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理】什么是“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中的“意”“意念”究竟为何物?中国文字精深博大,“意”字拆开来看,为心头有日立;“念”字拆开来看,是今之心,也可以理解为“处在现在时此刻之心、之意”。
讲述 | 肖维佳 整理 | 陈茂泽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汪公永泉也一再强调,太极拳是肢体服从、配合“神意气的运动”,与经典之说“意气为君,骨肉为臣”同论。那么,太极拳中的“意”“意念”究竟为何物?中国文字精深博大,“意”字拆开来看,为心头有日立;“念”字拆开来看,是今之心,也可以理解为“处在现在时此刻之心、之意”。
阅经典医论:中国文化最早的身心(生理心理学)大纲出在《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经文中,综述“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诸项。其中涉及心与意者为:“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大意为:心是感知事物的意识,意是一种注意力,能够保存心所感知的知觉并把握意向,志是稳定的意向和坚持的动力,及我们今天所说的意志和毅力。(见注)
练武之人时不时需要从日用词组中体会“意”的含义。我们有许多围绕“意”字组成的词汇,都能间接指向“意“字的含义。随手列举一组“意”字打头的词组:意识、意思、意念、意义、意味、意境、意气、意向、意图、意愿、意志、意旨、意中人等等;再列举一组“意”字结尾的词组:得意、如意、中意、随意、注意、留意、刻意、诗意、情意、真意、特意、用意、天意等等。那么多词组,如果去掉其中的首尾,从中单独抽出一个“意”字,它究竟当什么讲呢?看似文字游戏的拆解,实对提高认识有大益处。
从翻译出发:我在翻译工作中意识到,汉语诸如“意、意境、境界”这类词意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在欧美语言中没有对应的概念和词汇,翻译起来要么词不达意,要么不得不做出许多注释。更值得重视的是,在汉语系统里,“意”字深刻的内涵,多半也是只能意会,却很难做出确切的定义。我于1988年纯为自己解惑,启动了对“意”及“炼意”的探索。我认为,这么重要的概念,必须利用古今中外文化知识和交叉学科做出长期深入的挖掘和综合研究。立题天真,很不成熟,还是以代师写作的名义,写成“论武术炼意”一书(国内未出版,1994年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后来又译成德、法、俄文)。时至今日,我更加认为研“意”非常重要,但可惜不是个人所能担得起的。
炼意是中国武术通用的概念,而太极拳的锻炼则格外重视炼意和用意的层次。太极拳从外面看是肢体动作,为技击服务。但是,身体要动,之前必有动作的意向、意图和动机。还要有一份注意力与一份能量。这一切都是身体动作发生的前奏。为与视、听之意区分,先辈将发动肌肉运动之意称为动意。动意之中,有动机先行。在动意支配下,由静至动的瞬间机制谓之动机,“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即此。动意,受意念控制,发生在现代生理学所说的条件反射之前;因有此意,把握稍纵即逝的动静之机才得实现。这个动机瞬间,它的展现和运用,是太极拳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入细入微的程度,是行外之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十分遗憾的是,现代生物力学对动作发动过程中的这个瞬间和肌动觉产生的前奏基本上没有研究,因此做不到自觉。
常规运动中,发动之后的肌肉条件反射是不受意识控制的被动行为,是身体受到内外刺激与身体反应间的神经联系决定的,此联系一旦形成,不以人意志为转移,具备条件,必然发生。习得性条件发射,包括在它基础上的 “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柔韧性”等训练,从太极拳角度来看,都属于后天蛮力、拙力、笨力、僵力。过了动机瞬间之后,能量充斥肌肉,肌肉紧张形成阻塞,结合筋骨支撑结构形成十分有限的杠杆力学体系。要换动作,必须松开再来,松涨变化,离不开这个体系。能量滞留肌肉之中,造成紧张状态,能量流动与传导受到阻碍——现代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肌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局限于此。这种身体肌肉及各关节互相捆绑、劲力传导不利、转动不灵,正是太极拳所要求避免的,谓之“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太极拳要求全身松开,不要有一丝僵劲滞留于腠理之中,不允许筋骨肌肉发生自我缚束,在意的指挥下,让肌肉紧张的能量从肌肉中定向释放出来,甚至最大限度不进入肌肉,更不发动条件反射,这就是筋肉的松(心神放松另论)。松的目的,在于把供养条件反射的能量从固有路径中解放出来,使之听从意的指挥,带动身体实现“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炼意的初期,放松的肌肉能量,之所以会服从意念支配,原因在于,意念和注意力本身具备能量和张力,虽弱,但足以吸收一部分从肌肉放松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结合节节贯穿的贯穿劲,获得轻松、坚定连续不断的性能,以此克服条件反射支撑结构和动力的局限性。由于肌肉放松而释放出来的能量本来是没有固定方向的,只要心气放松,自然汇成一片,弥漫在体内,“气遍身躯”之谓。而意念是有方向的,可以穿过身躯、穿过舒散之气,也可以带领一部分气定向运动。这个过程中,意念得到了一部分能量,能量得到了一部分弥漫的意识。这个松出来的能量就会按照意念指挥的路线集中成为劲气,通过这样的活动,意念得以将松出来的能量进行调动。松,是调动能量的前提,再加上意念引导,即可至“意之所至,气即至焉”,杨澄甫宗师所言气,即是能量。
意识能量与肌肉能量,一阴一阳,相互交媾的状态里,意念能量极其有限,但经过与放松出来的肌肉能量的相互作用,转化成的新的接受意念支配的“精华能量”,具备了贯穿能力;同时,因为跟意念产生了新的互动,原始的肌肉能量取得了意念的信息,也变得可控与高效。这样,经过改造的意与劲,形成全新的互动状态,在轻松、坚定、连续不断的意念指挥下,肌肉能量能够为习者随意调动,就是太极拳所谓“用意不用力”之“意”。经过意体并练,做到意气开合转移自如,点、线、面、体、球随意转换,身体完全听从神意气的支配,才能获得太极拳的高级技艺。
“意气君来骨肉臣”,听起来简单,要深入却十分不容易。石明老师当初重视“炼意”,我那时不懂,至今还在消化。见到汪书,又荣受汪老仲明的多年开导,不断破解“炼意”之谜,如痴如醉。这里有一个“用意炼意”的过程,其中有两种“意”的交媾互动,产生第三种“意”,后者与劲气的互动,又使“意”的层次发生变化提高,要经过“有意无意之间”的阶段,到达“无意之意为真意”(高级统觉)的境界,最后“心死神活”,进入化境,奥妙无穷。汪公永泉的心血,化作“松散通空、听问拿放”的精华,够大家研究好几辈子!
注:此纲全文是:“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