平起平坐的那种,还直接跟人家官方大干了一场,且不落下风。这就是有名的桥段--大闹天宫。且以猴子的形象进行的,成了算个另类,不成算个笑话。
吴承恩的成见我们还是能看出的,就是心中儒家的思想太深,最终青年时期的孙悟空还是选择了妥协,开始了又一次转变,这次是从人到佛的脱变。
第四步, 统治者总是有办法的,在有序的体制内既然安顿不了这些富有创新精神的家伙,就让他在监狱里好好改造,这就有了西天如来佛祖,将孙悟空压在了五行山下。并瞧瞧派人捎话说,你要好好改造,改造好了,可以得道成佛。并安排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护送唐朝的和尚去西天取经。
之后的九九八十一难,基本都是平铺直述,既没有递进,也没有逻辑,感觉跟成家立业后的中年,生活没有波澜,有的只是无尽的心烦意乱,很相似。 可点可圈之处大约是护送唐朝和尚开始,能人孙悟空是毫无兴趣的,这份工作对他没多大兴趣,他想要是自己的创业和昔日的自由。
在取经的路上,悟空想方设法完成了任务,终于通关成功,大老板佛祖给了孙悟空一个名位斗战圣佛。这种功利性太明显的境界算是佛家的仁慈还是作者的寄托?我们很难知道了。 我们只能看出功成名就的孙悟空被名利遮挡了双眼,丢失当初的自己!
原本只想恢复以前的自由,在经历了81难之后,雄心丢失了,心性磨尽了,他的成佛只是意味着和这个世界的妥协,他也成为世俗中的一份子,不再是以前的孙悟空了。
人总是在蜕变的。还是孔子总结的到位,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规矩是始终存在的,我们个人要的不是打破规矩,而是要修炼的把行为和规矩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个深受儒家熏陶的吴承恩,最终还是让我们活在孔子指定的框架里。只有庄子给了我们另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