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在关系中总是受伤”:你是否也自愿选择了当受害者?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每天都在陪伴那些,在困惑中挣扎、与内心的煎熬作斗争、怀疑生活的意义的来访者。
我与他们建立一段关系,深入彼此的内心,最终见证他们在数月或数年间作出改变。
在这经年累月的体会和反思中,我总结出很多人生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关系中,停止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要知道,有时候受害者其实不是被动成为的,而是我们主动选择的。只有停止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才能真正走出伤害,获得幸福。
怎么会有人选择主动当受害者呢?
这也正是我们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才得以探究的部分。
受害者的角色,也许是你自己的选择
丽娜(化名)来到咨询室,是因为她深陷在一段让她痛苦大于快乐的关系中。
丽娜与男友恋爱三年,已经抓到三次男友和别人搞暧昧。
前两次是男友和别人网聊到半夜,偷偷出去约会看电影,并且言语亲昵。男友坚持说“只是闹着玩的”,“对方主动,自己不好意思拒绝”。
最近一次是丽娜出差在外,无意中登陆家里的摄像头,发现男友有好几个晚上没回家。男友解释加班太晚,在公司睡着了。但女人的直觉告诉丽娜这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公司到家并不远,而且那时候男友公司并不忙。
丽娜感到很疲惫,无数线索都提示她,自己所托非人。
男友不愿意带自己见朋友和家人;周末做规划,总是不考虑丽娜的感受;吵架就冷暴力,直到丽娜先道歉……丽娜也尝试过沟通,男友却认为是丽娜无事生非。
在这段感情里,丽娜就像一个在沙漠里快要渴死的旅者,得不到一点滋养。但她却坚持了三年,即便对方负她,她也没有决心说再见。
每一次讲完与男友的日常点滴,丽娜都深陷在沙发里,脸色黯淡,像一颗被埋没在泥沼中的珍珠。
在我和丽娜经过数次咨询,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关系,我终于找到一个时机让她思考:
 
“在这段关系中,你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这让你很痛苦,但是你却选择不从这个角色里走出来,或许你也从这个角色中得到了一些好处?”
丽娜苦涩地撇撇嘴:“好处?没有好处,只有痛苦。”。
“如果留在关系中没有给你一丝一毫的好处,你肯定就毫不纠结了,走就分手了对不对?”我把一丝一毫四个字说得很慢,像是细心地从蚕茧中抽出丝线。
“也是啊,为什么自己明知这段感情没有未来,却没法快刀斩乱麻的走出呢?”丽娜问自己,带着愤怒、委屈和疑惑。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咨询中,我和丽娜一起抽丝剥茧:
一方面,扮演受害者是她所熟悉的。熟悉的就是安全的,哪怕是令人痛苦的,我们也不愿意去打破。
小时候,丽娜的父母常常沉浸在自己的感受里,对丽娜的感受视而不见。父母的回应让丽娜伤心,但作为孩子,她无力扭转关系。
丽娜表现乖巧,以此讨好父母,渴望得到回应却不说出口,因为说出口就意味着被拒绝。但这样的互动会让她感到伤心、委屈和羞耻。
当我们感到痛苦,却又没有办法改变现状时,便会作出防御。
丽娜用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受害者的方式,让自己可以更少面对伤心、委屈和羞耻感:如果我天生就是个应该讨好、付出和被羞辱的人,那我为这种境遇而感到的痛苦是不是就会少一些?
另一方面,当我们在扮演受害者时,其实也在推卸自己的责任。
看上去,丽娜在这段恋爱中承担了很多,但这让可以让她不用为自己的情绪和人生负责。
当她感到伤心、愤怒时,她可以归结为是对方造成的;当她提出的需要被对方拒绝,甚或无法进入婚姻时,仍然可以归结为是对方造成这一切后果。
如果丽娜与一个“足够好”的伴侣谈恋爱,她就必须面对:哪怕伴侣再好,自己有时也会伤心、愤怒、羞耻,自己的需要有时也会被拒绝,感情也有无疾而终的风险……这时她就不得不正视自己能力的有限和人生的无奈,而没法再去责怪别人。
这就是人心的复杂之处。
走进咨询室的人,常常讲述自己有着不同寻常的悲惨经历,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并且不被身边的人理解。
比如,面对挑剔的父母,一次次被指责、贬低;面对冷漠的爱人,表达需要时被无情地拒绝;面对自私的领导,被压榨和排挤……
其实当我们明知道自己在关系中感到痛苦,却还是委曲求全时,往往是因为受害者的位置背后隐藏着我们自己想要的东西。

