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改善解决大问题

关键词:  大发明 小改善 员工 收益
我们99.9%的人都是芸芸众生,既不是大创造家、也不是大发明家,既不是院士,也不是博士,但是我们就没有什么作为吗?
这个时代的进步还是靠广大人民去推动的,大的发明、创造诚然可贵,但对于整个人类和社会而言,也只能是浪花一朵,转瞬即逝。
但是这里我想说的是,国家在重视重大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大力鼓励微小改善,但是全社会上下目前还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
科研创新具备小众性,毕竟中国院士只有区区数千人,本科生、研究生每年毕业的也就那么多。
不是没有文凭的人就不能技术创新,但是不可否认,99.99%以上的技术创新需要高学历的人才团队去攻关,去试验,尤其技术高度发达的现在。
一项高质量技术创新可能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生物、计算机、通信、艺术、工程、环境等众多学科协同一致,这不是一般的人才所能拿下来的,最起码科研牵头人一定科研背景深厚。
譬如我们的大飞机牵头人、量子通信牵头人、北斗导航牵头人等等。
就一个企业来讲,一般研发人员数量只占10%,最多20%,剩下的90%、80%属于广大基层普通员工,他们绝大多数可能没有专业技术能力去开展技术创新,但不妨碍他们进行改善。
13亿中国人不可能人人技术创新,但可以人人进行工作改进、改善,一个主意、一个流程、一个表单、一个工具、一个顺序的改变都是管理创新。
人们通常看不上微小的改善,同时又认为创新高不可攀,如果我们重视微改善,从微改善做起,创新自然就水到渠成,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就是经过几十年的渐进改的。
鉴于管理创新的门槛低和参与人数的广泛性,往往这方面的所体现的经济变而来、社会价值要要远远重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更何况技术创新又依赖于管理创新的孵化呢。
谈几个不知名的小改善,却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看看它们的收益有多少。
全世界楼宇的空调出风口都挂了一根红丝绳,你可知道这项改善的由来?
以前看过一本书,好像说这是日本一家公司的员工首先发明的,具体记不得是哪家公司了。
公司办公室每天下班必须关闭空调,有一天一位员工第一个上班,发现空调开了一夜没有关闭,浪费了一夜的电费,非常可惜。
他仔细琢磨,人们没有关闭空调肯定不是有意为之,因为有的一个大办公室有许多空调,有时根本不知道哪一个空调开了,哪一个关了,很难短时间一眼分辨出来。
他就思考,如果一眼就看出来那该有多好呀,于是天天苦思冥想。
一天终于想出在空调出风口挂一根小红布条的创意,这样根据布条的状态就直观的看出空调是关是开,从此再也不会忘关空调了。
这项小改善被集团领导知道了,于是要求集团全球所有写字楼、工厂的空调口挂一个红丝带,经过统计每年节约的电费惊人。
于是这项改善,一传十,十传百,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
于是你我现在会看见全世界的商场、写字楼、工厂等空调出风口都挂了这样一件小玩意,想想这项改善为全社会节约了多少电费!
举这个例子,是因为我们大家都有忘关空调的事情,空调出风口挂红丝带大家天天都看得见,这个改善有多少技术含量,它的价值有多大,我想用小创意大收益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吧。
再举一个航天太空用品---太空写字笔。美国航天部门首次准备将宇航员送上太空,但他们很快接到报告,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用圆珠笔、钢笔根本写不出字来,航空日志就无法记录。
于是,美国宇航局召集了一堆科学家,研究在失重条件下可以写出字的签字笔,用了整整3年时间,花费10亿美金,科学家们终于发明了一种新型圆珠笔。
这种笔适用于失重状态、身体倒立、水中、任何平面物体,甚至在摄氏零下300度也能书写流利。
对这项成果大家非常满意,终于解决一道难题。后来一打听,苏联人在太空中一直使用铅笔。
也不知道这个故事是真是假,这儿不做考究,但起码可以说明一个道理,复杂不是最好,简单才是硬道理。
再举一个电力系统三相铜排的例子。在电力系统,很多设备要接A、B、C三相电流,但A、B、C三相铜排有安全距离的限制,由于设备和屏柜空间限制,为了能够拉大三相接头之间的距离,设计师将三相铜排相互错开安装,呈倒品字型,两长一短。
一天,有一位一线安装员工提出改善建议,为什么不能呈正品字型安装,结合设备结构改进,两短一长,如果一长和一短铜排相差5块钱,那么一年所有产品能省多少钱?
全社会采用又能节省多少资源?人人都看似稀松平常的现象,这位员工就能逆向思维,就能闪出奇妙的创意火花。
所以具体干活的人最有创意,智慧在民间,在一线。
还有一个肥皂盒的小故事,联合利华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
总不能把空盒子卖给顾客啊,他们只得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
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几十万,成功解决了问题。
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
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大为光火,找了个小工来说:你他妈给老子把这个搞定,不然你给老子爬出去。
小工很快想出了办法:他在生产线旁边放了台风扇猛吹,空皂盒自然会被吹走。
人们经常忽略简单的方法而走向复杂与专业,所以要动用智慧与能力,不盲目听从权威,技术权威的方案不一定最优,资源雄厚的方案不一定代表效率最高。
全世界挖掘一线员工智慧做得最好的就是丰田。
丰田大力提倡全员改善,以人为本,注重一线员工的培养和教导,把大量的工作任务和责任由领导者转移到进行增值工作的工人们身上,相信和鼓励员工现场主动解决问题。
丰田公司平均每年每位员工大约有8.8条建议被采纳,全公司一年有50、60万条改善建议,这种改善节奏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这是一条多么宏大的滔滔洪流,一条流金淌银之河。
从2008年以来,丰田就成为全球汽车第一强企业,不管是利润总额还是人均利润,更是遥遥领先于第二、三名。
笔者经历过一家企业,一线员工改善建议数量每年以50%以上递增,生产效率每年提升30%以上,但是同期客户对产品的投诉意见却以每年40%以上递减。
这就是微小改善的威力,这就是持续改善的威力,这就是全体所有员工主动改善的威力,这就丰田成功的秘笈。

作为企业,作为社会,对大发明大创造非常渴求,由于重大,所以才可遇而不可求,多年才能出现一个。

但小改善、小创意就在身边,只要会鼓励,肯鼓励,由于数量巨大,定能创造出比大发明大创造更为可观的收益,不信不妨一试。

作者 : 周洪涛

--- END ---

下一篇文章预告:你还在靠天吃饭吗

点击下面二维码,精彩内容每周二晚为您呈现。

支持我的创作,

请点文后右下角在看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