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军散兵骚扰老乡,秦基伟提枪喝斥,溃兵立正敬礼:长官好

‍作者:铁锤杰克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时年23岁的秦基伟被上级派往山西太谷,组织发展抗日队伍。他还没到太谷前,当地已经有一支抗日武装,系抗日人民武装自卫队,规模200多人。这些人多半是学生,而且大多是从蒋氏连襟、孔祥熙的老父亲开办的铭贤中学出来的。

秦基伟来到太谷后,将队伍改名为“八路军太谷游击支队”,自任司令,由侯维煜任政委。整编完毕后,就向太行山中心榆社转移。

这些游击队员大都学生出身,最小的只有十一二岁,哪懂行军打仗?队伍摸黑赶路,有些说看不见,想打火把,被秦司令一顿训斥:夜间行动最害怕的就是暴露行踪,一旦打了火把,不就是自曝行踪吗?可这些娃娃们哪懂这些,不让他们打火把,有的还干脆耍起小脾气。秦基伟不管那么多,严令不许打火把。一来二去,学生们也不敢多话,跟着秦基伟行军,没人再提打火把的事了。

【秦基伟】

新的问题随即又来了。上学的时候,这些学生兵就看过孔父舞刀弄枪,但没有见过真枪。支队刚组建时,连一把枪都没有。就连秦基伟那把从蒋军溃兵手里换来的“二十响”,都被学生兵当宝贝。夺占一座仓库后,部队有了17支“老套筒”,学生们却不肯背了。尤其是那些平时吵着要枪的女孩,背不动就把枪丢给了秦司令。

到头来,秦基伟这个当司令的既要打头阵,还要帮助战士背枪。幸亏他在红军时期练就好体格,要不然怎么挺得住。

经过艰苦的行军,队伍来到榆社县附近的下武村,在原地休整。休息一番后,秦基伟的麻烦来了:像他这样脾气火爆、性子急的老红军,跟这些有点文化的学生兵很难沟通接触。对这群娃娃兵,秦基伟琢磨出了一套“带兵之道”。

首先,给这群娃娃普及军事常识。

秦司令出身129师教导团,对16字游击战口诀背得滚瓜烂熟。一上课,他就讲解这16字口诀,同时结合自己的战斗经历,将口诀与故事结合起来,既形象又生动,很快激发了学生兵们的兴趣。几节课下来,娃娃们喜欢上了年轻的秦司令。

其次,是“拉住娃娃们的胃”。

部队虽已升格为“游击支队”,但战争年代没有统一的保障标准。谁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有人乐意去食堂,有人愿意自己动手,有人干脆去老乡家换东西吃,方法五花八门。秦基伟见了,不动声色地在自己院子里挖了个行军灶,然后亲自烧了一大锅菜,让人一桌一桌摆好,统一要求每人都来院里就餐。后来,就连那些去老乡家吃饭的人,也被秦司令的厨艺所吸引,都跑来吃“大锅饭”。如果没吃到,就向秦司令提意见。秦基伟因势利导,解决了部队统一就餐的问题。

【进行射击训练的八路军战士】

【八路军官兵就餐】

最让这些娃娃们佩服的,还是秦基伟的胆识。

有一天,汤恩伯部的溃兵从娘子关上撤下,有人跑到村里骚扰妇女。秦基伟忙着带学生兵训练,忽然听老乡说村里来了“刮民军”,十分担心。

平日里,学生兵不怕老师训,也不怕挨饿,就怕这些溃兵流寇。一听说有溃兵进村,众人有些慌乱,准备开溜时,被秦基伟叫住。秦司令点了几人的名,带着他们返回村里。在一个巷口,果真看见几个溃兵对一位姑娘嬉皮笑脸,动手动脚。

秦基伟提着“二十响”迈步过去,刚开始那几个溃兵没注意。当他们看见秦基伟身上的八路军军装时,立刻慌了神。一边高喊“长官好”,一边立正敬礼。

后来学生兵们才知道,八路军不仅在老百姓中有威望,在蒋军里也是大名鼎鼎。秦基伟走过去,一一询问了他们所属部队、姓名、军衔,问完话后,厉声批评他们。在此过程中,这几个溃兵一口一个“是,长官”,最后连声道歉,退出了村子。

能把作威作福的“刮民军”治得不敢吱声,在学生们的眼里,年轻的秦司令威望大振。

除此之外,秦基伟还十分关爱手下这些娃娃。行军走累了,他就给他们打水泡脚,给他们挑泡;没文化,就随时带本字典在身边,有什么不懂的就向娃娃请教。

【八路军在组织队列训练】

【与老百姓共同劳作的八路军官兵】

这支游击队在秦基伟的带领下,军事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后来又补充了多支地方力量,组成了著名的“秦赖支队”,这也成为日后扬名上甘岭的15军的前身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