觉察即是改变,不再做受害者
习惯做受害者的人,往往在大部分关系里都会选择扮演这个角色。因为早期的互动方式会塑造大脑的神经连接,让我们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
但是,大脑的神经连接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有所觉察,我们就可以选择打破习惯。
当丽娜对自己有所觉察后,她不再为这段感情后悔,也尝试建立新的关系,结识新的朋友。她开始明白一段好的友情或恋情是平等的关系,自己也值得拥有这样的关系。
改变的过程并不容易,打破熟悉就像一场冒险,等待我们的也许是更好,也可能是更坏。这个时候,焦虑和恐惧就会出来,成了拦路虎,想要吓退我们。但只要迈出第一步,就会开辟新的可能。
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深切体验。
在成为咨询师之前,我曾有七年职场经历,那时候我很难对别人说“不”。
我讨厌被拒绝,我也害怕自己的拒绝会让别人伤心,然后别人会不会不再喜欢我。
所以,那时候我答应要做的事情已经超出了我精力的极限,我天天加班仍然做不完,甚至有一天在公司打地铺。
随着我承担的事情越来越多,我发现一味地不拒绝,带来的是短暂的和平,是把困难留给未来。
因为在不拒绝别人的背后,我心里有很多委屈和愤怒,对方并不了解我真正的想法和底线,我们之间并没有建立真诚、深入、长久的关系。
不拒绝别人也是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对自身的健康和人生不负责任。
后来,我渐渐明白,我有自己的生活和职业规划,不应该放任别人把他们的责任推卸给我,造成对我的剥削。
一天,关系很好的同事托我做一项额外的工作,而我实在无力应承。我心里很忐忑,有很多疑问,担心她对我失望,担心她觉得我冷漠,但我清楚向她坦诚是正确的选择:“我很想帮你,但我最近有点累,实在帮不了你。”
如果因为一次拒绝她就不再把我当朋友,那只能说明她并没有把我当真正的朋友。
没想到她回答我,“没关系,我完全理解,你最近工作很忙要注意身体。”顿时我感到无比安心和温暖。
当我敢于拒绝别人,我反而有了更真诚深入的关系,我也更能为自己选择和人生承担责任。
一段好的关系,从真诚开始
当你在关系里扮演受害者,看似是让渡更多利益给别人,其实也无形中把他人推上迫害者的位置,这对他人也是不公平的。
不再扮演受害者,意味着一种真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真诚。
a. 表里一致的沟通
把自己放在被害者的位置,是因为你相信只有取悦他人,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抱有这样的信念只是因为你没有体验过其他的生存方式,一种两个人共赢的生存方式。
此时不妨尝试使用表里一致的沟通:向对方如实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期待,但期待只是期待,并不是要求和必须。
我可以有我的感受,你也可以有你的感受,我们彼此理解,但是并不强求相同。
b. 留下独处的时间,优先照顾好自己
当你以自爱和接纳填满自己的杯子时,你便不再一味向外寻求他人的认同。
每天留一些独处的时间给自己,做悦纳自己的事情。比如写日记、投入自己感兴趣的爱好、正念练习、享受按摩或做瑜伽。
c. 在持续的咨询关系中获益
关系中细微的伤心、羞耻、挫败感,将在咨询中被倾听和理解。
每个人都有被他人看到和认可的需要,这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一段咨询关系开始的基础。
专业咨询关系将比日常人际关系走得更远更深入,将会润物细无声地改变人际关系模式,为你开辟新的可能性。
人生从来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只要你想,你可以创造你想要的可能性。
 
当然人无法得到自己不相信的东西,只有先在意识层面发生改变,只有先相信你值得比“受害者”更好的角色,你值得成为你生活的主人,你值得幸福与美好,你也才会真正得到这一切。
而心理咨询,就是给你这样的确信,让你敢于开启人生的丰富与精彩。
注:本文故事已获来访者授权,并均已加工处理,模糊了隐私信息。
 作者介绍 
李瑞文
▷壹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从业5年,积累个案时长1164+小时
▷擅长咨询方向:个人成长、情绪管理、人际关系
▷擅长疗法:自体心理学、沙盘疗法、接纳承诺疗法
▷咨询风格:温和友善、耐心包容
如果你也想和咨询师聊聊,可以扫码了解李瑞文老师的详细资料。李老师现在有3个半价咨询名额,原价400元/次,现价仅200元,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如果不确定自己的问题是否适合咨询,李老师开通了限量预沟通,仅需29.9元,就能一对一和李老师沟通20分钟,以最低的成本了解自己的咨询过程将如何开展。
↓扫码即可预约↓
为什么想成为咨询师:
上中学时,我有一位最爱的长辈得了抑郁症,那时候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帮她。这是我最初想成为咨询师的动力。
真正成为咨询师我才发现一个真相,我并不能帮走进咨询室的每一人解决每一个问题。有时候我也和他们一样感到痛苦,但是我可以陪伴他们面对这些痛苦,也许在这陪伴中我们可以一起找到阳光。
咨询风格及设置: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条专属于你的路,一条成为自己的路。这条路或许不是畅通无阻的,甚至不是远离痛苦的,但是一旦踏上这条路,你就会感到坚定、自由、安宁,你会很确定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
写给来访者的话:
我是整合取向咨询师,以动力性咨询为基础,根据情况灵活调整咨询思路。前1-3次为评估阶段,与你确定咨询目标,了解成长背景,沟通咨询方案。随后进入正式咨询阶段,维持1周1-2次的稳定咨询,通过情绪、认知等多方面的探索帮助觉察和改变,直至目标达成。在结案前做1-3次总结、巩固和分离的工作。
我的工作方法比较适合愿意探索自身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认可自内而外的成长,以期达到知行合一的来访者。
来访者评价:
(0)

相关推荐