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矣将何如”——南北朝浮艳空洞中的金石之音,何逊作品赏析
有朋友求问《王尚书瞻祖日诗》赏析。
这首诗作资料甚少,只能以个人理解推测赏析,有不同看法的朋友不妨留下评论,这里先感谢指正。
何逊是南朝梁的诗人,和阴铿并称“阴何”,出自杜甫的《解闷十二首》:“颇学阴何苦用心”。在南朝齐梁体浮夸的诗风环境下,何逊、 阴铿的诗独具一格,很有味道。因此杜甫很崇拜这两人,潜心向他们学习遣词造句。
何逊家世代为官,但并非名门望族。他是南朝宋御史中丞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因此他能得到很好的教育,是八岁能诗的神童,很早就中了秀才,但由于不是高门大家,在门阀政治垄断的时代,仕途并不是太顺利。
曾经有一段时间梁武帝很喜欢他,录他中央为官。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让他离开南京,去萧秀处当参军,兼尚书水部郎。这个水部郎,是中央管水利的副部长性质,实际上是个虚衔,就是带着这个名头去萧秀那里当参军,因此世称“何水部”。没多久又去了萧续处当记事,又被称为“何记事”。最后去了江州任副职,相当于二把手,在任上去世。
总的来说,仕途经历比较简单。
杜甫为什么“颇学阴何”呢?因为何逊写景非常漂亮,善于写景、善于炼字,写诗非常用心。这种用心确实被杜甫学到了,结果李白就调侃杜甫,写诗太费劲,字斟句酌,《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何逊擅长写离情别绪及描绘景物。他喜欢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衬托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往往寓目即书,不大用典故。同时何逊的诗多“苦辛”之词,毕竟以他的身份,在当时名门望族环伺的情况下当官,注定是无法进入核心的。长期遭受排挤,所以诗多不平之鸣,自然不是齐梁体那种无病呻吟。
何逊这首《王尚书瞻祖日诗》理解起来有些隔古的复杂,因为资料的缺失,很多地方需要大胆假设,虽然不一定能小心求证到结果,但总要理解得逻辑畅通才行。
我们先看标题:“王尚书瞻祖日诗”。这个标题分为三部分“王尚书瞻”、“祖日”、“诗”。
王尚书瞻实际上就是王瞻尚书,这是一种将官位放在名字前面作为尊称的叫法。王瞻生于公元453年,卒于公元501年,谥康侯,他深得南朝梁皇帝宠爱。而何逊生于466年,卒于519年,二者为同一时代同朝为官,基本上可以确定这首诗是写给王瞻尚书的。
“祖日”,意思是为死者设祭奠之日。“诗”,就是有感而写诗。
所以,这是一首在王瞻祭奠日写下的诗。
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因为当天皇帝亲临拜祭了。
昱昱丹旐振,亭亭素盖立。
金铎讙已鸣,龙輀将复入。
华台日未徙,荒坟路行湿。
已矣将何如,宾驭皆洒泣。
虽然何逊作品受“永明体”的影响,很讲究声律,某些作品比沈约等人更接近成熟的近体诗,但毕竟也只是“四声八病”时期,距离平仄格律产生还有近百年时间。所以这毫无疑问是一首古体诗,而且是一首押仄声韵中的入声字的古体诗。
韵字“力、入、湿、泣”都是入声字,是急促发音的声调结尾,虽然用我们今天的读音,几个字发音略有不同,但是在古时是可以押韵的,而且这种押韵方式和后来的格律诗平声韵比起来,充满了古意。
搞清楚了书写对象后,诗歌内容本身并不算复杂,只不过押韵方式、音调格式和用词充满了古意,这是时代使然,是真古而非后来或者今天的一些诗人们写的仿古。也就是说可能在当时,这首诗也就是比正常说话多了些韵脚和字句整饬,是通俗之作。而且诗意平平,与陶渊明、谢灵运等大诗人的意境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昱昱丹旐振。亭亭素盖立。”
“昱昱”(yù yù),明亮的样子。“旐”(zhào),即魂幡。
大红色的魂幡明亮飘舞,巨大的白伞高高地立着。
“金铎讙已鸣,龙輀将复入。”
“金铎”(duó),古乐器名,“四金”之一。“讙”,一种形状像猫的野兽,独眼三尾,发出的声音赛过一百种动物的鸣叫,可以辟凶邪。这里是指哀乐响震天。“輀”(ér),古代运棺材的车子。“龙輀”,亦作“龙轜”,是帝王的丧车。“龙輀将复入”,“复”字如何理解?可能是王瞻死后,已经按照其相对的尚书规格,装在灵车之上了。皇帝亲临以后,改为“龙輀”,以示恩重,所以才会有“将复入”。
哀乐震天响了起来,绘制着龙纹的精美棺车要送入陵墓了。
前四句为一层,“昱昱丹旐振,亭亭素盖立。金铎讙已鸣,龙輀将复入。”极写皇帝祭奠王瞻时的隆重场景。
“华台日未徙。荒坟路行湿。”
这一联没有生僻字,偏偏出句不好理解。“华台”有莲花宝座的意思,当然这里也可能就是指搭建得非常华丽的台子。“日未徙”,太阳没有发生偏移。这里要如何才能理顺这个逻辑呢?
可以结合下联对句“荒坟路行湿”来理解。
高台上阳光明亮,而入土的荒坟去路却泥泞难行。(解一)
也可以将“日”理解为前来祭奠王尚书的皇帝,“日未徙”,皇帝还没走,盛大的华台还在,恩宠还没消失。
皇恩浩荡,还未消散,去往入土荒坟的路就已经泥泞不堪了。(解二)
“已矣将何如。宾驭皆洒泣。”
这两句倒是好理解了,“宾”,宾客。“驭”,驾驭棺车的人,或者说抬棺的人,驭手。
已经是这样了,还能怎么办呢?送行的人和抬棺的人都是涕泪横流。
送葬的“宾”可能是因为悲伤,而抬棺或者驾车的“驭”则可能是因为上山的路实在难行。当然也可能是悲伤,这种“宾、驭”哭成一片的情态描写,也加强了整首诗的悲伤感染力。
这四句一层是感叹荣华富贵转瞬即逝,表达了作者的伤感之情。前后两段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感事伤怀的诗歌主题。
这首诗大致如此,虽然在何逊作品中并不是佼佼者,但基本上也能看出何逊和同期宫体诗的区别。他不喜欢用典,也不喜欢用花哨的词语修饰,也没有奇巧的情节安排,写诗也只是记叙事情经过,通过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宾驭皆洒泣),写景也别具一格,明艳(昱昱丹旐振,亭亭素盖立)中反写出悲伤来。
这些风格特征在当时和阴铿互相呼应,成为诗坛整体沉入空洞浮华宫体诗风中的一点亮色,并以此激励初盛唐诗人,形成了唐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